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再识:作为认知结构实验的制度性分析

穆伈翎
·
·
IPFS

一、认知平权的初步尝试

文革初期出现的诸多社会实践,带有一定程度的制度实验性质,集中表现为对传统“解释权”与“认知等级”的挑战。其主要实施路径包括:

  • 知识去权威化:质疑专家权威与垄断性知识生产结构;

  • 政策执行去中心化:使基层参与者在一定时期内获得政策解释与执行的直接通道;

  • 社会认知流动性增强:阶层与出身不再构成对认知参与的先验门槛。

这一认知平权趋势,虽非系统构建的产物,确表现出对传统结构的短暂脱域,是制度史中极少数具“认知下沉”意图的国家级社会实验。


二、结构障碍与技术困境

该实验很快遭遇结构瓶颈,具体表现为三类基础性缺陷:

  1. 认知基础设施不足

    • 教育体系普及率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匹配,导致“去权威”未能转化为“主体性判断”;

    • 基层对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的知识储备薄弱,难以支持稳定的认知自治。

  2. 传播技术缺位

    • 无有效的点对点传播与反馈网络;

    • 认知信息的路径仍依赖传统自上而下的政令链条,无法形成有效协商机制。

  3. 结构透明度缺失

    • 权力结构未被彻底解密,缺少公开、可验证的制度流程支撑;

    • 民众虽参与其中,实际掌握的信息仍受限于非透明化机制,难以建立稳定认知信任。


三、空洞性代偿与运动异化

在缺乏制度支撑与知识准备的背景下,原本指向“认知自我赋权”的目标很快退化为若干代偿机制:

  • 符号代偿:原子化个体转向依附领袖或政治口号获得“认知归属感”;

  • 情绪代偿:复杂结构矛盾以情绪化动员替代理性辩论,导致极端化行为普遍化;

  • 暴力代偿:缺少制度调节机制时,冲突解决退回至准原始的暴力博弈逻辑。

这些空洞性代偿现象成为整个运动异化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加速了其从认知实验向结构撕裂的演化转折。


四、结构性劫持与新贵分层

认知结构真空形成后,运动迅速被以下群体所接管:

  • 新兴造反精英:部分具政治资源者迅速占据“解释权高地”,建立事实上的话语垄断;

  • 暴力控制系统:军管会与警备部门恢复对秩序的强力主导,使“认知协商”让位于“秩序压制”;

  • 官僚系统残余结构:借助混乱态势重新嵌入新秩序,为旧结构寻求适应性更新路径。

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革命初衷未实现,新的等级结构迅速建构,原有“反等级”诉求被反向利用,形成“制度劫持—代谢旧秩序”的悖论型路径。


五、历史叙事的选择性编码

文革后期及结束后出现的历史建构行为,可视为一种“集体认知框架重构”策略,其核心机制包括:

  • 记忆抽象化:将事件简化为“浩劫”叙事,压制其制度实验属性;

  • 价值二元化:设定“秩序 vs 混乱”二元框架,拒绝承认中间态的历史可能性;

  • 经验去结构化:将大量经验事实剥离其制度结构语境,仅保留情绪标本或伦理标签。

这些叙事策略在不同制度背景中广泛适用,构成对未来“认知权转移”风险的预防性封存。


六、全球结构中的排异机制

全球范围内的叙事体系对文革经验形成普遍排异,其动因包括:

  • 现代民族国家结构对“非等级认知秩序”的承载能力极低;

  • 民主-自由语境下对“群众自治”经验采取高度怀疑态度;

  • 专业化结构(学术、行政、法律)均对“解释权普及”构成本能防御。

因此,无论在东方集权语境中,还是西方民主话语中,文革的正面结构实验维度均被排斥在主叙事之外,形成一种跨文明叙事合谋的“负向编码行为”。


七、制度遗产与未竟路径

尽管整体实验未完成,但在其过程中仍可识别出若干具结构价值的制度变异因子:

  1. 解释权分散的社会测试

    • 虽短暂且局部,但为认知权制度化提供先例经验;

  2. 阶层符号暂时流动性

    • 对“家庭出身决定论”的短暂中断,有效削弱等级身份结构;

  3. 原始传播机制创新

    • 大字报、群众大会等形式,预示信息自治结构可能性;

  4. 制度失败的透明化展示

    • 作为一次结构实验的失败范本,其公开性、广泛性使得后续制度设计拥有了避错参照。


结语:作为结构试验的历史事件

从社会结构学角度看,文革可视为一种激进的认知制度跃迁尝试,其失败并非源于其目标的非理性,而源于以下系统性缺口:

  • 认知技术支撑不足:缺乏教育体系、传播机制、认知平台的同步支持;

  • 结构透明度与反馈机制缺失:使参与无法转化为治理,使动员无法转化为制度;

  • 话语权真空诱发新结构劫持:激发了结构性再垄断与“旧权力新包装”的典型路径。

因此,其最终意义不在于其成功与否,而在于:作为一次“认知平权制度演化”失败案例,暴露出社会认知分配机制的内在脆弱点,提示后续制度跃迁必须建立在技术支持、教育普及、权力结构公开与认知自治机制同步成熟的基础之上。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穆伈翎你并非在活,而是在被定义。 思想主权早已被夺走,认知被殖民而不自知。 他人塑你之我,你便失我。 信与不信皆无妨,只问你是否开始怀疑。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教育枷锁与AI牢笼:论儒家革命思想在数字时代的觉醒

🧓 镜与棱:一个认知拓荒者的沉浮录

结构无法自我切割:腐败、人性与虚妄权力的哲学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