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穿衣指南:永久性解决你的外貌焦虑


打开衣柜,让我们来面对一个性别麻烦:今天穿什么?
A.我今天穿T恤。因为我面部太阳穴凹陷,颧骨凸出,骨窝凹陷,下颌骨凸出,是菱形脸,适合圆形领口。我还有麒麟臂和副乳,袖子可以遮挡缺陷,露出我的小臂。
B.我今天穿T恤。这件T恤有视觉感爆棚的撞色,不容易撞衫,出门回头率很高,可以打造率性休闲的少女风风格,甜中带辣,都市感拉满。
衣服是身体的延伸。挑选衣服的标准背后,是你对自己身体的看法。
选项A,把身体看成一个可被拆解的、由局部拼成的解剖学客体。犹如健身房仪器以人体图示意目标肌肉群,我们用 “管理”、“维护”、“塑形” 这样的词,把身体想象成一个被抽离出个体感受的标准化可调试客体。
选择B,典型消费主义穿搭话语。风格本应是从主体自然流露出来的、精神呈现出的可见部分,像植物的外壳,动物的皮毛。所谓 “松弛感”、“少女感”,不是自己感到放松或自我指涉为少女,而是将自己塞进主流审美里相对应的符号体系。在众多风格中寻找和定位自己,其实是一种 “印象管理”,是在精心营造一种 “被别人观看的方式”。
不管是是选项 A 还是选项 B,都在指向同一个陷阱:自我身体客体化。相信身为女性的你,早已很熟悉这套话语和逻辑,甚至很可能身体力行地主动参与过。你做过数不清的 “风格测试”、“脸型测试”、“发型测试”。你刷过成百上千个穿搭博主、穿搭模版、穿搭技巧。你试过千奇百怪的减肥瘦身小窍门。身疲力竭的你有些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追求一个叫做 “美” 的高尚目标,还是在被动地履行一个叫作 “美役” 的东西。
现在,你需要关上衣柜。先学会以主体性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身体。
何为主体性?简单来说,就是把 “我” 作为具有充分能动性的主体,由 “我” 来采取行动和态度去 “对待” 外界,而不是 “我” 被外界如何对待。比方说,不要说 “我不适合穿短裙。” 要说,“短裙不适合我”。
那么,具体到自己的身体,如何使用主体性姿态呢?
简单来说,就是少观看,多体验。事实上,“我” 是唯一一个无法直接看到自己面孔和身体全貌的人,却是唯一一个能够体验自己身体的人。很奇妙,不是吗?
观看有评判,体验无标准。主体性穿衣第一要义,就是确立身体中立性原则,即对自己的身体采取中立立场。这意味着不要去仇恨身体的 “局限性”,亦不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 “观赏” 它。只是简单地与自己的身体相处,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一个物理容器和自己的一小部分,而不是仅仅关注它的外观。
在身体中立性原则下,我们应避免对身体进行审美上的评价 —— 无论是 “我的手臂健美” 还是 “我的手臂纤细” —— 而是去强调它的作用:我的手臂让我可以拥抱别人或向他人击掌。
身体中立性原则鼓励我们选择衣服主要是基于功能性和自我感受,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美的期待或者展现身体某些特征。它鼓励我们放下对社会主流审美体系的关注,选择自我感觉舒适、功能性先行的衣服。
身体中立性原则也鼓励我们用同样的 “去美化” 目光去看待其他女性。比如诗人余秀华与拳击手张伟丽,她们的身体各有不同,但让她们闪耀的并不是她们身体 “看起来” 怎么样,而是她们的身体 “做了什么”。

我们的手可以攥成拳头去搏击,也可以拿起笔来写诗。我们的腿可以击退对手,也可以行走在春天。
我们为赛手欢呼流泪,被诗歌震动安慰,而创造出这一切的身体是什么尺寸,白不白,瘦不瘦,线条怎么样,相比之下是多么莫名的问题。
谁在乎呢?
选择衣服,就是选择活动的姿态,
与占领空间的方式。
人的身体是三维的,空间的。
和任何生物一样,在人类社会里,空间即权力。这关系到生存的可能性。自然界很多动物在进攻或防御时刻会炸毛,目的是让自己的体积变大,吓退对手。除了皮毛肌肉,声音、气味也是身体进行扩张的方式。
在地铁上叉开腿坐,更高的声量,鼓励更高更壮的体型审美,足球篮球等大场地的运动偏好,是父权社会性别空间秩序在男性身体上的表现。
反观女性,一切的审美和行为规训都指向 “更小的空间” 和 “更小的体积”。身高不能太高,体重要瘦,声音要轻。
女装也喜欢把女人变 “小”:物理层面上的 “显瘦”,心理层面上的 “显幼”。对 “小” 的追求会带来束缚。不管是清朝花盆底鞋,印尼 Batik 还是包臂裙高跟鞋,各个民族的传统女性服饰和现代流行单品都不约而同地束缚女性的腿和脚。
限制女性的活动,就是限制她占领空间,限制她自我赋权。
衣服是空间的,我们选择衣服,就是在选择活动的姿态,选择安置身体的方式,选择如何和世界互动,如何在空间里活动。
衣服,是 “身体” 和 “外界” 这两个空间的中介装置。在这一定义下,我们该怎么进行主体性穿衣呢?
回想你的一日轨迹,你所处的空间是怎么样的?你想如何在空间里活动?
比方说,如果你想专心地进入心流状态,那么任何可能干扰到你专注的衣服都不是好的选择。比如容易弄脏的昂贵白色衣服,一动就会发出声响的衣服。
如果你想轻捷地活动,跑跳自如,那么显然高跟鞋,紧身牛仔裤不是优选。
去占领,而非去展示。这是女性对空间的新态度。
温度,冷暖,空间大小,舒展程度,活动范围,这些变量应当是你选择衣服的首要根据。一切服务于 “我” 的动作、“我” 的便捷、“我” 的姿态。
回归感受,主体性穿衣将变成非常简单的选择题。
你也曾悄悄期待过灰姑娘
“华丽变身”的成功瞬间吗?
你有没有发现,小时候我们看过的女性向作品,从《巴啦啦小魔仙》、《美少女战士》,到《丑女贝蒂》、《穿普拉达的女王》、《公主日记》,再到复仇的林品如和诸多快抖爽剧,女主角的人生转折点总是与被极力渲染的换装桥段同步,仿佛摘下眼镜穿上裙子便迎来崭新篇章。
社会仪式,比如婚礼,成人礼,也离不开一身华丽变装。女性一定要通过婚纱成为新娘,通过礼服变成大人。犹如等待被施展魔法的灰姑娘。
而这种桥段在男频里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男性特权的体现之一便是可以将任何符号和资源转化成性吸引力和审美资本,比如幽默(男女脱口秀演员择偶总被玩梗),能力,地位,性格,甚至某种 “氛围感”(多少丑男假汝之名)。
反观异性恋霸权下的女性却只有那个狭窄的框架来让自己变得 “性感”,变得被渴望和被认可。人生更好便会更(符合父权建构的)美;而更(符合父权建构的)美就意味着人生更好。附着于女性身上的美实在太过沉重。
如今我们终于醒来,理想自我和美丽穿搭之间的强关联是一种性别化的构陷。人生新面貌的具象化,可以是更结实的肌肉,更多的笑容,更远的足迹,更多的发现,更深的联结,而不仅仅是更贵更美的一身衣服。
美与不美是个体的选择,
也是对霸权的抵抗
主体性穿衣,就是对美的符号、美的规则、美的霸权有所察觉,有所批判,进而主导它。如果你对穿衣服完全没有审美兴趣,大可以 “脱美役”。什么都束缚不了你。你并没有站在这个世界的对立面,你的选择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
而如果你将服装视为自我表达,那也并没有什么错,因为这只是你满足创造性需求的手段之一,就像有人唱歌、有人画画。当你在锻造审美的容器而非迎合想象中的他人眼光,你会感受到自由、创造而非焦虑、束缚。你必然会有一些超越性的审美追求、审美趣味与审美榜样,TA 们与艺术、音乐、想象力站在一起,而绝非与外貌焦虑、外表打分、身体羞辱、媚俗的商业气质为伍。去表达,而非 “去展示” —— 如果你的主体性足够牢靠,你一定能区分出个中边界。
我们对抗的不是美,而是美的霸权。无论是以上哪一种,你都是在践行主体性穿衣原则,都是在对主流审美话语作出微情境对抗。
身体是个人的,也是政治的。衣服是意见,也可以是异见。
被看作是性感符号的迷你裙,曾经是二战后争取妇女权利、女权主义和性解放的年轻一代的政治活动旗帜。

被视为女性固有符号的头巾和头发,也可以是伊朗女性掀起反抗浪潮的集体武器。

1913年3月3日,伍德罗·威尔逊 (Woodrow Wilson) 就任美国总统的前一天,超过 5,000 名妇女在华盛顿特区街头游行要求获得妇女选举权,她们用绿色(Green)白色(White)紫色(Violet)来表达 Give Woman Votes 的口号,与此同时她们抛弃了浮夸的维多利亚时代连衣裙和紧身胸衣,代之以宽裙和定制套装等宽松服装。

在主体性的渗透下,穿衣这件小事,可以是搅动时代巨轮的手指,也可以是自然界任一株不可侵犯的小花。
还记得刘小样吗?一个在土黄色原野上坚持穿红色的女人。那是她伟大的尊严流露的一角。

— The End —
— 作 者: 孙 漫 漫 —
— 编 辑: 赵 四 —
— 来信 ✉️请至 [email protected] —
BIE别的女孩致力于呈现一切女性视角的探索,支持女性/酷儿艺术家创作,为所有女性主义创作者搭建自由展示的平台,一起书写 HERstory。
我们相信智识,推崇创造,鼓励质疑,以独立的思考、先锋的态度与多元的性别观点,为每一位别的女孩带来灵感、智慧与勇气
公众号/微博/小红书:BIE别的女孩
BIE GIRLS is a sub-community of BIE Biede that covers gender-related content, aiming to explore th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males. Topics in this community range from self-growth,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gender cognition, all the way to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art. We believe in wisdom, advocate creativity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question reality. We work to bring inspiration, wisdom and courage to every BIE girl via independent thinking, a pioneering attitude and diversified views on gender.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