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主管總是難搞?——壓力如何蒙蔽理智
在工地上,我常看到一個現象:有些主管其實不是不懂專業,甚至很多時候,他們腦袋比誰都清楚。問題是,一旦承擔的責任太大,壓力就會讓人失去理智。
這讓我想到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插曲。當時工地正在基坑開挖,照片被業主看到後,立刻引來質疑:為什麼要在那個位置挖?他們擔心會重演地層下陷的悲劇。這樣的疑慮有點好笑,因為只要進行地層開挖,就必然會造成土壤結構的擾動,這是最基本的力學原理。
然而,副總的反應卻讓我意識到另一層面。他或許不是土木出身,但這樣的常識他其實明白。他之所以反覆追問,並非因為不懂,而是因為心裡沒底。他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導致過度敏感。換句話說,他不是缺知識,而是缺安全感。
這與我在機構裡照顧長輩的經驗有異曲同工之妙。照顧失智長者時,只要取得信任,他們就會很聽話。反而是那些腦袋很清楚、但身體失能的長者,最容易一天到晚提要求。他們不是故意找麻煩,而是因為失去身體的自主權後,心裡慌,只能透過「不斷要求」來抓回一點安全感。
工地上的主管也是一樣。他們不是缺知識,而是缺安全感。
當理性敗給恐懼:壓力下的兩種認知偏差
在壓力下,人的理性會被恐懼所蒙蔽,導致兩種常見的認知偏差:
放大危險: 處於焦慮狀態時,人們會放大危險,忽略顯而易見的常識。就像副總,他知道開挖會造成擾動,但他過往的經驗讓他把注意力放在「風險」而非「合理性」。
責任導向: 他們思考的不再是「這件事合不合理」,而是「如果出事,我要承擔什麼後果」。這種對責任的恐懼會讓他們無法冷靜思考,傾向於採取最保守、最安全的策略,即使那樣做並不合理。
因此,真正的解法,不在於跟他們爭論誰對誰錯,而是想辦法**「讓他心裡有底」**。
提供「安全感」,而不是「道理」
面對壓力下的主管,尤其是那些頭腦清晰的人,單純的言語安撫不僅無效,還可能引發反感。對他們來說,任何沒有實質依據的「別擔心」,都像是敷衍。
這時,我們不能試圖「安慰」他們的情緒,而是要幫助他們重建對局勢的掌控感。
以下是兩種有效的方式:
用數據說話,而非空口保證: 與其不斷解釋原理,不如用數據、計算報告,甚至是第三方單位的驗證來支持你的方案。當他們面對的是一份有憑有據、經過驗證的資料時,他們能用自己的邏輯去判斷與消化。這份資料就是一個實質的**「心錨」**,能讓他們感到踏實。
主動揭露並應對風險: 不要隱藏潛在的風險,因為這類主管最怕的就是「未知」。請主動將可能發生的問題攤開,並詳述你的應對措施。例如:「這個方案有兩個潛在風險:一是材料供應可能會延遲,二是施工期間可能會有天氣變數。針對第一點,我們已經準備了備用供應商;針對第二點,我們已經規劃了雨天備案。」這種做法能讓他們感覺到你思慮周全,並已經將他們擔心的點都考慮進去了。當他們從「被動擔心」轉為**「主動掌握」**時,心中的焦慮就會大幅減輕。
總結來說,理解理性固然重要,但在壓力之下,平撫情緒往往才是關鍵的第一步。主管難搞,往往不是因為不懂,而是因為太怕出事。如果我們能先理解這一點,溝通就會順得多。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