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展|獨立出版生態調查:國安法減創作自由 獵人書店周四起辦獨立書展

香港紀事
·
·
IPFS
·
獵人書店店長黃文萱認為,書店與獨立出版是共生的生態圈:「香港書店如果冇本地出版,其實賣咩呢?」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集誌社記者

近年多間獨立出版社被香港書展要求下架書籍、被拒參展等,有獨立書店舉辦民間書展。有獨立書店昨公布一項本地獨立出版生態問卷調查,19 間受訪獨立出版社中,11 間於過去五年成立,12 間認為,獨立書店為最重要發行渠道。
壹壹陸工作室陳偉雄表示,去年誠品書店主動接洽,望出售前公民黨立法會議員吳靄儀的金庸小說論集,但最終表示因吳靄儀為該書作者,「唔方便賣」,現時他有九成出版物均經獨立書店出售。獵人書店將於本周四至日舉辦獨立出版書展,黃文萱對有書展被官方拒參展感可惜,指辦獨立書展望提供另一選項,但入場人次與貿發局書展難以比擬,「唔應該係香港全部出版社嘅唯一(選擇)」。

11 出版社過去五年創立、一半完全無或少資助

問卷調查由界限書店策劃,向逾 20 間獨立出版社發放,獲 19 間回應。調查顯示,超過一半、11 間受訪出版社於 2020 年或之後創立,大部分規模較小,12 間只有一至三名社員,當中五間為一人運作;只有三間有五名社員或以上,大部分是獨資或只有合夥人,即使聘請員工亦是以兼職為主,編輯往往須「一腳踢」,兼顧編務、行銷、搬運等。

出版書種方面,大部分出版文學和小說、社會科學、藝術設計,三分二受訪出版社每年出版一至三本書,三間每年出版四本書或以上,一半的製作期為三至六個月。其中,有一半出版社的出版物完全沒有、或少過一半有資助,風險須由出版社承擔;大部分也沒有出版過翻譯書或由其他媒界轉換成的書本。

大部分首刷量1,000以下、指獨立書店為最重要發行渠道

出版量和定價方面,大部分出版物首刷量為 1,000 冊或以下,只有三間出版社曾出版首刷量 2,000 冊以上的出版物,九間曾試過加印或再版  500 至 1,500 冊書籍不等。出版物定價的中位數約為 138 元,平均設計成本佔兩成以下、印刷成本佔約兩成,因應成本,逾半要賣逾 500 冊才能回本。

調查顯示,12 間出版社認為,獨立書店是最重要的發行渠道,因讀者定位較適合、可配合活動售書,其次是直銷(3 間)、連鎖書店(2 間)及市集/展覽活動(1 間)。約八成受訪出版社認為獨立出版的特色,在於沒有必需的年度出版或印刷量,且編制五人以下、非大型出版集團一員;而獨立出版優勢,包括與讀者緊密接觸、出版的非主流題材具特色等。

有出版社指國安法減創作自由

不過,受訪出版社亦提及,本地獨立出版面對困難,包括製作成本高、讀者人口基礎不足、缺乏發行渠道,亦有指尖銳題材的出版物較難進入校園或申請資助,《國安法》實施後亦削弱創作自由。被問到對本地獨立出版未來是否樂觀,六間出版社樂觀或非常樂觀,八間中立,五間表示不樂觀。

書店稱近年生意跌逾三成

過去一年,不少獨立書店相繼結業或宣布將結業,包括見山、覺閣、字字研究所等。獵人書店店長黃文萱認為,書店與獨立出版是共生的生態圈:「香港書店如果冇本地出版,其實賣咩呢?」留下書舍 Kris 亦說,兩者很扣連,當本地獨立出版數量減少,讀者赴獨立書店的誘因會低很多。

字字研究所社長呂嘉俊著《味緣香港》,早前賣出日本版權,料 2026 年春天在日本出版。呂覺得,有時出版社或望以最國際性的故事取悅世界讀者,卻失去本土特性,有時反而做好本土內容,更能引起世界的興趣,「越香港,越國際」。望能將香港出版帶到世界更多地方。

經濟環境轉差,書業也不景氣。壹壹陸工作室陳偉雄說,去年曾有一本書的上冊,在三個月內賣出 2,000 本,今年出版該書的下冊,四個月卻未賣完 1,000 本,不少獨立書店均反映近數個月生意變差、活動也沒有人參加。他又指,不同書店客源不同,有部分書店結業,客人未必會流失去其他書店。

黃文萱對有書展被官方拒參展感可惜,指辦獨立書展望提供另一選項,但入場人次與貿發局書展難以比擬。

獵人書店黃文萱亦觀察,自從 2024 年停止發放消費券,生意整體下跌了三至五成,零售黃金期亦越縮越短,只餘傳統零售旺季如 6、7 月及 12 月。以往移民潮下,不少客人大手購入 2,000 元以上書籍,現時這批大額消費群也少了一半;社運後數年間港人對本地出版和書店的關注熱潮也有所下跌。

誠品稱吳靄儀金庸小說論集「唔方便賣

由貿發局主辦的香港書展,今年拒絕至少三間書商參展,包括去年曾被要求下架區家麟和邵家臻著作、及小說《日常運動》的「藍藍的天」和「界限書店」。「藍藍的天」總編輯伍自禎說,三聯、中華、商務等大型連鎖書店,一直有採購他出版的部分書籍,書展拒絕其申請後,相關訂購量的確下跌,但不肯定是否相關。

他又指,有一半自家出版是童書,而「受關注的書」不超過一成,因後者只能在獨立書店出售,故現時透過獨立書店出售的書,增至總銷量約四至六成。界限書店 Leanne 則指,被拒參展後,部分個人入學校的教學工作減少,書店亦少了入學校辦書展。

自 2003 年成立的「藍藍的天」,今年出版《窄路前行不轉彎》,結集 15 個獨立編輯的故事。負責人伍自禎憶起數年前一名患癌青年找他出書,在籌備過程中離世,他希望將這故事寫出來,並連帶想到可邀請不同的獨立出版社編輯撰文,「這班人的故事集合起來,可以很立體地反映到一個時代」。他希望每隔五年、十年再出一本這樣的書,看到一個時代的轉變。

壹壹陸工作室近年出版吳靄儀評論金庸的作品,包括《情為何物:金庸小說的情與人生》、《誰是大英雄?金庸正邪人物選評》。陳偉雄提到,數年前誠品書店曾接洽,望出售吳靄儀的著作,但因評估書中內容或有法律風險,終未有成事。

他去年再獲誠品書店接洽,望出售吳靄儀評論金庸的作品,但對方檢視書板後表示「唔方便賣」。陳指作品不涉任何政治內容,但引述對方解釋,不出售「都係因為個作者,唔係因為內容」。陳又提到,有部分作者因其取態,不再獲大型出版社出書,轉投壹壹陸出版,不過陳笑言,該作者的書在中國內地仍然有售,不知道為何香港出版社不為他出版,「個生態係有少少奇怪,究竟佢哋條線劃喺邊,我唔知。」

商場憂遭投訴拒辦書展

貿發局書展外,有獨立書店舉辦民間獨立書展。艺鵠書店在 2018 年至 2021 年曾舉辦數年獨立出版迷你書展,「後話文字工作室」的 H 編透露,之後曾試過與商場接洽,望舉辦書展,但「賣書原來係會唔受歡迎」,對方擔心遭人投訴而拒絕,「就算佢想支持你,佢收到呢啲投訴都冇辦法唔去 take 一啲 action」。以往曾辦渣打書節、灣仔書節的 Leslie,亦坦言社運後沒有商場願意再辦書展。

過去兩年曾舉辦小型出版銷售場的獵人書店,本周四(17 日)至日(20 日)將在店內舉辦「無處不閱讀」書展,邀請 14 間出版社免場租參與。過去兩年均有食環巡視,這天分享會開始約 10 分鐘,也有一名食環人員入內展示活動截圖,表示收到投訴指書店舉辦涉未獲公眾娛樂場所牌照的活動,望上樓拍照,書店稱屬私人活動、私人地方,食環人員其後離去。

獵人書店周四起辦獨立書展:不應是出版社唯一選擇

黃文萱說,就書展暫未收到政府部門「關注」,而且今年書展不會辦活動,只是賣書,「我都好好奇佢可以點關注我。」黃又說,起初辦書展是希望能提供另一個選擇(alternative),「但唔應該係香港全部出版社嘅唯一」,坦言去年獨立書展入場約 3,000 人次,與貿發局書展約 99 萬人次無法相比,「不能夠畀呢兩個出版社去一個全香港咁有歷史、咁有傳統、咁多人知道(的書展),我覺得係好可惜。」

Leanne 同感到可惜,她指書展的意義,除了讓大型出版社展銷,亦應有小型、獨立的出版社,讓香港和外國讀者接觸不同出版物,惟現時形態變得較單一。陳偉雄則指,貿發局書展和獨立書展是兩個不同的生態,前者可吸引很多平時少看書、沒接觸獨立出版、並非出版社「基本盤」的客群。但「如果我哋呢邊唔能夠入到去嗰邊,其實我哋只係塘水滾塘魚、真係圍爐」,「你只能夠做到守業,唔能夠去拓展。」

面對困局,出版社可以如何自處?陳偉雄說,他會盡量出版多元化的書籍,舉例有宗教書籍仍可供學校訂購,保證一定銷路後,再「以書養書」,「做返平時唔係入到大書店嗰啲書」。伍自禎則強調,「我哋做緊一樣正常嘅嘢、合法嘅嘢」,若有機會再申請參展,一定會申請。以往同行較多競爭、現時則互相扶持,伍說,「其實個餅越來越大,氣氛越來越好,大家都好。」他覺得,雖然閱讀人口下降,但不少讀者的質素越來越高,認為同業絕對有能力辦到有更大經濟效益的書展:「如果政府唔係特別咁關注我哋,其實令到我哋可能可以做得多啲嘢」。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香港紀事轉載各平台書寫香港紀事的文章及報導,包括社會時事、社區故事、文化歷史等。目前轉載平台包括「集誌社」和「法庭線」,並已獲授權,名單將繼續更新。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無處不閱讀|欣賞獨立書店選書視角 參展商:步伐較慢,讀者能靜下來聽介紹書本

書展2025|年度主題講飲食 習近平、國安書籍放當眼處 移英港人入場買中文書

拾荒觀察|食肆前老闆 為何執紙皮? 閱人物、讀政策 主編盼更立體了解拾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