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第七天
我把手機提醒一個一個關掉,像把伸出去太久的逗點收回來,放回句子裡。今天他也在做收尾,準備結束這趟大陸的出差,隔天回台灣。早上他傳:「明天下午飛,行程告一個段落。」照規則,我白天回一個:「順行。」沒有問航班、沒有追問時間,讓亮度維持在低而清楚的那一格。
家裡的節奏起來了。上午帶孩子去社區旁的小公園,盪鞦韆的鍊子在手裡嗡嗡響。太陽往上走,風從坡道頂端滑下來,停在光影交界。我像導遊一樣看一眼出入口、座位間距、視線,心裡標記是否是可用的地點。不是為了誰,是為了自己的秩序:安全、可退、可停。回家路上,孩子選了一顆最淡的藍色氣球,說那是天空色。
午睡前,我把最後一個出差殘留處理掉:把上海的專案材料全部歸入一個資料夾,紀錄開始到停止時間,把容易被誤解的註記刪去。工作像一條線,不能拉進家裡。我把公司筆電桌面清到只剩三個資料夾:孩子、家務、下季計劃。藍色只留在頁首,不佔滿整頁。
下午他說要去高鐵站前的書店坐一下,等一個會。這是他的節奏:離開一座城市前的幾個小時,不再走動,找個有風的地方。他傳來一句:「書店裡冷,藍偏玻璃。」我回:「重慶今天藍比較柔。」就停在這裡。兩座城市之間,能通的只有這種比喻。
傍晚我把陽台的衣服收進來,確認孩子的替換衣物,想好明天早餐要做什麼。手機放在客廳桌上,螢幕朝下。最後幾個跨城提醒被我一個一個按灰。按到最後一個時,心裡有一聲很小的「喀」,像抽屜合上,不是關門。
夜裡,他傳:「行李秤好,十五公斤。」我看了,沒有立刻回,照規則把它當成背景風。我去廚房收杯子,回來時時間還在白天訊息的範圍尾巴,我回:「順行,收到。」然後停住。我們在這七天學會一件事:不拖尾,不加碼。
我把對話滑回主頁。桌上那支藍色蠟筆尾端有孩子的小牙印。我沒有把它削尖,也沒有幫那條藍線續畫。打開手機,在備忘錄裡為這七天存一個小檔,檔名是一個藍色點。裡面是規則的版本:1.0觀察狀況;1.1看情況三條件;1.2公共短會面;1.3線上短會十分鐘、不延長;家是主體。全部用「行為」命名,而不是用「關係」命名。這樣乾淨。
臨睡前,我把窗留一條縫。重慶的夜從那裡進來,味道輕,像剛洗過。遠處有車在爬坡,聲音拉長又收回。想到他明天會飛,想到我明天要送孩子上幼兒園。理論上,我們不會再有見面的機會——城市不同、航線不同、生活把時間切得很清楚。
我沒有告別,也不下結論,只把提醒關掉,讓句點安靜地停在那裡。頁面留白,像一條還能續寫的線。也許哪天轉個彎,會飄來一小片熟悉的藍;也許不會。都好。明早先煎一顆蛋,出門前看看她的鞋帶有沒有鬆。至於往後路的方向,就讓它留在風裡。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