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酱缸文化·哲学篇7.2: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愚昧与愚蠢
引文
王朔《看见西方灿烂文化,我的内心感觉十分崩溃》,将华夏整体文化的落后揭示的很到位。
新加坡学者郑永年警示,中国或将面临“全国弱智化”的趋势,也对华夏民族的文化危机进行了预警。
华夏传统文化源于商代的占卜与祭祀,故华夏“文化”从来没有灿烂过。先秦诸子百家基本上都是愚昧与愚蠢的代言人。凡是称颂华夏文化灿烂的人,都是为了欺骗与愚民。
先秦诸子百家除《商君书》《老子》《墨子》有智慧与骨气外,剩下的几乎全是垃圾。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不要再受传统学者的欺骗——只要学子能细读本文,便不会再上传统学者的当。
正文
一个民族愚昧、野蛮并不可怕,只要后人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前人否定,这个民族就一定能够进步,最终获得智慧,走向文明!
一个民族若将前人视为神,只能顶礼膜拜,不许质疑超越,这个民族就只会越走越低,从愚昧野蛮走向愚蠢荒唐,最终必成为病夫与巨婴群体。
一个民族的学者不关心历史,只会向前看,这个民族必为优秀上进的群体;一个民族的学者只会盯着历史,以吹捧自己祖宗与侮辱他人祖宗为智,这个民族必为假大空骗天下无敌的民族。
愚蠢比愚昧更可怕,因为愚蠢群体会将愚昧执为智慧,荒唐当作真理,拒绝进步与文明——这个世上最难对治的就是“蠢病”。
综观现今人类,文明社会科技、思想日新月异,唯我华夏学者天天歌颂古人,天天考古研究历史,正是愚昧与愚蠢基因强大的表象。
诸子百家文字优美,意境浅薄易懂,乃人类文化初萌时期的“智”者,对于现代人类而言,绝多都是其蠢无比的代言人。许多文字听起来似乎很睿智——其实却是将愚昧与愚蠢演绎到极致!
读诸子百家,会令学人久愚而不知愚,身在蠢中不知蠢,以愚为荣,以蠢为智!
本文专门揭示被传统国学者推崇的先秦诸子百家一些“智慧”名言中的蠢昧基因。只希望中国的孩子不再受这些“遗愚”的染污,而促我华夏尽早挪入文明领域!
提前说明一点,本文分析与推理过程均以“逻辑学”与“辩证法”为依据,凡不懂或不认可逻辑与辩证法之辈,建议您远离本文,莫要徒增烦恼哦。
只要是中国人,本系列文章一定会给您带来匪夷所思的惊诧。建议读者不要直接讲出您的答案,而是反驳我的观点——或许您反驳几次后,我们的智商就能磨合出火花呢!
一、儒家认知的愚蠢
㈠蠢病一:井蛙经验论
对身边事物有了肤浅的认识,便自以为掌握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几乎为华夏所有古智的共识。
如:以近知远、以己及人、以一知万、举一反三、见微知著、见一叶落而知天下之秋将至,等等。均以经验主义为真理,乃国人不求甚解的蠢昧语,也是井蛙式思维的窠臼。
1、孔子浅层次的认知——井蛙之识
孔子倡导以近及远,以己及人的认知事物方式。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译文】孔子说:“仁德的权贵,自己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行得通。能够以近及远,以己及人,可以说是权贵中的方家了。”
《论语》中“仁人”“仁者”基本上都是指权贵——因为只有权贵才有能力实施“仁義”。
依社交理念,孔子这么讲没有大的错误,但若欲求知真理,或推测远方的事物,就属下下乘了!
以近及远,以己及人,实即经验至上。
国人喜欢以己心度人意,便是孔子这一理念的发挥。
因孔子这一理念乃引导权贵的原则,故属浅层次认知方式的愚蠢!
经验至上,很容易偏执而沦为“井底之蛙”。
2、《大学》与《孟子》的认知——一着鲜,吃遍天
辩证法认为,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条件,条件变了,真理就不存在了。
蠢昧的诸子百家却认为,只要是真理,必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在专治的社会,上行下效,智行愚效,乃世人之常情。
儒学者掌握了这一苗头后,便将其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大学》
【译文】一家仁德,一国都会兴盛仁德;一家礼让,一国都会兴盛礼让;一个人贪腐暴戾,一国人都会暴乱。社会的机能就是如此——所以说一言可以坏事,一人可以定国啊。
这里的“一家”“一人”显然均为权贵。
只要权贵仁德了,全国人民都必须仁德;只要权贵贪戾了,全国人民都必须作恶——这逻辑是不是很荒唐!
孟子则将荒唐逻辑推向极致。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离娄上》
按孟子的逻辑,全国每个人民的品德必须与君王的品德完全一致。那么,国内只要有一个小偷,就说明君王就是小偷了;君王是小偷,全国人民便都成了小偷了!
以偏概全的荒谬最易发现,为什么两千多年来却一直被国人视为智慧,没有人反驳呢!因为以全概偏逻辑在专制流氓的社会最有用——可以通过株连理直气壮地寻找替罪羊!
如,张三犯罪了,因特殊原因无法惩处张三,于是,找到与张三同一团体的李四与王二,打李四的板子,判王二入狱,便解决问题了!
古人的蠢,并非仅因为蠢,而是为了隐藏不可告人的阴损坏的伎俩。
有人总结中国人的治国原则:一个人得病,全国人民吃药——是不是很神似!
㈡蠢病二:玄学牵强附会
华夏最古老的学派乃道家,道家以领悟人类精神源头为追求,获取出世智慧。诸子百家均源自道家,将修道原则用于人世间,便是传统文化愚昧、愚蠢的根源。
华夏古今学者除了老子外,所有自诩通过修道取得智慧的人,都是鱼目混珠的骗子。
3、孔子深层次的认知——牵强附会
孔子也推崇“修道”,属深层次的认知方式。
儒家修道方式即“格物致知”——通过“格”有形之物,获取无形的“道”——便是孔子高层次的认知方式。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
【译文】形而上不可见的规则叫做道,形而下可见的物体叫做器。
孔子认为:道隐藏于器物之中,智者正襟危坐在某器物面前,以苦思冥想的方式,剖析器物内蕴含的规则,便可以领悟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形而上的道。
孔子的这种悟道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牵强附会,荒唐荒谬。
如,对甘蔗的认识,中西方学者的认知方式便完全不同。
西方学者从生物学角度,对甘蔗种子从发芽、幼苗、成熟到结籽的规律研究的极为透彻精准。从化学角度对甘蔗的分子结构及化学变化研究的也极为清晰。
而孔子从修道角度认为“甜蜜”即甘蔗的“形而上”之道——只要将棍棒做成甘蔗的形状打人,被打者的身体便只会感受到甜蜜!
于是,华夏便有了人类最甜蜜的刑具——孔府的甘蔗刑。用甘蔗刑毒打下人,下人即使被打的筋断骨折,也只会甜蜜满满;被打死了,也会在甜蜜、幸福、快乐中走向天国!
孔子对甘蔗的悟道将愚昧与阴损坏推进到极致;国人对孔子的膜拜则将愚蠢与阴损坏偏执到极致。
孔子的悟道方式,被国学者视为“以小见大,以易克难”的楷模,殊不知,恰恰是傻批群体对愚蠢忠心不二的誓言。
华夏为什么尽出荒唐可笑、到处丢人现眼的傻批二百五——都是孔子的信徒嘛!
孔子学府便是培养荒唐蠢昧巨婴的奶嘴学堂。
4、《中庸》的修道理念——打脸为荣
愚蠢乃华夏传统学者的通病,互相抄袭、拾人牙慧、想当然便是华夏传统学者创新作品的定律!
在人类文化长河中,通过自己打脸响彻华夏的经典必非《中庸》莫属。
《中庸》被儒视为道学的极品,有句非常睿智的语句。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所谓的“道”啊,任何人或事物均无法须臾离开——凡可以离开的,一定不是真正的道!
这十四个字的智慧,不可小觑呢。对“道”的定义非常明确——与现代西方哲学中“客观规律”的定义几乎别无二致!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竟有如此大智慧,真得很难得。
既然有如此睿智的语句,是不是应该将《中庸》列入智书行列呢!
错了,这十四个睿智的文字恰恰是将《中庸》捆在“昏庸”耻辱柱上的主链——因为《中庸》通篇对“道”的评述,竟全都与这十四字互相打脸!
“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即道,不慎独非道——说明道“可离”。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反中庸”说明“中庸”之道“可离”。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过之”与“不及”均“离”道,说明孔子对“道”狗屁不通!
“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期、三年,均属人为的规定,可随意更改,与道何关。
通篇《中庸》的其它文字都与十四个智慧文字互相打脸——说明《中庸》作者根本不懂十四字的含义,可知这十四字一定是拾人牙慧抄袭来的。
这十四字揭示的道理乃现代小学生的常识!将推崇《中庸》的学者列入蠢昧行列,不为过吧!
㈢蠢病三:比较学的屁话
比较式逻辑,乃蠢昧的诸子百家博取世人眼球的共识。
5、孔子的谦虚逻辑——稀泥至上
国人赞赏谦虚,一般来说,越“有学问”的人往往越谦虚。而且越谦虚的人,人们往往会认为其更加有学问!
以谦虚的方式吹牛,乃孔子的智慧。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最聪明的智慧吧!自己聪明智慧就知道自己聪明智慧,自己不聪明智慧就知道自己不聪明智慧,这就是最聪明的智慧。”
知:有学者解读为“智”,也有学者解读为“知道”。其实怎么解读并不影响我们的思考。
按孔子的逻辑,有知识的人知道自己有知识,没知识的人知道自己没知识——两个人的知识就一样了!
智高的人知道自己智高,智障的人知道自己智障——两个人的智商就一样了!
孔子的这句话,仅在书本上意淫,似乎是很有道理的。但只要应用在具体现实中,就是发现非常的荒唐。
比如,一个学生答题正确,另一个学生答题“我不会”,按孔子的标准,两个学生便都属“知也”。
一个孩子智商可达一百五十分,知道自己聪明;另一个孩子智商不到五十分,知道自己傻,故两孩子的智商也都属“知也”。
孔子这段话最大的功用就是通过“和稀泥”黑白颠倒。
国人很羡慕诺贝尔奖,因为很难获得。国人也很鄙视诺贝尔奖,因为不公平!绝多国学者都想不通,我们村里的傻子知道自己傻;我们村里的文盲知道自己没文化——为什么就不能获得诺贝尔奖呢!
被诸子百家教化出来的学子,在现代一定是世上最奇葩的笑话。
和稀泥,最大的功能就是将出力的人和不出力的等同化;将做贡献的人和不做贡献的人等同化;将善与恶等同化;将智与蠢等同化。
一个和稀泥的民族,一定是没有真理,没有正義的巨婴与病夫民族。
当然,孔子的语言如果改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明也”就没有和稀泥的功能了。
6、孟子的成功逻辑——捧腚至上
谦虚的另一种方式,便是捧人。
中国人不喜欢踩人的人,喜欢捧人的人——君子人捧人,小人人踩人。
孟子乃人类智障极品,就是因为会捧孔老二的臭腚,而成为华夏亚圣!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
这句话就是想揭示一个道理:登高望远——孟子的这一肤浅认知似乎脱胎于庄子。
井蛙跳出来就是地蛙;地蛙登上东山,就是东山蛙;登上泰山,就是泰山蛙——望的更远,形象吧!
站的高,必望的远,看我华夏圣人多么睿智,西方学者不该顶礼膜拜吗!
不知道是不是为避我华夏圣人的锋芒,西方学者竟然不按套路出牌,而发明了望远镜与天文望远镜!
有望远镜,比站的高的人,望的更远。有天文望远镜,比有望远镜的人,望的更远。
文明人在进步,巨婴们在意淫!
我不是要贬低古人,而是贬低将古人视为神的现代巨婴。
建议中国的家长们,一定要让孩子远离传统国学底蕴深厚的人,也一定不要让孩子背诵古文——背诵的越多智力必越低下!
7、孟子的智障逻辑——物极为美
西方人懂辩证法,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国学者不懂辩证法,喜欢追求极致!
孟子逻辑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一知百,以百知万。
周文王吸引了伯夷与姜子牙,最终“王天下”。因伯夷与姜子牙都是老人,故孟子类比推测如果能将全天下的老人都吸引来,必能“王天下”。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伯夷躲避纣王,居于北海之滨,听到文王兴盛,高兴地说:‘到哪里去呢!吾听闻西伯侯善于养护老人。’姜太公躲避纣王,居于东海之滨,听到文王兴盛,高兴地说:‘到哪里去呢!我听闻西伯侯善于养护老人。’伯夷与姜子牙二老,天下著名之大老也,前而归于文王,说明天下所有的父亲均欲归于文王。若天下所有的父亲均归于文王,他们儿子会去哪里呢!诸侯若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因政策好,吸引几个有用的老者,确实能强国。但将全天下有用没用的老者都吸引来,人口突然增加几十倍,恐怕不出三个月国力就会崩溃吧,还谈什么“王天下”。
一碗汤不放盐淡而无味,放几粒盐便鲜美无比,若放半碗盐,如何下口!
洗澡时,水太冰难受,水温高了就舒服,将水烧开了还舒服么!
物极必反,婴儿都能懂吧,孟子难道真得不懂吗!当然不是。
周时,儒乃江湖术士,不劳动,没有权势,没有固定收入,以坑蒙拐骗为生计。孟子其时也是老人,忽悠君王尊爱老人,乃孟子的骗术——孟子的逻辑就是为了骗钱。
玩弄如此智障骗术的傻批,最终竟然成为一个民族人人敬仰的亚圣,这个民族若还不能成为巨婴、病夫,还有天理吗!
在孟子的指导下,国人以“尊老爱幼”为美德——恰恰是国人道德沦丧的根源。
西方社会并不尊老爱幼——人人平等,反而成为文明的社会。
人人平等,人人都尊重他人,还需要尊老爱幼吗!
世上只有最愚蠢的学者才会追求“极至”。
“至善”之人,必是世上最恶毒之辈;
“至德”之人,必是世上最缺德之辈;
“至美”之人,必是世上最丑陋之辈;
“至圣”之人,必是世上最龌龊之辈!
二、道家认知的愚智
道家,以追求出世法为目标。
世人要想通过修道获取出世智慧,成功者的“思想”必须要做出两大突破:其一,跳出人类社会的束缚;其二,跳出自然界的束缚。
道家的成功者或能获取超人类的智慧;而一旦失败,必会走火入魔成为不人不鬼的魔症废物。
庄子不追求世间名利,勉强能接近第一条要求;庄子喜欢通过自然现象来感悟人生,领悟智慧,说明庄子并没有完成第二条突破,进而也无法彻底完成第一条突破。
华夏道家人物,唯一的成功者只有老子,其他人全都是失败者。
(一)《庄子》的愚蠢
8、庄子的比较逻辑——五十步笑百步
古智喜欢用譬喻、寓言,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严格来讲,先秦毕竟是人类文化初蒙时期,我们对其譬喻和寓言不能求全责备。但现代若还有人将先秦的譬喻与寓言当作智慧与真理,便必是蠢货中的极品。
五十步笑百步,属比较式譬喻。《庄子》一书到处充斥着比较式逻辑!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秋水》
【译文】北海若说:“不可以和狭隘的井蛙谈论海,因为它受限于空间;不可以和短寿的夏虫谈论冰,因为它受制于时间。”
井蛙视域狭隘,海蛙视域宽广;夏虫短寿,年虫长寿。于是通过时空的比较,井蛙与夏虫便成了狭隘短视人物的代名词!
这种比较式逻辑,听起来的确是真理,恰恰是愚昧人群的幼稚思维。
能够嘲笑井蛙,便说明智商还处于同一档次。
比较式逻辑,对人类的智商没有任何益处。在现实中除了用来吹牛意淫或贬低他人以外,没有其它任何用处。
请各位读者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井蛙,还是海蛙;我们是夏虫,还是年虫!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井蛙——世上总有比吾人视域更广阔的人;每个人也都是海蛙——世上总有比吾人视域更狭隘的人!
比较式逻辑用在任何人事上都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一定与屁话无异!
三大于二小于四;四大于三小于五;……。就算念一百年不出错,与傻子又有何区别!
比较式逻辑不是没有智慧,而是太小儿科了。
被庄子教化的国人喜欢盲目的自傲与精神胜利——镇上人瞧不起村里人;县城人瞧不起镇上人;省城人瞧不起县城人;京城人瞧不起省城人;海外国人瞧不起大陆国人——恰恰是国人愚昧与劣根的根源。
受庄子启发,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成华夏传统文化育人的智慧——乃比较逻辑下昧蠢的真理。
如果读的是华夏的传统经典,即使破十万卷,也必为蠢货;如果不学逻辑、辩证法与实事求是,即使行百万里路,也必为昧人。
海水为什么咸,井水为什么淡!如果我们没有学习西方传入中国的化学,不知道水的分子式,不知道矿物能够溶于水,不知道蒸发能够增加浓度,就算是天天谈井谈海,吟诗作赋,考古书画,也永远只是蛙的认知而已!
据(西方)生物学,蛙乃近视眼,只能看到一米以内的飞虫,故海蛙除了鼻子头的咸涩优于井蛙外,其见识的广度实与井蛙无异!
用蛙来譬喻人类智商,乃源自蠢货的自豪!
庄子逻辑似乎很清晰,但基本上全是癔语或废话。
9、市南宜僚的愚蠢——鬼话连篇
《庄子》中的“市南宜僚”应该是重度走火入魔的魔症患者。庄子尊称其为“市南子”,可知庄子对这个人很尊重,或是庄子的道友。
为节约文字,故仅取一小段对话,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原文。
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山木》
【译文】鲁侯说:“(建德之国)道路遥远且险峻,有江水与山岭阻隔,我没有船与车,怎么能去呢!”市南宜僚说:“您只要没有身体了,便没有任何江、山能将您阻隔,这就是您的船与车啊!”
我们要出远门,一定要规划好沿途必须品——钱、粮、水、车、船、衣等等物资。
市南宜僚竟然认为这些物资都没用!
市南宜僚认为,世人若有家庭、财富与事业,被他人惦记便会有忧患。只须抛弃家庭、财富与事业,就无人会惦记了——这不属于迫害狂想症、杞人忧天的懦夫思维吗!
市南子还认为,世人因有身体,他人才会迁怒于自己,大自然才会束缚自己;世人若没有身体了,他人自然就不会迁怒于自己,大自然对自己也不存在束缚了。
人没有身体了,还是人么?——这不纯属鬼逻辑吗!
显然,市南子是用鬼逻辑为人类谋划——鲁侯竟能够“白日见鬼”,也算倒霉吧!
显然,市南宜僚就是个修道走火入魔的废物。
华夏学者为什么喜欢信口雌黄,因为古智便多这类货色!
道友修成鬼,还能得到庄子的敬重,说明庄子也是道家中的垃圾!
注意,修道乃是大丈夫行为,不是胆小鬼的归途。修道是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是避世或逃避。
10、精神失常的王倪
修道之人最容易走火入魔,《庄子》中的王倪便是如此。
(王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齐物论》
【译文】王倪回答:“我怎么会知道!虽然如此,我也要试着来说说这个问题: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不是‘不知道’呢?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并不是‘知’呢?我还是先问你:人在潮湿的地方睡觉,腰部就会患病,并导致半身不遂,难道泥鳅也会这样吗?人们待在高高的树枝上就会心惊胆战,难道猿猴也会这样吗?人、泥鳅和猿猴这三种动物究竟谁最清楚哪里才是真正舒适的住处呢?人们吃牲畜的肉,麋鹿吃草,蜈蚣喜欢吃小虫,猫头鹰和乌鸦则爱吃老鼠,人、麋鹿、蜈蚣、猫头鹰和乌鸦,这几种动物究竟谁最清楚真正的美味是什么呢?雌性猿猴喜欢找雄性的猵狙作为交配对象,麋喜欢与鹿交配,泥鳅则与鱼交配。毛嫱和丽姬,是世人公认的美女,可是鱼见了她们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就会高高飞向天空,麋鹿见了她们就会四处逃跑。人、鱼、鸟和麋鹿这四种动物究竟谁最了解真正的美色是什么呢?我认为,仁与义的端倪,是与非的途径,都是纷杂错乱的,我哪里会知道它们之间的分别呢?”
对两件事物进行比较,其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前提必须一致才有意义!
如,跑百米竞赛,正常情况下只有人与人比赛或狗与狗比赛,才有意义。用人与狗比赛,或人与蜗牛比赛,输赢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与动物各有生理功能,王倪竟然用人与动物的习性互相比较,来否定人类正常的认知,这得魔症到什么程度!
王倪明显属精神不正常者,竟被传统国学者视为“至人”,华夏的悲哀便可想而知了!
(二)《列子》的愚蠢
因国人喜欢譬喻,也导致国人喜欢寓言或故事。
人类所有的寓言,几乎全是愚昧时代“智者”的领悟,只能揭示事物某一侧面的道理,不是真理,绝多都没有智慧。
古今只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即:凡信奉或宣扬寓言或传统故事的人,一定是蠢货中的极品!
华夏古智编造的寓言或故事无不向世人展示着其蠢昧基因。
如,王昭君出使匈奴,乃毛延寿所害——这故事一入我眼帘,便知道毛延寿为千古奇冤的受害者!
其一,汉皇想找个其丑无比的宫女与匈奴和亲——匈奴傻么?你为什么不直接送个八十岁的老太太与匈奴和亲!
其二,男人当面读女人,六识(色声香味触思)都能用得上,乃人生至乐。而单看女人画像,纯粹就是负担。
后宫佳丽三千,皇帝亲自御览半天就能接见完;而叫画家画像,一年都画不完;再将画像摆在大堂上选美,必会视觉疲劳——就算一头会发情的公猪,都不会这么蠢吧!
毛延寿的故事,最早出自《西京杂记》,传乃东晋葛洪辑抄。葛洪乃出家修道之人,或已自宫情有可原。而信奉葛洪的人,难道全是没卵子儿的宦官后代!
鲁迅建议国人“少读或不读中国书”,才是保护国人智商最中肯的建议。
11、列子的寓言——以蠢为智
《愚公移山》乃人类寓言中愚蠢之最,信口雌黄,现实中根本就不能演绎。
愚公的逻辑: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汤问》
愚公领三个儿孙将山石挑到东海,一年才能往返一次,还意淫子孙不绝。请问,这些人吃喝什么!恐怕还没挑出五十里,必饿毙于山腰成为鸟兽虫蝇的食物,哪里会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结局呢——难道世世代代都要请隔壁老王帮忙!
戏剧主角刚出场就死了,还能唱下去吗?所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也是扯蛋。
这里,便出现一种思考,为什么一个非常荒唐的故事,却能让一个民族信奉推崇了两千多年呢!
其实非常简单,愚公,就是勤劳、勇敢、愚蠢的代言人;智叟,就是懒惰、现实、聪慧的代言人。推崇愚公,就是要将民众教化成为勤劳勇敢的蠢货!
崇尚勤劳的民族,必以奉献为道德;崇尚勇敢民族,必以炮灰为英雄——愚蠢则是最优良的兴奋剂!
勤劳的蠢货,最佳韭菜;勇敢的蠢货,极品炮灰。
华夏之所以能够成为巨婴国,并非纯粹源于愚蠢。“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为虎作伥阴损坏才是华夏传统学者的人生追求。
《列子》一书,满嘴跑火车,夸大其词,不是有智慧人所著。如《列子·仲尼》篇载,子贡闻仲尼语:“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辍。”七天不吃喝睡觉,还能活蹦乱跳,这不是信口雌黄么。
信口雌黄,胡说八道,将庄子、列子与老子并列,乃后人对老子与道家的侮辱!
12、杨朱的愚蠢——画饼充饥
《列子》成功地记录了另一个“智者”的形像——杨朱。
画饼,是不能充饥的!但在独尊儒术后的道家这些半人半鬼的垃圾群体里,什么荒唐的狗屁逻辑都能发生。
杨朱曰:“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朱》
人类乃群居的社会,需男欢女爱才能繁殖、延续。“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乃石头社会法则,非人类社会法则。
没有父亲的精母亲的血,不会有杨朱的受精卵,没有母亲的十月怀胎,没有家人的供养,杨朱怎么能长大!“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任何人都做不到——纯粹就是屁话!
前因都做不到,故“天下治矣”的后果自然也为空中楼阁!
通过画饼弄出来个虚无飘渺的前提,无论逻辑是否正确,其结论必为放屁!
讲这种画饼充饥的屁话,有意思吗!
用比较式逻辑贬低他人,设置一个海市蜃楼的前提吹牛,几乎是所有华夏传统学者吹牛意淫的定律!
(注:杨朱的说辞与梁启超的“少年强则国强”的逻辑同出一辙。)
三、荀非学派的愚蠢——流氓之师
华夏有两大最自私邪恶的人群,分别是孔孟学派与荀非学派。
孔孟学派打着为鬼神服务的旗号,坑蒙拐骗阴损坏;荀非学派打着为君王服务的旗号,仗势欺人阴损坏。
(一)荀子的愚蠢——以儒为师
荀子吸纳儒家思想,故儒师的愚蠢在荀子这里几乎都会有完美的体现。
13、荀子的认知——经验至上
经验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偏概全,想当然。
荀子很聪明,就是因为崇拜孔子,也有着著名的井蛙论调。
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审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
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非相》
[译文]所以说:欲观察千年的规律则只需明晰现今规律;欲知晓亿万件事物则只需审明一、二件事物;欲知道前朝的规制则只需审明周朝的规制;欲审明周朝的规制则审其君王所重视的君子的品德即可。
所以说:“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就是这个道理啊!”
审明一两件事物,就能明了亿万件事物;现代人茹毛饮血,一千年以后人也必茹毛饮血——这种傻批还能成为华夏之师,作为现代的中国人,还能不能有点出息啊!
华夏为什么历朝多冤案,自古多荒唐。如此蠢昧的文化还能教育出好法官与好领导来!
以近知远:近处的人愚蠢,远方的人必愚蠢;近处的人野蛮,远方的人必野蛮。
以己及人:我自私别人一定比我更自私。
以一知万:到某个城镇看见个傻子,就知道这个城镇的人一定全是傻子。
举一反三:一个人得病,全村人都得吃药!一个厂子着火,全国都要查一遍消防!
西方学者秉承实践出真知;传统国学者秉承想当然出真知——这就是中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差别。
14、荀子的育人理念——己所甚欲,强加于人
华夏古智有种最流氓的赐福逻辑:己所甚欲,强加于人。在育人方面更流氓,且荀子做的最优秀。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译文】木头沿绳标斧锯加身才能笔直,铁器被石磨砺才能锋锐。
用铁匠与木匠的操作方式教书育人,是不是很流氓、很暴力呢!
注意:人不是木器铁器,人是有灵性的活物!
在荀子的指导下,中式教育简单粗暴:不问天赋,不问习性,就像生产线一样,千篇一律,只会用死记硬背的模式培养人才。
将学子按一个模式培养,培养出来的一定是一堆没有灵性、没有个性的废材与蠢货!
中式教育的定律:上一代的蠢货用粗暴方式培养下一代的蠢货。
荀子育人理念的愚蠢导致后人出现很多荒唐的育人理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种思维方式,头脑永远够不到前人的屁股,只能在前人思想的窠臼中打把式。
熟能生巧:技工式操作经验的总结,搞科学没有任何益处。
严师出高徒:真正的好的老师,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激发孩子的潜能,引导孩子独力思考的能力,才能培养出“高徒”。老师本身是个废物,以“己所甚欲,强加于人”的方式约束孩子,严师出废材,才是中式教育的现实!
在愚蠢式育人理念指导下,中国的老师只会让孩子多背书,多做习题。教育出来的孩子:抄作业天下无敌,寻灵感百无一用!
依荀子理念育人,学历越高人越废!
荀子《劝学》篇,猛地读起来,每句话似乎都很有道理,实际上都驻足在肤浅认知的比较式逻辑层面——启发婴幼儿或许能够提高其智商,而让小学生来读,一定会限制小学生思维的发育!
登高确实能够望远,使船确实能够渡河。但这种肤浅的认知,能发现万有引力、相对论吗!能造出计算机、手机、互连网吗!
荀子的逻辑并不荒唐,只是过于肤浅罢了。
中国孩子们,醒醒吧,别迷信古代与现代的骗子老师了!
(二)韩非子的愚蠢——仗势欺人
15、韩非子的治政理念——仗势欺弱
先秦诸子百家,有两大学派以仗势欺弱为获取名利的方式(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分别是孔子学派与荀子学派。
严格来讲,只有在文明的社会,仗势欺弱理念才愚蠢;在野蛮专制的社会,仗势欺弱乃睿智。
孔子学派以为鬼神服务为宗旨,倡导祭祀(俎豆之事),鼓动贵族通过杀戮牺牲贿赂鬼神以获得鬼神的赐福。仗鬼神之势欺弱占便宜,便是孔子学派的真禘。
荀子学派脱胎于孔子学派,以为君王治世为追求。故荀子学派并不宣扬鬼神,而是宣扬君王仗势欺弱。
中国人喜欢搬后台,后台硬便可以肆意妄为,没有后台则只能任人宰割。便是孔子与荀子学派教化的结局。
韩非子将仗势欺弱治国理念推行到极致。
在野蛮专制的社会,仗势欺弱确实属治政最简单、短期内最有效的方式,而国人也最崇拜这种方式。故识别韩非子的愚蠢很难。
韩非子应该也继承了《庄子》的比较式哲学思想,将势分析的极为透彻!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下则临千仞之谷,材非长也,位高也。——《功名》
【译文】对于有才华的人而言,若无势,虽然贤德却不能制约不肖之人。故,即使将一尺之材立于高山之上,其威必震慑千仞之山谷,并非材变长了,而是位高了。
尺短仞长,然而,只要将一尺之材立在山顶,便能力压千仞之渊。
韩非子的逻辑通透吧!
其实这种比较式譬喻,听起来很通透,实则处于最肤浅短视的弱智愚蠢层面。
山越高,势越强;山越陡,势越险!
但,山越高越陡,也越不安稳!越容易崩塌、倾倒!
山高风也大,材在山顶更难于安稳!
依韩非子的理念,世人攀附势力,向上爬,为虎作伥,则成为华夏智者成就功名的最佳捷径。
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功名》
【译文】所以古代能够功成名就者,均乃助力的结果——近者集力使之功成;远者赞誉使之名就;尊者提拔使之借势。
众人帮扶、贵人提携,的确能够平步青云。然一旦失势,必悔不当初!
材立于山顶,万人景仰,一旦被风吹落,必被万人踩踏!材立于平原,不会被人景仰;被风移走,也不会有人踩踏。只要有一点点的远见,这种认知很难达到吗!
读华夏历史,许多人从功成名就到身败名裂,许多家族从不可一世到灭族断后——都是仗势借势的结局。
依仗势借势理念,韩非子总结出君王“七术六微”的治臣之术。
七术与六微,其核心思想就是君王必须维护好自己的势,才能令臣子忠心不二;平时还要说些违心的语言,来试探臣子有没叛逆之心——钓鱼执法。
吕不韦指鹿为马,实际上就是韩非子术的策略。
韩非子的驭臣之术,实际上就是教导世人互相倾轧算计,无端制造杀戮与苦难。
君臣相互算计的朝堂,怎么可能长久!仗势欺弱的权贵,怎么可能不败!
看西方文明的社会,人人平等,没有尊卑等级,没有势力相倾,内阁领导人之间无话不谈,互相辩论,不必互相设防,不必尔虞我诈,结果国泰民安,官清民乐,文明礼让。
而看我中华,历朝都尊卑界限分明,仗势欺人,互防互害——任何朝代都以灭亡而告终。
西方贵族以尊爱弱者为美,以帮扶弱者为德,很多贵族都能传承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这才是真正远见卓识、文明智慧的群体。
而华夏的国度,历朝都因造反、动乱而导致国力速衰。而造反一旦成功,前朝贵族无不以被灭族而告终!
西方贵族多绅士;华夏贵族多薛皤。
得势时残害弱者,失势时必被弱者反噬——连这逻辑都看不透的人难道不是肤浅与短视的代言人!
崇祯临死前杀自己的女儿,说:“愿生生世世勿生于帝王家”——便是被华夏传统文化所误的最悲哀的悔悟语!
韩非子的“势”理念,乃短视与肤浅文化的精华,也是令国人成为病夫与巨婴的主因之一。
武志红先生认为中国人的情商停留在6个月婴儿的档次——应属对国人最中肯的嘲讽!
孔孟将尊卑固结在道德层面;荀非则将尊卑用于治世层面——这两个学派才是华夏最邪恶愚蠢阴损坏的人群!
华夏的灾难,不是外族人给带来的,而是孔荀学派给召来的!
荀子的两个弟子,李斯与韩非,就是祸乱秦朝令其速亡的罪魁祸首!
《韩非子》乃沈到、申不害与孔丘、孟珂杂交出来的骡子文化,将韩非列入法家,乃后儒故意玷污法家的策略!
四、结论
看全世界,只有中国的人民最勤劳,也只有中国的人民最困苦。只有中国的孩子最勤奋,也只有中国的孩子最无奈!
殚心竭虑给孩子出难题,施加压力。长辈无能,便将强国的重担提前压在孩子身上,最终将孩子弄成不会独立思考,甚至是抑郁症的废材,便是中式教育的定律!
传统文化教育出废材学子;废材学子成长为废材学者;废材学者死抱着愚昧愚蠢的传统文化不放并向下传承——便是华夏无法跳出愚昧愚蠢死循环的症结所在。
武志红在一篇博客上讲,中国的精神病人竟然有一半是年轻人和孩子,一看见题目就令人心痛!
孩子能够成为精神病患者,一定是上辈人逼的!
一般来讲,越愚蠢的人往往也越坏,并认为别人更坏!因为蠢货只有通过坏才能获取到更多的利益。而真正有智慧的人,用正道就能获取巨利,哪里有心思去坏别人呢!
华夏传统学者只懂传统文化与历史,只会欺骗与阿谀奉承,其它能力均几乎为零。只有吹捧传统文化与历史的伟大,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傻批甘于奉献,欺世盗名——信奉传统文化的国民,没有人能帮得了,救得了!
巴金说:“她(他们)的思想,配得上她(他们)所受的苦难。”便是对国人振聋发聩的呐喊。
因为西方没有这种愚蠢愚昧的文化,一些傻批学者甚至宣扬华夏才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在巨婴学者的洗脑下,国人甚至意淫要将奶嘴学院开遍全球,让全人类都成为傻批——任重而道远哦!
中国人为什么动辄就遗笑天下——有这群傻批学者洗脑,中国人还能怎样!
正因古代诸子百家的愚蠢,也导致现代学者的愚蠢。华夏现代最愚蠢的语言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垃圾堆里,怎么可能找到新鲜食材!
贬斥古智,非笔者本意。只希望此文能破除更多国人对古智的迷信,令中国未来更多的学子尽早不再受传统文化遗愚的制约,获取远离奶嘴的智识,使我华夏早日跳出蠢昧走向文明!
最后说明一点,庄子为人洒脱诙谐,本人也很喜欢,但其文字确实无法列入文明与智慧行列。将庄子与其它阴损坏的诸子百家一并讨论,实属情非得已。
批判古人,不是为了痛快,而是为了让今人醒来。
当一个民族敢于直视自己的愚蠢,才有资格谈智慧。
初稿2024年10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