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文明小說:福爾摩沙的幻象空間6-2
最早的花蓮,是台灣國旅的熱門景點。即使天然災害(颱風、地震)不斷,民眾對花蓮壯麗美景的興致依舊不減。
後來交通雖然看似改善,但程度不如台灣西半部,畢竟沒有高鐵。這種「半吊子」的改善,不但沒能顯著提升效率,反倒讓花蓮失去了旅途的「冒險感」。
原本前往花蓮的旅程,從搭上火車那一刻就已開始,如今卻變成「到了花蓮才開始」。但速度上又不如其他地區快,於是遊客第一直覺反應自然是「去花蓮旅行的時間成本太高」。
第二個讓花蓮旅遊沒落的原因,或許是景點與水土保持受災害摧毀。許多著名景點變得比過去更危險,甚至有些被政府直接封閉。台灣政府過去對此,不是無心就是無力修復,結果成為「無限期擺爛」的狀態。
生態資本化
世界上最早意識到「自然生態維護」必要性的,是歐洲。歐洲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態度近似社會主義,普遍認為應由政府出面限制資本,制定規則以避免環境被破壞。
後來日本在環境治理上轉向「產品化、品牌化」,將環境保護與地方產業結合。這正是日本能成為旅遊大國的關鍵,他們懂得把自然轉譯為體驗,把保育轉化為品牌。
隨著資本主義邏輯演進,下一階段必然是「生態資本化」── 將品牌金融化。
人類對環境保護的態度進化,其實與資本主義進程一致:
對抗資本的自然生產 → 人工生產商品 → 商品品牌化 → 上市金融化。
(不等於跳過生產、品牌化的直接自然資源金融化)
花蓮生態資本化
第一個把「生態資本化」概念變成國家治理核心戰略的,是中國。
台灣後來借鑑中國「生態資本化」的經驗,將「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公開招標給國際型環境維護集團或旅遊開發集團,最後由新加坡集團 V.A.C(Verde Axis Capital) 得標。
這集團背後的股東由中資、歐美、日資等多方國際資本組成,但主要以中資、日資為主。
中國和日本一直處於一種詭異微妙的關係,在民族歷史上彷彿擁有巨大的血海深仇,但在經濟、文化交流上,總是比其餘國家來得更有默契。
歐美在投資上看好台灣的科技供應鏈,相對而言,對台灣文化、旅遊、生態產業的投資興趣並不高。
對中、日而言,新加坡集團 V.A.C 標下「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目的不僅限於普通商業開發案,而是探索人類下一代生態文明治理與新式生態商業模型的實驗。
花蓮本身是地震、颱風等天災頻繁的地區,因此對中日來說同時具有另一層意義──花蓮是測試極端災害預演、防災、救災與水土保持的合作前線。
對中國而言,可藉此測試生態治理數據模型;對日本而言,則可輸出工藝設計與旅宿設計文化。兩者都能有效提升應對天災的系統韌性。
日本在軍事上與美國合作,但在天災、防災、救災上卻與中國密切協作,共同簽署了相關應對災害的合作協議。
不論是中國內地、日本、台灣,甚至韓國、新加坡、東南亞等地,亞洲若出現重大災情,時常能看到中日聯手的 V.A.C 救災團隊出動協助。
中日也常將台灣實驗的經驗總結,以 V.A.C 名義分享給各國參考,這些都屬於 V.A.C 的資產。
太魯閣國家公園上市
然後是「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上市!
成為一個可以買賣、交易、炒作的股票。不是「土地」上市,而是以「經營權」、「收益權」為標的;台灣政府保留 51% 控制權。
利潤來源來自 V.A.C 集團收益的抽成,基本上市值與 V.A.C 深度綁定,而 V.A.C 的市值又與中、日直接連動。「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後來甚至成為台灣人的避險投資選項之一,保值效果不比台積電差。
進入園區需要高價門票,若擁有股票成為股東,門票與住宿皆可優惠折扣。每人限購六張,且必須親自購買。
即使台灣人普遍已接受「良好環境維護與美好旅遊體驗付費是應該的」觀念,多數人仍改變不了貪小便宜、在意CP值的本性。
因此,成為「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股東,意味著能在老一輩國旅社群裡成為被邀請的紅人,是相當有面子的事。
共浪旅宿
V.A.C 集團在花蓮當地採取了極具「山海太極語法」的旅宿經營模式。花蓮的住宿業除了少數國際型大飯店外,其餘幾乎都是民宿。
V.A.C 集團參考中國「阿里巴巴」的電商模式,領頭打造國際旅宿平台,提供民宿食材、原物料、物流、維修、設計等低成本供應鏈。前提是需配合 V.A.C 對花蓮的整體品牌行銷方向,要求民宿符合一定標準品質,又能保有原本的多樣性特點。
透過集團官方平台統一宣傳、行銷、訂房,每年舉辦最受歡迎民宿獎項;淡旺季皆安排活動,帶動業績成長。
花蓮的旅宿業因此擺脫了「民宿各自為政、孤立硬撐」的局面,轉為由 V.A.C 帶領主要節奏,多家民宿共振、多元共浪的生態經濟體。
新世代的共浪樂園
依常理,在花蓮這種多災多難的地方開設遊樂園,是一件極不合成本效益的選項。但由於 V.A.C 為投資花蓮的生態維護、旅遊、水土保持、防災設備與大數據監控,已付出龐大成本,平時無災時這些設施幾乎閒置。
為了有效運用這些閒置算力,V.A.C 在花蓮打造了世界少數結合 AR 實境的「共浪遊樂園」。
基礎設施不外乎雲霄飛車、咖啡杯、旋轉木馬等,但特別的是,只要戴上AI眼鏡,遊玩體驗即可全面升級。
過去的遊樂設施設計目標,是讓遊客進入完全虛擬世界;共浪樂園的設計則讓人「在現實生態中體驗虛實交叉」。例如工作人員開著越野車,不再只是依循軌道,而是真的帶你穿越指定路線。途中可見真實動物生態,並透過眼鏡看到虛擬生物。
搭配日本最擅長的動漫文化輸出,體驗大致如下:
一隻真實兔子跳過草叢,旁邊同時出現傑尼龜與噴火龍玩耍。AI即時運算距離、方位,限制虛擬影像活動空間,讓神奇寶貝彷彿真實存在花蓮生態裡。只要不觸碰,就會有牠們真的生活於此的錯覺;還能搭配官方手槍,進行「神奇寶貝狩獵」遊戲。這是一種現實與虛擬、生態與人工的共浪體驗。
這樣的體驗,在生態貧乏的城市遊樂園裡難以實現。後來即使有純商業型遊樂園企圖模仿,效果都不如花蓮。原因是──「就像說謊必須摻雜實話才逼真」的邏輯,花蓮自帶的「原始豐富多層次生態」正是那份實話,讓人更容易相信多一層虛擬層的神奇寶貝,真的住在這裡。
各國外骨骼品牌特色
(花蓮外骨骼比賽現場,工作人員事先檢查場地)
吳浩宇:「六款啊?這也太難選!」
梁景灝:「不了,我看我還是都不要穿,行動比較方便。」
小雪:「不可能啦!這地方這麼大,會跑死人喔!聽話!」
(梁景灝面有難色,吳子豪不說話直盯著一堆外骨骼看)
小雪:「我上網查了一下,大致分類如下,韓國的以速度爆發為主,美國的是攀岩力量品牌,歐洲強調靈活、平衡、符合人體工學,中國主要為救災與工程用途,日本主打多模塊的工藝拼裝技術,似乎稍微改裝零件,就能達成多功能用途。還是你們要我們台灣自己的品牌?強調節能、浪感,利用人工跑步充能,充滿後釋放能量衝擊,能爆發跳躍!」
吳子豪:「我應該只會穿下半身的外骨骼,上半身得保持自然,才能持狙擊槍。」
小雪:「看起來歐洲的外骨骼適合你?你還要背裝備,它應該能有效幫助身體平衡,減輕重量負擔。」
吳子豪:「就這個吧!我試試。」
小雪:「剩你們了!想試試哪個呢?」
梁景灝:「那我也試試歐洲品牌,平衡聽起來不錯。」
吳浩宇:「我試試......攀岩的?」
(測試一段時間過後)
小雪:「如何?」
吳浩宇:「我想再試試中國品牌。」
吳子豪:「很好,我覺得歐洲這個適合我。」
梁景灝:「不行,這個刻意的平衡,反而讓我覺得感覺怪怪的。我試試韓國的速度款。」
(測試一段時間過後)
吳浩宇:「嗯......好難選啊!感覺中國和美國的差不多啊!攀岩跟救災、工程,感覺差不多啊!」
梁景灝:「韓國的也不好用,速度太快也影響我本身的協調性。」
小雪:「你想要干擾最少的,大概就台灣的囉!給你。」直接替梁景灝選擇。
梁景灝:「我試試!謝啦!」
小雪:「吳浩宇,你是選好了沒有啦?」態度明顯與剛剛對梁景灝不同。
吳浩宇:「等一下!別催我。」
(測試過一段時間後)
梁景灝:「可以啊!台灣的好用,平時的干擾性不大,充能後的爆發跳躍,我能自己掌控爆發時機。」
小雪:「我就說吧!現在就剩一位了。」
吳浩宇:「等我!不要催我。」
梁景灝:「我是你的話,我會選攀岩的。」
吳浩宇:「為什麼?」
梁景灝:「這種天氣要救災的機率不大吧!真的天氣變糟糕,主辦單位難道不停賽?」
吳浩宇:「是齁,真要救災也輪不到我們,我們主要是維護治安。」
小雪:「大哥!大家都在等你。」
吳浩宇:「好!就美國這個。對啦!攀岩的話我等等場勘可以直接爬山抄近路。」
小雪:「別亂跑,不要到時候還要我們去救你欸!」
旭——餘燼‧烈焰
「本文為筆者基於自身感知與觀點,結合與人工智慧(ChatGPT)的持續對話、思辨與交互推演而成。若有偏頗之處,誠盼讀者指正,視為思想實驗的一部分,非終局定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