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而是没人知道你以前是谁
——三日书・书后感・下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有时候你明明活得还可以,没怎么受委屈,也没什么特别痛苦的事,但就是时不时会涌上一种“很孤单”的感觉。
不是那种“一个人吃饭看电影”的孤单,而是更深一层的——
你讲一句关于自己的事,没有人能接上话茬。
你会突然意识到:
自己走到现在,已经没人知道你以前是谁了。
---
一
我是个独生子。从小爸妈就忙,家里也没什么吵闹。我不是那种“懂事”的小孩,但也不太调皮捣蛋。只是有点内向,有点话多,想说什么就说,想表达就表达。
但小学三四年级之后,我开始慢慢发现,说得越多,别人越不想听。比如我讲我喜欢看的动画片、我想象的未来,甚至我爸妈晚上吵架的小秘密,大家都觉得我“怪”。
我不是一个“省心”的孩子。
但从初中开始,我成了一个“很好带”的人。
脾气变好了,话少了,甚至有点“无所谓”。
那时候我以为是长大了。
现在回头看,其实是我开始明白了:讲了也没人听懂,不如不讲。
---
二
我后来换过几次城市生活。
不是出国,也不是大迁徙,就是那种你自己都觉得没什么的“从 A 地到 B 地”的生活变动。
但奇怪的是,每次换个地方,就像游戏人物换了服务器一样。你还记得以前打过的怪、掉过的装备、跟谁组过队,但新地方没有人认识你、也没有人关心你以前是怎么玩的。
你讲起小时候喜欢的老师,新朋友没听说过。
你说自己以前在班里属于哪一类人,他们只觉得你现在挺安静的。
你说你小时候其实挺任性的,他们反而笑着说:“你?我不信。”
你心里突然有点空——
不是被误解,而是你所有的过往都失效了。
没人知道你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
---
三
我有时候想,如果人的一生是一部剧,那“换城市”就像被剪掉了上半集的铺垫。
你在新地方出现,是个完整的人,有正常工作、有朋友、有话说,但你心里知道,你并不是这样长大的。
你小时候怕狗、初中有个暗恋对象、高中有一段非常孤僻的时间、大学那年你妈生病,你一边实习一边扛着……
这些别人不知道。就算你讲了,他们也只是听一个“故事”,而不是见证。
我们太习惯“从现在开始认识一个人”,却很少有人愿意倒回去,去理解一个人的“编年史”。
于是你也慢慢不讲了。
---
四
这种“没有证人”的感觉,在一些很细节的时刻会突然爆发出来。
比如你某天特别想吃小时候那个老头卖的炸年糕,结果一查早没了;你想找一首小时候爱听的歌,名字都忘了。
你回家问爸妈,他们反问你:“你怎么突然想起这个?”
你才意识到,连你爸妈也开始不记得你小时候的样子了。
这种感觉很难描述,不是伤心,而是有点像:你自己都快不记得自己是谁了。
以前总觉得孤独是没人陪。
但这几年我发现,更深的孤独是:你说“我”,但这个“我”已经没有上下文了。
---
五
有次我和朋友聊起“成长”,她问我:“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
我想了一会,说:“应该是某一次聚会,我提到我以前一个朋友,结果现场没人认识她。我那一瞬间突然觉得,这些事全是我自己经历过的。没有人可以帮我补充,也没有人可以确认。”
她听完点了点头,说她也有类似的感觉。
不是伤春悲秋,而是现实就这样:
我们慢慢活成了那种谁都不太认识的成年人。
你在不同的圈子扮演不同的角色,但始终缺一个人——那个能轻描淡写说出:“你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呀。” 的人。
有那个人在,就算你现在再怎么疲惫,你也知道自己不是凭空出现的。
---
六
漂泊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这点我越来越确定了。
它不在于你住哪,说什么语言,穿什么衣服。
它藏在你那种“明明过得不差,但突然不想讲话”的瞬间。
你不是真的累,而是你已经很久没讲“自己的事”了。
不是因为你怕讲,而是你知道讲了没人能理解。
你已经习惯了直接进入“当下语境”,说别人听得懂的事,讲标准表达、说逻辑一致的话。
你把自己收得很干净、很利落。
可回家之后,还是会突然问自己一句:“我小时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
七
我现在也不太确定,是什么让我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也许是成长,也许是保护,也许是不断断裂又拼接的人生轨迹。
但我始终记得一个感觉——
当你发现没人知道你以前是谁的时候,你才真正成了“自由的人”,也才真正知道自由有多孤独。
有时候我也羡慕那些从小到大没换过地方的人。
他们有发小、有旧街坊、有同事认识他爸妈、有人知道他十岁那年摔断了腿。
他们有生活的连续性。而我只有生活的现在式。
---
尾声
这篇文章,其实是我给小时候的自己写的。
一个小时候有点吵、爱讲故事的男孩;一个后来学会沉默、习惯说“没事”的人;一个现在还在努力找回“旧版自我”的成年人。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漂泊”。
但我知道,我写下它,是为了让“我曾经是怎样的人”这件事,被记录、被看见、被留下。
即便只有一次,也好。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