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給傷痛一個意義吧,別讓它定義你(我)
認識我比較深入的朋友,會說:「你成長過得好像不容易喔。」
我笑笑,說不上否認,也不願再詳談。不是不痛了,而是學會了,怎麼把那些痛放在心裡最深的抽屜,而不是攤在陽光下去乞討憐憫。
小時候,父母離異。我們被判了跟爸爸,法庭按夫妻之間的經濟實力去評估,留給孩子們的卻是混亂。
當時爸爸同時交往著三到四位女朋友,每一位的存在都像是一場場不斷上演的拉鋸戰。爭風吃醋、心機算計、明裡暗裡的操弄與挑撥,甚至把我們孩子也拉進她們的戰場中。那不是童年,那更像一場情感的戰場,我們是小兵,沒有選擇,也無從保護自己。
你說那段經歷快樂嗎?當然不是。
但今天的我,站在將近三十歲的門檻前,回望那段破碎,我卻學會了一件更重要的事:傷痛,不是我的原罪;但我有權決定它會變成什麼。
我選擇給它一個意義。
我和父母,後來分別重新聯繫上了。
不是因為他們變得完美,而是因為我終於能用成熟的眼光去理解:他們也是第一次當人、第一次當父母。
我不再只問他們「當初為什麼要這麼做?」,我也問自己:「我能不能做點什麼,讓關係不再只是遺憾?」
但這條修復之路並不輕鬆。
父親仍然覺得,自己拉拔我們長大,就理所當然該得到我們的回報。他忘了,那些年我們在女人之間周旋、學會不信任的背後,是一個孩子情感長期被忽視的真相。而如今他想要的情感連結,我卻給不出來。不是因為不想,而是我內心那塊缺失的地方,至今仍未癒合。
母親則像是在風光落幕後,落入低潮,常常對我提起她年輕時的美好時光,言語裡好像希望我能替她延續那份光環。但我呢?
我只是個努力讓自己活著不太痛苦的大人。
我能給的,我盡量給;但若超出能力,我只能誠實地承認:「對不起,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在我二十多歲的年紀裡,我以為我不夠孝順,內疚、懷疑自己。直到我和姐妹們不斷地聊,開始閱讀一些關於心靈成長、自我探索的書籍,我才懂得:我們每個人,都背著屬於自己的課題,無需為他人的功課負責。
是的,我的父親提供了我們穩定的經濟條件;但他要的情感依附,我給不出來。
我母親曾經風光,也曾是被愛的那一個;但她如今的失落,是她執意選擇離婚的後果,不該變成我生命的重擔。
如果我選擇讓童年的傷痛定義我,那我一生都將陷在「父母沒有給我什麼」的怨恨裡。
但我沒有。
我們選擇了前進。我選擇了去理解、去整理、去嘗試修復、去努力活出自己認同的人生樣子。
那些傷,我沒有忘記,我只是努力不讓它拉住我、不讓它變成拖著我的繩索。
可是,有時候,我還是會問自己:
「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了,他們還是要把我往回拉?」
我不懂。但我不想再糾結太久。
因為我知道,真正的自由,不是從他們身上得到答案,而是從自己的傷口裡,開出花來。
讓那些疼痛成為肥料,而不是鐵鍊。
我們無法選擇出身,也無法改寫童年。
但我們可以選擇:怎麼看待那一段路,怎麼與傷痛共處,怎麼把裂縫變成光的入口。
傷口不再是恥辱,它是一份提醒,一份力量。
真正的成長,是當我們學會賦予過去一個意義,而不是讓它成為我們無法擺脫的枷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