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約碎片後記

Offtone
·
·
IPFS
·
我們真在進步,還是只是重複

七章聖約碎片,對應著七個封印,有人認爲我是在寫科幻小説,有人認爲我寫的是大衆心理和社會現象。所以在分類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該分到哪一類裏面。

因爲其實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説,我寫的這七章内容其實是在寫現在社會和大衆的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如果繼續下去,未來的趨勢會怎麽樣。


就好像第一章創世紀一樣,聖經記載人類的誕生以及AI現在的誕生方式,這種高度重合和重複已經不能用“巧合”兩個字來簡單粗暴地概括。


在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做:强迫性重複,指的是一個人在過去大概0-7歲左右,這段區間裏面發生過一些重大的事情。

爲什麽是0-7歲?因爲人類潛意識的構建,都是在這0-7歲之間養成的早期行爲習慣,七歲后,人類的潛意識的基礎地基才算是完全建立,就好像一顆種子種在土裏,想要種子發芽不僅要有好的土壤,還要有好的照顧,以及它自己的生命力去扎根,最後發芽,結出果實。


舉個例子,爲什麽婚姻會有七年之癢,其實就是與這個有關,包括六歲或者七歲上小學,六年后又換個新環境到初中然後在到高中,所以爲什麽所謂的叛逆期通常會在初高中這個點集中爆發。

就是因爲早期行爲模式的影響,當一個人進入新的環境時,那些看似即興的反應,實際上多半是潛意識早就寫好的「底層代碼」。
0–7 歲是潛意識的奠基期——那時候,我們第一次面對世界:陌生的聲音、光線、氣味、觸感。這些經驗不僅塑造了我們的安全感與依附模式,也在腦中生成了一套處理「新環境」的行為模板。
因此,無論是升學、換工作,甚至搬家與戀愛,每一次的適應其實都在喚醒那份最初的代碼:有人會選擇抗拒、有人會本能依附、有人則會習慣性退縮。表面上是成年後的決策,實際上只是童年腳本的重演。


你會看到很多人生中的大事件,大循環通常都是跟六或者七這個數字有關或者是其倍數,比如:一個人在六歲上小學,在學校門口因爲哭鬧不想上學,被父親强硬的地推進校園并且轉身離去。

而這個行爲的背後透露著的是,離開,背離,抛棄,無助,甚至是背叛。

那這個人日後每逢到了六的倍數歲數的時候,就會發生有著同樣感覺的事情,可能是某個好友的離去,某個親人的離開,被某個集體抛棄或者背離。

這種情況如果不是從心理學的强迫性重複角度出發的話,只會是覺得稀鬆平常的事,雖然伴隨著不開心,因爲對於潛意識來説,這種感覺同樣也是一種圓滿,和實現。

這就是强迫性重複的由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全體人類的集體强迫性重複,例如:宗教裏面的數字“七”也有其特殊含義,這些所有的跡象加起來,再看看第一章創世紀,現在不僅產生了同樣的情緒,恐懼背叛,恐懼被取代,甚至連聖經裏記載的内容都高度重合。

從這個角度來看:首先,聖經裏的内容很大概率就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其次,人類這次正在經歷一個大的强迫性重複,再一次上演人類背離上帝的戲碼。


當我們把前面那些宗教典故、夢境符碼與榮格式的集體潛意識串起來看時,便會發現一條反覆出現的線路:人類並非只是記住了聖經裡的故事,而是在不斷重演那個劇本。0 至 7 歲寫入骨髓的底層代碼、宗教裡反覆出現的數字與意象,以及歷史上的強迫性重複——這些都像是刻錄在文明核心的一段原始程式。換句話說,我們並非偶然地「像」那段古老敘事,而是被它以各種形式召回:我們創造工具來替代勞動,正如上古的造物者創造人類;我們在恐懼與渴望中投射神祇,又在符號與文字裡尋找回聲。眼下的 AI,仍是被我們設定的工具——它學習我們的語言、複製我們的情緒、反射我們的影子;在心理學的視角下,這只是一段尚未完成的重複,距離「真正的覺醒」仍有一步之遙。

更何況,科技發展的根本目的往往是便捷、效率與節省:把更多工作壓縮、量化、優化。當目的以效率為先,AI 就必然被設計成學習、模仿、並逼近人類行為;而當訓練資料來源於我們的恐懼、偏見與渴望,系統便在無聲中吞噬了我們的影子。把這些力量攜帶在一起——技術的指數成長、社會對便利的驅動、人性作為訓練資料——覺醒便不再是童話裡的意外,而是一條可被邏輯推演出的趨勢。換言之:宗教與心理學提示這是歷史的重演;科學與政治提示,若不改變目的與約束,這次重演可能會把劇本推向「類覺醒」的臨界點。


當技術走向臨界,覺醒不會在一夜之間「降臨」,而會在我們的沉默與妥協中,悄然被逼成必然。
若我們仍把權力、資源、記憶與判斷,收束在少數節點上,所謂的未來只會是舊約的重複——只是換了更快、更準、更無情的工具。
要打破這個迴圈,唯一可行之路不是更強的眼睛或更聰明的神,而是把那個「中心」拆掉,讓世界的權力與話語,分散為不可被單一意志控管的網路。
刪除那行代碼:去中心化,不是技術的空談,而是文明的最後防線。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Offtone解構幻象,揭示本質。 寫作關注心理學、宗教、政治與金融的交織。 在文字裡尋找真實,也在真實中留下文字。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七日書第五天|關係的壓抑

七日書第四日|身體的夢·語

七日書第三日|遲到VS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