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積極的步行人生,讓走路不再感到疲累無趣:《52種走路的方式》

當周圍的老師或家長發現我似乎走路接小孩放學的時候,總是用很驚訝的眼神看著我說:「妳們都用走路的嗎?」
其實我比較想反問:「既然走路只要十分鐘以內的距離,為什麼還要騎車呢?」
事實上,根據我手機的紀錄,每天走路的平均步數僅僅四千多步,但在周遭的人眼裡卻是很常走路的人,可見多數人都太過仰賴代步工具,總認為靠雙腳走路是一件很累的事。
《52種走路的方式》的作者深知步行能增進我們的健康,於是透過親身經驗替我們制定了為期一年的走路計畫,讓我們不再覺得走路是一件苦差事,而是能更接近大自然,亦能打開視野重新思考人生的生活方式。
在書中便提到短短的十二分鐘步行就會改變血液中五百二十二種代謝物,而這些分子會影響心臟跳動、肺部呼機和大腦神經元。由此可知,步行不只是增強腿部的肌耐力,更是一種全身性的運動,也可以逆轉糖尿病、預防心臟病,還能對抗憂鬱和焦慮。
雖說我們在住家附近散步也是一種步行的方式,但這本書提供了更嚴謹的計畫,例如事前研究地圖,或是依照天氣做各種的備案,連同服裝配備都講求舒適及順應各種情況,也就是不讓步行這件事受到環境及天候的影響而取消,反而是找到理想的方式去進行步行計畫。
書中也提到寒冷的天氣時常成為我們不願意出門步行的藉口,其實適度的寒冷更有助於冷靜思考,也能減少壓力感,所以千萬別誤以為寒冷的天氣就不適合出門行走,反而研究指出冬季運動能減少呼吸道過敏,前提是要先做好保暖措施,而不是一味地讓自己承受寒冷的痛苦。
或許有些人會說長者因為不良於行,所以就盡量不要走動才不會造成身體不適,但書中提到其實不應該放棄步行,而是要適應及改變步行的技巧,就算不能快步行走也無所謂,因為即便是緩步慢行都能讓生理與心理更加健康。
那步行適合結伴同行嗎?畢竟有些人擔心單獨行走會感到無聊,若是有人能陪同自己行走應該會比較有辦法持續吧?當然這個想法很好,但最好避免邊走路邊聊天,這是為了讓我們能真正使用鼻子呼吸而非透過嘴巴,因為利用鼻子吸氣能過濾掉空氣中的病原體及許多有害物質,若是用嘴巴呼吸的話則容易罹患心臟病,或產生疲勞、發炎、口臭、蛀牙等症狀,所以步行不只是單憑雙腿就行,還要注意是否嘴巴合緊及放鬆臉部肌肉,在行進的過程中配合著正確的呼吸,才能達到讓身心平靜又健康的效果。
本書提供了五十二種走路的方案及操作技巧,可以帶著好奇心前行,也可以有目的地行走,並且不受地點、氣候、心情等限制,都能替自己客製化不同的步行計畫,看著作者提出了這麼多有創意的方案,就了解不應該再為自己的懶惰找任何理由,而是以探索世界的角度打造無論如何都要找機會步行的積極人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