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书|被过度期待的人:燃烧自我的故事 · 书后感

孔子卖主求荣:堕三都的真相

弗语是
·
(修改过)
·
IPFS
儒家经典与史家叙述,将“堕三都”包装为孔子“削藩抑权”的圣人壮举。然而如果深入梳理历史背景与各方动机,真相恰恰相反:这是一场三桓家族内部为收复失地、清除隐患的权力工程,孔子不过是被指使出来的“礼学说客”,用“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为季孙背书,把一场家族内战伪装成“复礼行动”。最终,鲁定公劳军伤财削弱了鲁国的防御体系,成了最大输家;而孔子则用这场卖主求荣的交易,换来了短暂的相权与个人野心的舞台。

一、看似“圣人削藩”,其实是三桓清账

后世学者和儒家话术,都爱把“堕三都”描绘成孔子“削藩抑制三桓”的改革,仿佛是圣人对抗贵族专权、恢复礼制的高光时刻。但《公羊传》与《史记》的记录说明,这根本是个误导。

《公羊传》记载孔子与季氏合谋,“堕三都”并非孤立于贵族权力之外的圣人理想,而是从一开始就和季桓子的政治算盘绑在了一起;《史记》则记录孔子进谏鲁定公“堕三都”,提供了“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的理论包装。

表面上是圣人复礼,实际上是三桓各自打算收复失地、排除隐患的家族工程。

二、三桓态度各异:谁愿意堕,谁不愿堕

理解“堕三都”,必须先看三桓各自的处境。

季孙:季孙的采邑为“费”城。费城多年被公山不狃掌控,公山早在阳虎当政时就暗中叛乱。阳虎被逐后,费城问题才摆上台面。季孙氏缺乏军力,无力收回失地,于是指使孔子以“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的名义上奏鲁定公——借王军之力,替季孙轻松收回费邑,自己一兵一卒都不用损耗。

叔孙:叔孙的采邑为“郈”城。郈城因侯犯叛变,让叔孙氏多年头疼。叔孙多次出兵攻打郈城,甚至联合孟孙并请齐国帮忙也没能攻下,最后说动郈城工师(工匠官)驷赤作内应,吓跑侯犯,才将郈城收回。因此叔孙极愿意堕郈,一接到鲁定公指令就立刻执行。

孟孙:孟孙的采邑为“成”城。与前两家不同,孟孙氏从未经历过属邑叛乱,成城一直稳稳在手,自然不愿意拆掉自家最重要的根本——所以孟孙坚决反对堕成。

三都,本是东夷附属国的国都,防御力非常强。被鲁“收回”后,成为三处战略要地。鲁桓公封“三都”给季孙、叔孙、孟孙当采邑,就是为了拱卫鲁国都城。三都被三桓掌控在手中时,自然是三桓的底气。但“三都”一旦背叛主人,便会成为主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主人自然会堕之而后快!

三、“堕三都”是权力工程,不是礼学改革

仔细读背景,就会发现孔子所谓“复礼”不过是一层包装纸。

“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本来是针对“王都内部”大夫府邸的规定,是为了限制权臣在京城中私藏甲兵、修筑巨城,并不适用于“边疆重镇”。三桓的采邑本就是鲁桓公封赐的防御前线,理应设有城防与驻兵。

把这条规定套在边境封邑上,是一次彻头彻尾的概念偷换。所谓“礼学改革”,不过是季孙的权力诉求披上了孔子的“礼”外衣。

四、谁是输家?谁是赢家?

从结果看,最大的输家是鲁国——鲁定公为季孙出兵劳师动众,削弱了鲁国整体的防御力,相当于自毁长城。

赢家是谁?首先是季孙: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回费邑。其次是孔子:这次“礼学服务”换来了季桓子临时交出的相权。孔子得以任用弟子——子贡为治礼官,冉有为粮官,子华出使齐国,甚至为杀少正卯埋下铺垫。

孔子从“堕三都”中,得到了短暂的权力、弟子上位的机会、以及推进“复礼”的舞台。

五、结语

“堕三都”绝不是圣人削藩的壮举,而是一场三桓内部的权力清账——叔孙与季孙乐于拆城,孟孙拒绝拆城;季桓子缺兵少将,让孔子当说客、借王军代打。

孔子卖主求荣,用“礼”的名义服务于季孙,换来了短暂的相权与个人表演的舞台。如果说这场行动说明了什么,只说明了一件事:“鲁国君臣互相算计,正合了孔子的心意——因为鲁国越弱,孔子‘克己复礼’的机会就越大。”

孔子通过卖主求荣,帮季孙拔掉“眼中钉、肉中刺”,竟然被学者们附会成“削藩抑权”的壮举,可笑不!

                  2025年7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炮灰的赞歌:仁德、东周列国志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什么两千年来无人揭穿孔孟的仁

仁德:养牲术与宰牲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