建议推动学校建立防治性骚扰机制|“妇女的教育和培训”篇
今年是北京世妇会三十周年,会上发布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明确了十二大重点关切领域,至今还引领着全球妇女事业的发展,号召各国政府履行推动性别平等的职责。
作为一群关心公民参与和政府问责的女权主义者,我们在共学的基础上,搜集公开文献、资料、数据,尝试对中国践行《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实际状况做出有限的民间评估,由此汇集成了一份“北京+30”民间报告草案,其中必然有遗漏、欠缺、不足之处,希望能抛砖引玉,征集更多网友的意见建议。
欢迎参加问卷互动,投票选出你最关心的领域,留下你对民间报告章节的评论或补充意见,或者对《行动纲领》的读后感。参与截止期为10月底。
我们将在报告修改时吸纳或以其他方式呈现这些投稿。对于积极参与或有贡献的网友,我们会在报告定稿中致谢,并寄送书籍等小礼品。
以下是我们的第六篇推送,聚焦于“妇女的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培训的不平等和不足,是导致性别不平等的重要根源之一,非歧视性教育则是保障女性有权力参与社会决策的关键工具,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培训。
北京+25以来,随着城镇化加深和教育体系投入的增加,中国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的性别差距逐步缩小,各级教育中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本科和研究生在校女生比例反超男生。2023年,中国普通本科在校女生 1062.5万,占比 52.2%;女研究生在校人数 196.3 万,占比 50.6%。[1]
女性受教育机会逐步平等,2020年,18-24 岁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81 年,比 2010 年 增长 1.85 年,比 55 岁及以上女性高 5.14 年,比同年龄段男性高 0.81 年。西部农村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7.44 年,比 2010年增长 2.04 年,与东部农村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距由 2010 年的 0.9 年缩短为 0.61 年 。[2]
2020年,全国文盲率]2.67%,其中女性为4.10%,比2010年下降2.1个百分点,性别差距由2010年的女性比男性高4.1个百分点缩小为高2.8个百分点。[3]
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国家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 年)》中强调“大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全面推进”,在师范类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各级各类师资培训中加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教育内容。教育部 2022 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相关课程包含宣传男女平等的内容。国家教材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教材规划和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各级学校教材编写“不得有民族、地域、性别、职业、年龄歧视等内容”。
1. 女性文盲占比超高,补贴职业技能培训女性占比偏低
截至2020年,全国仍有2822多万女性是文盲,但国家扫盲工作多年来已趋于停滞。[4] 2023年,女性文盲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5.24%,是男性的3倍多;6岁及以上未上过学的人口中71%为女性。[5]
在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女性人次数占比从2020年的33.3%上升到46.9%,但仍未实现性别平等,其中还隐含了职业分工的性别差异。官方解释称,2020年各地开展重点企业职工培训,由于建筑等行业女性职工较少,因此女性占比偏低。[6]
此外,农村妇女的非正规教育,很大程度仍集中在“家政”“育儿”“手工艺”等传统女性角色技能,而忽略公民教育;课程往往短期、零散,无法形成学历或职业资格积累。年龄较大的农村妇女在数字化时代进一步被边缘化。
2. 教育中仍盛行陈规定型的社会性别角色期待
纵然目前在校男女比例已基本平衡,从高中到大学、本科到研究生,女性升学率始终超过男性,但女性博士比例尚未超过男性。2023年博士在校生人数中女性占比为41.5%。女性在博士生阶段所面对的性别不平等、年龄歧视等,都限制了女性进一步寻求学术生涯发展的意愿。[ 7]
受制于普遍的父权文化,多数女性和男性仍选择符合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特定学习领域。研究表明,中小学生中男生比女生对学校的科学课、科技社团或竞赛更感兴趣。[8]调查显示,约80%男生在高中时选择理科,仅一半女生选择理科,而大学专业选择中,女生人文社科专业比例远高于男生。[9]
由经合组织OECD发起的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测试表明,2018年,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四个样本地区,15岁男生在数学和科学上均略高于女生(约 11–12 分),但差别并不大。然而,期望从事 ICT(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类职业的男生约7%,而女生仅有1%。[10]
相应地,中国科研研发中,也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的情况。2023年,中国研发(R&D)人员中女性仅占25.9%,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女性占比仅7.01%、5.23%,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至今,仅有屠呦呦一名女性。[11]
同时,部分中国高校招生中也存在严重性别歧视。一项对2020年116所211大学招生计划和章程的统计显示,18所大学的86个专业在录取中存在性别要求,这些专业包括军籍专业、公安类专业、航海采矿类专业、飞行交通专业、艺术专业及护理专业,性别区分的招录无疑会加重社会性别的陈规定型。[12]
此外,虽然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比例都以女性居多,但初高中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却都以男性居多,尤其正高职称的女性高中教师仅占比31.2%,凸显性别差距。[13]
在运动和体育教育方面,尽管女运动员在最近四届夏季奥运会上表现优于男性(参赛人数和奖牌获得者占比分别达到55%和60%),但整体上全国运动员中女性仅有不足40%,在编专职教练中女性不到30%。[14]
3. 尚未开展全面的性与性别教育,教材缺乏性别平等意识
中小学尚未开展全面的性与性别教育,严重缺失性与性别少数的信息。调查显示,只有略超 10%的受访者表示曾在学校接受过多元性别教育,且多集中于大学本科及以上的高等教育阶段。而有40.64%的学生曾目睹针对性与性别取向的校园霸凌,更有超过7成跨性别者曾遭受校园暴力。[15]
中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将性教育的内容分散在体育与健康、生物学和信息技术等课程中,具有明显的学科性质,并缺失了如“友谊、爱及恋爱关系”“人权与性”“社会性别平等、刻板印象与偏见”等主题。[16]
中小学及高等教育的教材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男性中心建构,甚至性别歧视现象。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科技、政治、文学等各领域的榜样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性有92%,女性仅8%。同时,女性人物形象多限于教师、护士、母亲等角色,甚至有许多反派人物(如巫婆);教科书中的女性往往呈现出感性、阴柔、需要同情和保护等特征,并常处于辅助性角色,部分形容会使用“妩媚”等带有轻浮意味的词语。[17]
4. 高校性骚扰问题
202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一位在读博士生实名指控其导师、文学院原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王贵元强制猥亵,遭拒绝后,王贵元进行打击报复,甚至以毕业为威胁。事件引起了大量关注,王贵元虽遭免职,但系统性的校园反性骚扰机制仍待建立。据2018年的一份调查,约7成高校学生遭遇过不同形式的性骚扰 [18],但目前,多数高校的反性骚扰局限于“师风师德”建设,未有成体系的防范及应对机制。高校性骚扰限制了女性的进一步求学发展,在许多个案中,受害者在举报后选择退学、转学或终止科研计划。
加强和完善扫盲工作机制,进一步减少女性文盲人口和比例,提高扫盲后的继续教育水平。
教育部组成专项组,评估并加强各科目教材中的性别平等内容及典型人物的性别配比,减少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输出,普及性别平等观念。
高校、教育部及其他相关部门,对照《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国际公约》、《妇女权益保障法》、《教育法》中的相关规定,设立无例外的招考录取非歧视规则,取消高考招生当中一切形式的性别限制。
扩充教育及教材中关于性与性别的积极教育,包括平等的爱情和人际关系、性别及身体多样性的认识。教育部门应将平等对待性与性别少数学生纳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对教师展开多元性别、性别平等意识的培训,完善校内性少数友好心理咨询师制度。
建议教育部出台文件,推动学校建立健全防止性骚扰的专门机制,包括对教师定期的性别平等及防治性骚扰教育、校内防治性骚扰专项委员会及投诉机制、以及定期公开校内性不当行为等。
[1] 《2024中国妇女儿童状况统计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24年12月,28页。
[2] 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情况:https://paper.cnwomen.com.cn/html/2021-12/27/nw.D110000zgfnb_20211227_1-4.htm
[3]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316.html
[4] 新华网,《今天,还要扫盲吗?——聚焦当下的扫盲问题》: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8/c_1116497668.htm
[5] 同1,33页。
[6] 同1,42页。
[7] 同1,29页。
[8] 中国教科院 STEM 教育研究中心,《中国 STEM 教育调研报告》:https://www.stemjiaoyu.com/ueditor/php/upload/file/20191025/1571970880873037.pdf
[9]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暨《北京宣言》与《行动纲领》通过二十五周年国家级综合审查报告:https://www.unwomen.org/sites/default/files/Headquarters/Attachments/Sections/CSW/64/National-reviews/China.pdf
[10] 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2018年测试结果:https://www.oecd.org/en/publications/pisa-2018-results-volume-ii_b5fd1b8f-en.html
[11] 同1,68、70页。
[12] 回声Huisheng,《反对一切形式的高考招生性别歧视,她们寄出了建议信》: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663169.html
[13] 同1,24、25页。
[14] 同1,78页。
[15] 同语,《校园性别暴力:实证研究与政策建议》:https://cnlgbtdata.com/files/uploads/2021/03/%E6%A0%A1%E5%9B%AD%E6%80%A7%E5%88%AB%E6%9A%B4%E5%8A%9B%E5%AE%9E%E8%AF%81%E7%A0%94%E7%A9%B6%E4%B8%8E%E6%94%BF%E7%AD%96%E5%BB%BA%E8%AE%AE.pdf
[16] 联合国 2018 年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 修订版) 》中,将全面性教育定义为探讨性的多层面意义的课堂教学过程,把全面性教育内容分为:关系;价值观、权利、文化与性;理解社会性别;暴力与安全保障;健康与福祉技能;人体与发育;性与性行为,性与生殖健康 8 个核心概念。
[17] 赵杰、巢中元,《小学语文教材中性别歧视话语构建的批评分析——以教材中的榜样人物为例》,文教资料,2019年第30期。
[18] 广州性别教育中心等,《中国大学在校和毕业生遭遇性骚扰状况调查》:chinesefeminism.org/...
【预告】下一期的推送主题是“贫穷”,敬请期待!
期待你参与互动,帮助我们将文章转发给更多人!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