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綴》「市民六格精選」微策展

下午茶組曲(Afternoon tea Partita)

一隻會彈琴的貓
·
·
IPFS
·
麻煩來一杯珍奶,謝謝您。
上個月畫得禪繞畫。

寫在前面:

文章標題名稱的靈感來自,最近一直在聽的巴哈《小提琴無伴奏組曲BWV1006》(Bach - Violin Partita no. 3 in E major BWV 1006 )。組曲(可以稱suite或partita),一開始起源於歐洲的鄉村舞蹈,後來發展到宮廷上,而源自各個不同國家的舞曲,到了十七世紀一位德國作曲家為組曲定了一套公式,就是現在耳熟能詳的巴洛克時代的古典組曲(或舞曲組曲),通常是同一調性、同風格的組曲(像是巴哈的法國組曲)或者專門為器樂寫的組曲(像是小提琴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但十八世紀之後,組曲漸漸式微,變成老掉牙的過氣音樂表現形式;直到十九世紀一些音樂家,開創了現代組曲,不再像巴洛克時代的古典組曲拘泥於固定的公式組合,而是充滿創意和想像力,像是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其中的木星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還有柴可夫斯基為自己所寫的芭蕾舞劇《胡桃鉗》裡挑選了屬於自己的《胡桃鉗組曲》。

啊,講了好多廢話,還沒說到重點,我取名為下午茶組曲,一方面模仿巴哈小提琴無伴奏組曲BWV1006的格式外;另一方面我選的作者,都有一個共通性——擁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喜歡聽古典音樂(或懂一些古典音樂),而這些文章也很適合一個人或一群志同道合朋友在美麗的英式庭園內喝下午茶吃甜點時聆聽、閱讀和欣賞;最後一方面,就是,這些文章很適合在高貴典雅的沙龍這樣的社交場合閱讀的,大家一起裝高貴優雅並客套地微笑著。(這是反諷喔。)

P.S但我還是喜歡躲在家喝珍奶吃零食翹腳挖鼻屎聽古典音樂,最舒服了,因為那些飯店內的英式下午茶什麼的太貴了,還有陌生人在旁邊走動。(根本沒吃過,被打)。


前奏曲(Preludio)——@野人《微紀事|《大音樂家》》

野人君自己曾說過,他不喜歡聽人家捧他、稱讚他,要不然我就反其道而行好了。一開始我還沒看文章內容時,看到文章標題,腦海中立刻浮現蔡依林的《大藝術家》,看完野人君的小說後,感覺那隻MV和野人君的風格大不相同,但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都有一個超級大渣男!女主角都被獻祭過!但野人君的女音樂家最後並無能為力地從棺材中爬起來,大聲對著那群噁心的眾人狂吼著:「SHUT UP!」到最後生命的結束,女音樂家仍舊被獻祭、被利用,害我看完超級生氣啊!還克制自己要冷靜,第N次回過頭來重看後,意識到我居然寫不出這樣超讚的小說,讓我更生氣!

在這流量為大的時代,有誰是真正對創作者本身這個獨立的個體生命尊重過,難道只是因為她(他)的作品值得被商業利用、炒作,才尊重這位創作者嗎!這是一個快要把人給逼瘋的世界,小說中的女音樂家最後逃避世界隱居起來創作,連死後還要被一群從來沒真正欣賞過她的人給獻祭,我說野人君,這篇小說當前奏曲為這瘋狂的世界拉開序幕,不為過吧,讓我們來一起喝杯珍奶吧。(翹腳挖鼻)


路爾舞曲(Loure)——@PassoetrY《落葉被踩碎了》

非常富有畫面和詩意感的小說。開頭用古典音樂中複音音樂(或稱複調音樂)的方式將故事帶出兩位人物,一位在閃亮的音樂廳,另一位在自家別墅,在同一時間不同空間下,都彈著巴哈的音樂。再藉由「我」來慢慢引出這兩位人物的故事,這樣淡淡的唯美惆悵又不會太濃烈的渲染氣氛我超愛。

小說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稱來描述偶遇的一位在自家別墅彈琴的女子——她的琴聲和她的故事、和那個不知道會不會履行約定的鋼琴家,以及那個被踩碎的落葉聲,是否真實存在過?還是那只是半夢半醒之間的幻聽呢? 一個女子等了一個約定等了三十年!說真的,看到這,我那陳腐破碎的回憶如海嘯般襲來,心中與那小說的女子共振起來。為什麼總是女人再等一個不知道會不會回來找她的男人呢?為什麼遵守約定的人總會一而三再而三盼望著訂約定的人一定會再次回來,卻又再次落空而情緒無以凝狀,為什麼這個世界受傷的總是認真執著的人呢?

在巴哈的十二平均律的筆下,本應該無誇張情緒的像神聖的宗教信徒般毫無波瀾地那樣虔誠地演奏,但那裏頭的音符卻溢滿了情緒,把巴哈彈成蕭邦了,因而觸動了主人公,好奇地想像著彈琴的主人和她背後的故事。

來解釋一下巴哈的《平均律鍵盤曲集》,它共有上下兩冊,每冊都二十四首的前奏曲和賦格(也就是二十四個大小調來排列),所以共有四十八首,原本是巴哈寫給他兒子的鋼琴教材,那樣純粹無比、理性、精打細算的精緻完美的幾乎被譽為神領域的音樂,影響後來的音樂家(包含貝多芬),於是在十九世紀,被一名指揮家譽為鋼琴界的舊約聖經。

小說中充滿意象和詩意的文字,深深打動我。有時候情緒太濃烈太多,言語是無法闡述,說了旁人也聽不明白,倒不如寄情於詩歌、音樂和文字底下,懂得人會懂,無須多言。就像那被踩碎的落葉聲,是他回來嗎?誰知呢,不在意了,也沒意義了,風一來,落葉都吹散了呢。來吧,我們來一小塊黑巧克力蛋糕,你我才知道的苦味心酸全都在這黑巧克力蛋糕上了。


嘉禾舞曲和輪旋曲(Gavotte en Rondeau)——@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的《【365天的知名壽星】波昂的男孩,音符上的戰神!》:

懂我的人,都知道我超愛貝爺的!大家都知道貝多芬有一個愛喝酒又嚴厲的老爸,希望他能像莫札特一樣,但幸好貝多芬遇見好老師,讓他逐漸走出童年在父親的陰影下的創傷。看著吳大哥生動激昂的筆下描述的樂聖,即便雙耳聽不見、感情受挫,仍舊不向命運低頭(來奏一曲第五號《命運交響曲》吧)!但你以為貝多芬就是那樣脾氣倔強、頭髮捲曲、面部表情過分用力、性格堅韌不毅的戰神嗎!

不,他是人,也會私底下偷偷躲起來抹淚、舔受傷無人懂得的內心。而貝多芬,並不是一夜之間就完全聽不到,他是慢慢地與這世界隔離的,在他三十歲初頭時,幾乎就快要聽不見這世界美好的樂音了。所以吳大哥寫說,才三十二歲的貝多芬就疑是留下遺書的手稿,雖然不知道是否他真的有寫過遺書;但有彈過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或者聽過他的曲子的人,會知道,他的情感有時候柔情細膩又感性,像是《月光奏鳴曲》、《給愛麗絲的信》。你看看,他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呢,他也有為愛求不得的難過,而寄情於音符中。(是說,貝多芬很愛名門貴族的千金,甚至有已婚夫人耶,他心中的理想型女性標準,放在現代的社會裡來看,也是真的很難達成呢,大概只有志玲姊姊符合)。

但他的作品也有如沐春風般的溫柔可人,就像《第五號的春天奏鳴曲》、《田園交響曲》。

話說鋼鐵大直男貝多芬苦戀未果終其一生都單身,如果他結婚的話,也不會成就如此今天高的地位吧,還是讓我們一起來大合唱《第九號交響曲》。看到大哥寫他在聽不見的情況下指揮這首第九號,我眼眶熱淚啊!那唱完大合唱,我們來喝蜂蜜檸檬茶潤潤喉嚨。


小步舞曲(Menuet)——本貓我的文章啦《短篇小說:《月光下的琴音》第一小節》

靈感來自貝多芬的《月光鋼琴奏鳴曲》共有三個樂章,故事主籌和這三個樂章稍微有關連。是我二十幾歲年輕時寫的作品啦,陳年小說了,隔幾年都會忍不住重看這一部小說,來看看年輕時自己的靈魂長怎樣,順便取笑(懷念)一下年輕時的自己。這部小說總共十五章(小節)外加我的碎碎念,有興趣,自尋翻找喔,不多介紹了。幫大家中場休息一下,來一起跳小步舞曲吧,然後記得要去上廁所喔。(茶喝太多容易尿尿)


布雷舞曲(Bourrée)——@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歷史上的今天】煙花、芭蕾、胡桃鉗。》

我小時候就超愛華麗的奇幻冒險又稍微帶點黑暗的反差風格的故事,類似《胡桃鉗與鼠王》和《愛麗絲夢遊仙境》等,所以私心選這篇文章。在我的眾多童話故事書裡,公主系列之外我很愛這篇奇幻的聖誕節前夕的故事。學生時代時,曾和家人在高雄的科工館看過3D版本的真人演出的胡桃鉗,長大後看過迪士尼改編成電影的《胡桃鉗與奇幻四國》,也在聖誕節前夕在公共電視上看過動畫版的《胡桃鉗》,也曾在旅館的電視上的第四台看過芭比版的《胡桃鉗》。但!就是沒有親眼看過俄羅斯的馬林斯基芭蕾舞團的精湛演出,希望有一天能夢想成真。

在西元1892年十二月十八日,老柴的芭蕾舞劇《胡桃鉗》在俄羅斯的馬林斯基劇院正式首演,老柴還為這首演前,親自挑選了八首管弦樂曲,於是就是我前面廢話裡面說的《胡桃鉗組曲》。但音樂家內心的細膩小宇宙有誰人知呢?吳大哥在文章一開頭寫道:「本樂曲卻也成為鬱鬱寡歡的音樂家孤獨道別世間之前,用靈魂與信念所綻放的最終煙花…」。不管是音樂家、藝術家、創作者、寫作者、作家等,他們人生有很大一部分時間都與自己對話,不論是否有讀者、樂者欣賞,他們在這樣漫漫無邊際的孤獨感中迸發生命的火花,為藝術奉獻其一生也不厭倦,為內心的靈魂寫出不朽永恆的作品啊!(嘆氣,喝杯加了棉花糖的熱可可)


基格舞曲(Gigue)——@歐陽風《韋瓦第永無勝算的復仇》

紅髮神父—韋瓦第年輕時的稱號,但他在歷史長河中的洗鍊下,如今被古典音樂界冠上「協奏曲之父」的美名,是因為寫了超多首協奏曲,把協奏曲發揚光大啊。人人可能不知道韋瓦第是誰?也不太會在乎那個作古已久的音樂家,但都聽過他的《四季》小提琴協奏曲,可能連四季這名稱都不知道,但只要聽到第一首協奏曲〈春〉的旋律,幾乎每個人都會跟著哼。因為在智慧型手機尚未問世前,《春》可是手機熱門的來電答鈴之一呢。歐陽先生在他犀利又帶著黑色幽默風格的筆下,寫著:「韋瓦第注定失敗的復仇,一位巴洛克樂派的狂人,拉出生命弦音,死後一無所有,連墳墓都沒個下落。歷史總是如此:將天才遺忘,然後再將其作品壓縮成手機鈴聲或背景音樂,裝作一直記得他們。」

韋瓦第在舊世界晚年時,因為音樂風格的大轉變,導致作品不受歡迎,年輕時的響亮名聲慢慢退色,可以支持他的人過世了,於是失意的他,又窮又老又生病,就默默地過世了,墓地簡陋的被葬在異鄉——維也納(嘆氣)。

看來不管哪個時代,不只是韋瓦第的敵人是一整個世代,是從古至今所有藝術家、音樂家、畫家、創作者的敵人,都是一整個世代啊!放在現在流量至上、短影音快速發展的現今年代,以快速抓人眼球為主娛樂性質的內容大過一篇嘔心瀝血又臭又長的心路歷程作品。但幸好他們不孤單,巴哈很崇拜韋瓦第,是他的知音,改編他的協奏曲為管風琴協奏曲,讓死後被世人遺忘的紅髮神父,又再度響起美妙的小提琴樂音。

所以說,人生能找到一生熱愛的事情和一兩個知己互相陪伴著,就足以在這荒誕詭異的世界好好活下去的動力了。


最後讓我們來聽巴哈的《小提琴無伴奏組曲BWV1006》來結束茶會。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一隻會彈琴的貓高敏感、內向、多愁善感的貓。 慢熱慢熟、又愛自言自語的貓。 寫作風格平平淡淡、寫作體裁不限,只要有興趣和靈感都想嘗試看看。 喜歡彈琴、聽古典音樂,和任何好聽的音樂,很隨興但不隨便的貓。 IG:han8.16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晚安,七日書
43 篇作品

【三日書】第一天:你是姊姊欸

窗邊小語集
80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