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Battle After Another
我拒绝去影院有一段时间了,对我来说看电影逐渐变成一件无比私人的事情,去影院变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消遣,但无聊的日子里总得找点事情做。
我们看了晚场的一场,几乎满座,这在我现在生活的国家还是件蛮罕见的事情,毕竟那天还是周四,并非周末。在这个夕阳产业下,不得不说宣发做足配上老牌影星,还是具有一定号召力的。
说这部电影前我有必要先说说我对PTA的想法,「Sydney」无疑是一部出色的处女作,故事简单明了,社会边缘人物总是低成本处女作的最佳选材。随后在接下来二十年里PTA的作品逐渐被挂上意识形态取向,人们开始思考他这屁股到底是坐哪的。这也不奇怪,这个时代干什么都得有点争议。
我并不打算太多的分析这部电影里的意识形态,我一直在努力政治脱敏,太累,对于我一个极简个体来说,也没什么必要。所以就简单聊聊视听的部分。
从视听角度来说,除去最后的追逐戏码,这部电影的头一个小时很像他02年的作品「Punch-Drunk Love」,灯光用的随性甚至有点粗糙,在电影学院的时候,老师说起「Punch-Drunk Love」时说,你看看这个灯光,看起来毫不讲究,但你仔细想想这也是部Adam Sandler的电影,一切好像又说的通了。但同时伴随着的还是一场听感折磨,它犹如Godard的「Contempt」,毫无征兆响起配乐,但忘记摁下暂停,声音时大时小,有时甚至大过角色的对白,犹如电影中描述的那场革命,混乱且粗砺。电影在头一个小时内的体验是极度混乱的,这大概率是有意为之,革命嘛,你还指望能有些什么体验,极左分子在疯狂爆炸,除了信念万物皆可抛。极右势力秋后算账,开始了电影的第二幕。
第二幕就像近些年PTA的作品,工工整整平稳流畅。Sean Penn和Benicio Del Toro都贡献了十分精彩的演出,一个紧身T恤配着挺拔的步伐,超级美国大兵的形象犹如Terminator,另一个Sensei处事不惊,拉美人有着独特的处事风格,说句优雅确实不过分。配着一些少数族裔的笑话段子,第二幕确实够精彩。
最后的追逐戏份,可以说是我近些年看过的最好的,高低起伏的公路,有一段用上了汽车的POV,观感上刺激程度直逼用VR体验GT7,节奏把握高超,仅那一段完全可以用来当作教材。
最后结局部分就暴露了近些年电影的通病,拖沓且毫无必要,Over-explanation是个现代电影的很大问题,创作者生怕观众看不懂,一定要把三个小时塞的满满当当,在结局该归于平静(至少在这部电影)的时候,硬加一些无必要的煽情戏码,留白技术貌似已经被这个时代抛弃了,要逐帧逐句的把每一句台词灌进观众的耳朵里才算满意。
但我仍然愿意给这部电影一个积极的评价,特别是在这个昔日庞大的娱乐产业已经颓势尽显的时期,大批影视从业者被迫转行,好莱坞的罢工愈加频繁,影视产业在新世纪媒体下已经远不如以前,还愿意投钱拍电影只能说是逆水行舟了。
Truffaut在1973的电影「Day for Night」里说:“In order to make money nowadays you have to be in real estate, not film. If I go on making pictures it’s because I like making pictures.”
只是他估计没想到52年后,房地产看起来也没那么好玩了,也对,他一个拍电影的懂个啥啊。
活着不是等着就是被拒或者等着被拒。但涉及钱的时候,一切都好起来了。太有价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