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向前走:她們不是病,而只是太痛苦。

影論寫作
·
·
IPFS
·

邊緣型人格挑戰了精神疾病診斷系統中分類明確的準則,從疾病的命名就帶著一種「不是A也不是B」,或者「既有A又包含B」的混亂。從非學理的角度來看,那像是無法自我確指的狀態,只能在無限的可能性中,透過不斷「否定」以稍稍接近答案。而邊緣型人格,不只是本片主角獲得的診斷,也是一種「現代性」的象徵:當個體藉以定位的主體意識愈發模糊,所謂的邊緣感也必然氾濫。

「你有沒有把夢境與生活混在一起?或者有現金的時候卻去偷東西?你有沒有憂鬱過?或者坐著不動的時候,卻想著自己是在前行的列車上?也許我是瘋了,也許60年代就是這樣,也許我只是一個亂七八糟的女孩。」

這是<女生向前走 Girl, Interrupted, 1999>的開場,女主角Susanna(薇諾娜·瑞德 Winona Ryder飾)的自白,充滿了存在主義的自我疑惑-只是,我們會發現,這個「60年代」並不像青春期總會度過,竟如此漫長。社會發明了「病」這個概念,把疑惑的女孩收容在一個不會影響集體的地方;Susanna被送進(算是自願簽名入院)精神病院,看起來她卻是其中最不像病人的那個,但打從她走進大門的那刻起,都在探問到底什麼是「正常」呢。

「妳只是一個懶惰又任性,想把自己弄瘋的女孩」由琥碧·戈柏(Whoopi Goldberg)飾演的護理員戳破了Susanna。不論所謂邊緣或所謂主體,都是她的假議題:「如果我不能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又該怎麼痊癒?」,事實上,若真的是「病」該有多好?如果不是病,那該怎麼解釋自己總是漂浮於現實之外的混亂?

電影透過各形各色的病友,將Susanna憂鬱、內縮的性格外顯出來:安吉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飾演的Lisa總是憤怒且衝動、伊莉莎白·摩斯(Elisabeth Moss)飾演的Polly不情願長大、可莉·杜瓦(Clea DuVall)飾演的Georgina說謊成性;一旦耽溺到極致,就會被確認成「病」。但問題從來不在於沉溺的程度,而是龐大集體到底令她們「感受到什麼」。

她們不是病,而只是太痛苦。

片中有句話說:「女人現在的選擇比以前更多了。」如果60年代如此,時至今日女人的世界理當更為遼闊。然而,女性的痛苦,並不完全來自於「別無選擇」,選擇本身更可能是一種假性自由,讓女性以為終於能夠快樂。

Lisa 夢想著到佛羅里達新開的迪士尼找工作,她想像自己可以扮演灰姑娘,並分派 Susanna 扮演白雪公主。這個設定使人聯想到西恩·貝克(Sean Baker)的 <歡迎光臨奇幻城堡 The Florida Project, 2017>:漆著粉紫油漆的旅宿,對比本片中的精神病院,同樣聚集了來自各地的社會邊緣人,以「城堡」的假象自欺,彷彿破碎的童年和人生能因此痊癒。在 <歡迎光臨奇幻城堡>的片尾,小小的 Moonee 和好友 Jancey 為了逃離社會局的安置,攜手逃向現實中根本去不起的迪士尼樂園-正像極了 <女生向前走> 中 Lisa 和 Susanna的逃離。西恩·貝克理應沒有參照過本片,但越是巧合,越令人心驚。身為女生、女性、女人,從小到大都在尋找可能的自由,卻始終困在肉眼看不見的牢籠。

相比同樣講述精神病院、以男性為主角的<飛越杜鵑窩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兩者面對牢籠的態度同樣男女有別。由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主演的<飛越杜鵑窩>,以氣力、肉體向外反抗壓迫和馴化,彰顯大男主英雄主義的悲劇色彩。

本片則相反,以女性的敏銳細膩拆解痛苦的來源:原先與 Dr. Wick 的對談裡,Susanna 始終抱持「我不在乎」的不合作態度,最終她的痊癒,並非因為放棄抵抗、轉而服從院方的管束,而是理解 Dr. Wick 所言:「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什麼地域?哪個世界?哪個陸地?這是妳面臨的最大問題,關乎妳的人生選擇。妳要怎麼縱容妳的缺陷?妳的缺陷是什麼?哪些是缺陷?如果妳執迷不悟,恐怕要在醫院待一輩子。」沒有什麼真正的解藥,也沒有誰能提供救贖,唯有「妳/你」內心清明,重點從不是選擇抵抗或順從世界,而是開始理解這始終是自己與內在鬥爭。

本片強調的內化與內省(或可說內醒),看似缺乏戲劇張力,難以產生如 <飛越杜鵑窩> 相同的影響力,然而它所訴求的,正好補強了 <飛越杜鵑窩> 無法觸及的一面-那些細膩、敏感、脆弱、迷惘的靈魂,如何不倚靠氣力與肉體,而是真正以精神贏得勝利。

全片最具戲劇性的一幕,必然是布蘭妮·墨菲(Brittany Murphy)飾演的 Daisy、伴隨著循重播的「The End of the World」自絕的段落。相較於「痊癒」的Susanna、尖銳的Lisa,Daisy則是太過清醒又太過純粹,那首歌曲反覆低吟的「Why」,如同她不斷抑鬱地追問這世界給不起的愛;她只是從精神病院的桎梏,換成了父親精心布置的住所-以甜美糖衣包裝的猥褻罪行。她的覺醒竟喚醒了令人心疼的決絕行動,只為保存內心的完整。

如同英文片名<Girl, Interrupted>這些女孩-或說擁有這樣心靈的人們,美好、良善且高度「潔癖」,因而困頓於自身與世界的缺陷無可自拔。劇情給了這些被中斷的人生,相對光明、溫柔的出路;然而要成為 Susanna 得要多幸運,這世上多的是依然還在奮鬥的 Lisa,她們哭喊:「我真的沒死」,還為了這個世界不配擁有的純粹,努力活著。

(本文首發於Vocus

同場加映:

該如何說再見<歡迎光臨奇幻城堡>:Moonee 和 Jancey會不會就是長大的Lisa和Susanna呢

·孩必須死<死亡日記>:她們以生命為賭注,成全內心絕對的純淨

原來我們都不是好人<世界上最爛的人>:看吧,越是有選擇,越容易被貼上爛人標籤

性是蛋蛋的生存焦慮<寶可噩夢>:男性非英雄化的精神錯亂,太難懂了也難被大眾接受吧

適者生存的髒話<蘭花賊>:自我放逐是否是種菁英式的現代病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影論寫作看電影的人/讀字的人/寫字的人。 經營 IG【影論寫作】一直用「影論」而非「影評」,因為更想理解:為什麼人們會喜歡,或不喜歡一部電影。這個帳號獻給不願只被電影娛樂的人,同時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控夜班:本片選擇「反映多於反應」,而使它與「最佳」之間產生了距離

電影們
4 篇作品

腓尼基計畫:或許,電影本身正是魏斯·安德森的祈禱,即便少有人回應,他依舊繼續做著,那上帝可能建議他去完成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