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住哪儿?

阿零
·
·
IPFS
这篇以日常细节拆解马来西亚的住房—阶级秩序:车可租、房须供;地址变名片、社交成电梯;“安邦”一地两面;组屋与公寓的金融外壳化;保安象征体面与边界。

说起阶级,现在的人不太看你开什么车了,
因为车可以租,房子得供。
而且车再好,钥匙一放桌上大家都看得到;房子要说出来,才能听出来你的命运。

每当有人问我住哪里,我知道他们其实不是关心地理位置,
他们是在衡量我值不值得交换名片。
尤其在那种上流社会的晚宴上——气场不够强,连问都懒得问你。

如果是本地人问,一听完我说的答案,常常就是点头、微笑、转身、消失。
反而是一些外国人会有点“过度投入”,大多是驻地外交官那种身份,
他们只认得一个词:安邦。

“哦!安邦!我知道那条路,大使馆很多,对吧?”

我点头。
没告诉他们,那条路除了他们认得的安邦,
还有一个他们不认得的版本——有野狗、有烧垃圾味、有水压不稳洗一半停水的安邦。
我们就住在那边,住在地图之外的那条巷子里。

村里的人,大多早就搬出去了。
只要有能力供房贷,就会往“名片能派得出去的区域”靠。
有些地方,只要撑得起月供,就有资格摆姿势。

城市里的房子像一个不断升值的社交等级系统:

最底层,是新村屋。你住在这里,别人默认你“还没走出来”。
再往上一层,是廉价组屋,再来是中价组屋,
然后是“公寓”。

等等,组屋和公寓不一样吗?
不一样。
组屋是国家建来让你住的,公寓是地产商建来让你贷款的。
听起来都能遮风挡雨,其实遮的风不一样,挡的雨也有价码。

再来是排屋。价格直接翻倍。
排屋还分等级:低值、中价、高价。
高价的那种有管理、有护卫,连垃圾车都不敢迟到,
搞得许多中价排屋区也纷纷自立保安亭,
不是为了安全,是为了体面。

在这个体系里,房子已经不代表家庭,
它代表你能不能递出一张不被拒收的名片,
能不能挤进下一个层级的电梯,虽然上楼的速度越来越慢。

至于什么生活方式、文化气氛?早就脱钩了。
你住的不是“生活”,你住的是金融产品的外壳

要揭秘一个真正的富人区吗?
很简单,一间房子,配三名保安,轮班守门。
他们未必知道你是谁,但他们知道你的位置。

你也可以试试看,
请一个保安站在你家门口,不用干嘛,穿得体面一点,
——
既有面子,又能霸住门口那个一直被陌生车佔着的泊车位。


保安 → 阶级象征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阿零我是 阿零,做了三十年全职艺术家,近几年开始尝试用文字作为新的画布。 写作对我来说,是延伸,也是实验。 我写阶级、写文化、写迁徙,以及日常中看似荒谬的幽默。 最低的诚实,是别装作不懂。 在画布与文字之间,我寻找能留下来的那一瞬真实。。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书后感|洒家

第三日|爱情病学报告——致那场无法解释的发烧

魔咒解除了:一封迟来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