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只死一次的人生》

偶希都理
·
·
IPFS
·
★我們每天都在活著,卻只能死一次。

閱讀筆記

《只死一次的人生》

【和死神做朋友】

我們往往把自己的生命視為理所當然,總以為自己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做自己渴望要做的事,於是遲遲沒有採取行動,想等到「以後」再做。然後,為了應付眼前種種不得不做的事務,我們便進入了「自動導航」的模式,行禮如儀、虛應故事地過著日子,然後才猛然發現一個月的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過去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經常會感覺錯過自己的生命。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實現自己的心願,在死前真正活一次呢?

答案是:我們要和死神做朋友。

這話聽起來很矛盾,但與死神為友能夠讓我們清醒過來,過著更朝氣蓬勃的生活。

根據我的經驗,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或許很快(希望不是立刻)就會死去時,往往就不會再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大多數人在想到死亡時可能會感到焦慮,但思考死亡終究是一件很勵志的事,能讓我們認真地對待自己的生命,明白哪些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尋求生命的意義,並且有意識地採取應有的行動。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在臨終時擁有許多精彩的回憶,對自己的一生感到滿意,而非悔不當初,悲歎不已。

 

【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哪些事物讓生命具有價值以及我們該做些什麼才不會浪費生命的學問。

1999年時,擔任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會長、號稱「正向心理學之父」的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博士發表了一篇宣言,呼籲心理師「讓心理學遠離黑暗,迎向陽光」。

他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不將重點放在心理健康而非心理疾病之上呢?」

從此,正向心理學便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人類的潛能與福祉之上。

這是一門研究生與死如何緊密相連以及我們如何能活得更好的學問。

 

【快樂不是天生的,需要努力】

我們可以提升自己對生活的滿意度,而且這樣的能力比我們所想像的更強。

我們可以主動出擊,也有能力這麼做。

研究人員已經證實:可以透過刻意的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快樂。

許多人都以為快樂是遺傳的,認為父母親的個性會決定這一生過得快樂或憂傷。

沒錯,DNA確實會影響我們的快樂體質。

如果我們有一個快樂的母親或一個陰沉的父親,他們的基因確實會影響我們,但這是可以改變的。

我們是否快樂,也會受到生活環境(例如是否罹患某種殘疾或生於某個社經階層)的影響,但程度沒有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嚴重。

所以,我們不能為自己找藉口,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遺傳或外在環境。

事實上,如果我們能刻意採取一些行動,以增進自己的快樂與幸福, 就能大幅提升生活滿意度。

分析人們快樂因素的圖表有時被稱為「快樂派」(happiness pie)。

在這個派中,究竟「遺傳」、「環境」和「刻意的努力」這幾個因素所占的比重各有多少?

這是學界目前熱烈討論的議題,但一般認為,「刻意的努力」這項因素占了40%。

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刻意努力讓自己變得快樂,就有可能會真的變成一個快樂的人。

當然,正如同我們需要長期練習瑜伽才會變成一個比較高明的瑜伽士一般(你不可能不花一段時間練習,就突然會烏鴉式),你如果不設法讓自己快樂,也不可能哪天一覺醒來就變成一個快樂的人。

所以,要如何讓自己變得快樂呢?

你是否已經開始刻意參與一些能夠讓你快樂的活動?

快樂有很大一部分操之於自己手中。

所幸,要讓自己快樂,並沒有那麼困難,只要我們:(a)明白能掌控自己的生活(b)能夠克服自己的惰性和恐懼。

 

【用減法來做加法】

心理學家說,「一種名為「心理減法」(mental subtraction)的練習能夠提升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

方法就是:想像我們失去了一些美好的事物(例如你沒有與配偶相遇)。

研究人員表示,這樣做會讓我們心懷感恩,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發現那些一直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物。

研究人員證實,「心理減法」可以讓我們看到自己過往忽視的事物,且產生好奇心,這會幫助我們跳脫慣性模式。

此外,你還可以想像自己失去了行動能力或健康的身體,想像自己已經江郎才盡、你養的那隻名叫「泡菜」的雪貂死了,以及其他諸如此類的事情。

你也可以想像自己不會永遠活著,甚至根本不曾出生,沒有心愛的人與寵物,沒有美好動人的回憶,不能獨立自主,無法實現自己的潛能, 未來也毫無頭緒等等。

你甚至可以想像自己再也吃不到喜歡的扭扭蠟燭糖 (Twizzlers)了。

現在,請你環顧四周,想一想:

有沒有哪件事是一直延宕,認為自己以後總會有時間去做的呢?

你想把它完成嗎?

還有,既然已經體認到你有能力在有限的餘生中讓自己重獲新生,那麼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快樂的生活」和「有意義的生活」 不同】

那些研究幸福感的科學家以及古往今來的哲學家與大思想家都強調,「快樂的生活」和「有意義的生活」 是不同的。

有一派人追求快樂。

他們透過培養正向的情緒、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體驗美好的事物、探索新的城市或享受按摩等方式,讓自己開心。

另一派則是追求生命的意義。

這指的是一種存在的方式,而非生活方式。

他們想找到生命的意義、實現自己的潛能、對社區有所貢獻並且養成良好的品格。

心理學研究人員指出,追求意義比追求快樂更能提升對生活的持久滿意度。

 

【死後回顧】

1.在你的生活中,最自豪的是哪些部分?

為什麼?

2.你曾經因為修正自己的人生方向,而避免了那些憾事?

3.當你在人生中迷失方向時,曾經做出哪些改變?

4.可不可以舉出一些例子,說明你的人生有多麼豐富精彩?

(可以想像一些可能沒有做過的事情。)

5.可不可以舉出一些例子,說明你的人生多麼有意義?

(同樣的,可以想像一些沒做過的事。)

6.是什麼因素讓你熱愛生活?

想一想,它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7.你這一生曾經愛過誰?

喜歡什麼?

8.為了讓那些還活著的人認真生活,你對他們有什麼忠告?

9.既然你已經死了,你希望在別人眼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喬迪.威爾曼(Jodi Wellman)/曾任企業高階主管,現為專業教練。擁有賓州大學應用正向心理學碩士學位,並於該校碩士班任教,同時也是享譽國際的「賓州大學復原力計畫」(Penn Resilience Program)培訓師。也是經過「國際教練聯盟」(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認證的專業教練,以及「教練培訓學院」(Coaches Training Institute)認證的專業共創式教練。

~《只死一次的人生:一生不過 4000 週,與其倒數,不如行動,正向心理學教你如何立刻改變、不留遺憾》

~《You Only Die Once: How to Make it to the End with No Regrets》

 

【金石堂書店購買《只死一次的人生》】

 


#只死一次的人生 #心理學 #正向


#正向心理學 #改變 #人生 #生活


#閱讀 #閱讀筆記 #讀書 #讀書筆記


#書摘 #精選書摘 #書摘分享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日文教學/閱讀筆記/電影筆記/臺灣、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5e8c0f0efd89780001c4bfee


【偶希都理~痞客邦】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https://matters.town/@scart1020


 


【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偶希都理 #廖慧淑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偶希都理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閱讀筆記
218 篇作品

閱讀筆記《懶貓哲學 貓生的脫力系哲思》

閱讀筆記《松浦彌太郎:50歲後我想這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