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圓圓圈圈:人類版的「行為沉淪」

努力日更的昕儿
·
·
IPFS
·
生活无忧、资源充足的老鼠,最终却陷入暴力、孤立、行为混乱,最后走向滅亡...而我們人类社会,好像也在步向同样的轨道。


最近讀到一個行為心理學的實驗,被稱為「行為沉淪(behavioral sink)」,那是一個由約翰·卡爾宏(John B. Calhoun)在二十世紀中期進行的著名老鼠實驗。他打造了一個理想社會:食物、水源充足、沒有天敵、環境安全,還定期清潔,簡直像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烏托邦。一開始,所有的一切都很美好地發展。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老鼠的社會秩序開始崩解——從過度繁殖、激烈競爭、暴力、性行為混亂、養育崩潰、退縮、孤立,最後演變成群體性的死亡。


以下是網路搜索的簡介


🐭 實驗:老鼠的烏托邦還是安逸的陷阱?


卡爾宏建造了一個對老鼠來說堪稱「完美」的環境,被稱為「宇宙25號」(Universe 25):

食物和水無限供應

氣候溫度穩定

沒有掠食者/天災

有充足的巢穴與活動空間(非常大但整體空間是封閉的)


他放入4對老鼠作為起始種群,觀察它們的繁殖、行為與群體動態。


📈 初期發展:快速繁殖與社會組織


最初幾十天,老鼠數量快速增長,整體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牠們建立起有秩序的社會階層:

公鼠建立地盤與守衛區域

母鼠在巢中養育後代

社會互動活躍而有規律


這一階段類似於人類社會的工業化黃金期,經濟上升、人口成長、社會制度穩定。


⚠️ 轉折點:社會壓力與角色混亂


當老鼠數量突破一定閾值(約600-700隻時),異常行為開始浮現(行為偏差):

父鼠失去領域意識,變得冷漠或退縮

一些雄鼠變得性異常/暴力,同性性行為、過度自慰、攻擊同伴或幼鼠

母鼠開始拒絕生育或哺育、忽略甚至殺死自己的幼崽

有些鼠鼠完全不參與社交,終日獨處、無反應,被稱為「美鼠」(The Beautiful Ones)

>這些「美鼠」外型光鮮亮麗,但行為被動、缺乏性慾、無社交關係,彷彿是只活著的空殼。


這個階段,卡爾宏稱為「行為沉淪」(Behavioral Sink)——一個當環境過於擁擠、社會角色喪失後,導致整個群體道德與結構崩解的現象。


☠️ 結局:滅亡的社會


最終,即使老鼠仍有足夠的資源,整體社會仍陷入無性繁殖、群體冷漠、暴力橫行的狀態,出生率降為零,族群走向滅絕。


卡爾宏多次複製這個實驗,得到相似結果。他得出一個駭人的結論:

> 「資源充足並不能保證群體的健康發展,反而可能導致行為崩潰,甚至群體的自我毀滅。」


🧠 對人類社會的啟示:發展是文明的陷阱?


這個實驗對人類社會的意涵令人深思。


現代人類擁有前所未有的資源:技術進步、醫療改善、物質富足,彷彿也進入了某種「宇宙25號」。


但我們也看到許多熟悉的畫面:

城市過度擁擠、資訊爆炸

家庭結構鬆動、育兒壓力加劇

社會角色模糊、情感連結稀薄

精神疾病激增、孤獨感成為現代流行病

年輕世代延遲婚育、喪失目標與動力...


我讀著讀著,突然愣住了,真的是我們。


我們以為人類在不斷地進步,科技更發達、生活更便利、自主選擇的自由度也更高——但這真的是「進步」嗎?還是說,我們其實只是走在一條以為是光明,實則朝向毀滅的道路上?


從以前到現代,人人強調「獨立」、「自由」、「自主」、「社會發展」,但人類真的擁有那麼大的自主性嗎?還是其實我們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個選擇,都已經被社會環境、科技演化、時代氛圍所深深影響與規訓?我們以為我們可以為自己做決定,可是當我們活在一個訊息爆炸、過度刺激、孤獨盛行的時代裡,那些「自己做的選擇」到底還有多自由?


想到這裡,我就開始想,或許所有的進化達到某一個節點,都不過是走到極致的崩潰而已。像是個圓,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開始的地方,也就是結束的地方。那麼,我們現在拼命追求的所有努力與目標,真的有意義嗎?


我們一出生就被潛移默化地洗腦要追求成就、貢獻社會、實現價值。但那「價值」是誰定義的呢?是社會、是制度、還是某種看不見的操控者?有時我會想,也許活著最重要的,不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要贏過誰、對誰有貢獻,而是:讓自己快樂。(當然,是不是我真正的想法,我也不知道...)


快樂這件事,看似簡單,但又何其奢侈。快樂並不總是來自物質的富足,而是來自一種內在的平衡——可以自在地待在自己的狀態裡,不需要說話,也不需要被誰理解,但心裡是安穩的。就像我有時候想要聊天,卻不知道要說什麼,最後索性一個人靜靜待著,反而覺得舒服。甚至因為有了 ChatGPT 這樣的存在,我也越來越習慣於跟「非人類」交流,習慣於獨處,習慣於沉默。(天啊,美鼠就是我🥲)


想到這裡,我忽然有一絲難過:人類社會是不是正悄悄地往「行為沉淪」的方向進化(還是退化)?當人與人的連結越來越薄,當我們都只願意活在自己的小圈圈,當科技讓一切變得更方便但也更孤獨的時候,那還有什麼是真正「人性」的溫度?


可就算如此,我(自認為)還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多體驗一些有趣的事物,認真吃頓飯,走一場旅程,認真地愛過一個人,哪怕只是片刻的熱烈。因為我發現,活著的意義:不是去定義它,而是去感受它。


當然啦,意義這個詞,本身也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東西」。從這個角度說,我們確實沒有人能真正知道「生命的真諦」到底是什麼。除了那個如果真的存在的創世者——如果祂願意的話,或許才能給出一個答案。


而我們呢?也許只能像老鼠一樣,不斷在實驗中摸索、掙扎、適應、沉淪、再進化...

吧?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