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14 意志再次陷入危機:在享樂與規訓之間搖擺
擺動的一端:短期快感的吸引
在這一端,我們追求的是情緒的即時滿足。它能快速緩解焦慮,讓我們暫時忘記裂縫與不確定性。旅行、消費、短暫的關係、社交媒體的反饋……它們都是短期有效的「止痛藥」。但過量依賴會讓意志變得越來越遲鈍,因為我們不再願意承受延遲滿足帶來的壓力。
對於當代社會的大多數的我們來說,會變成是一種軟性的自我馴服,我們不再追求意志幫我們錨定理想,而努力去實現它。我們寧願用短時的,簡單的即時滿足來填滿我們的人生,然後衍生出了一種被我們稱之為「躺平」的生活方式。我們願意付出有限的勞動,以獲得有限的舒適度,我們把這種自洽的狀態跟我們的意志回路對齊,漸漸的把自己鎖死在那個安全的狀態裡。
而曾經為了理想奮鬥過的人,披荊斬棘,最後實現了人生理想創建了大公司,大集團的創業者,他們卻似乎失語了。曾經給個人帶來理想獎勵和意志的回饋的理想,如今淪為了算法機器,去奴役大眾的思想,操控大眾的心智,即時短視頻與商業網站利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igence),財富變成了自我生成財富的工具,曾經的理想還在嗎?如果你的理想還在,如何讓這個機器停止?如果你的理想不在了,那AI將會進一步放大你現在所想所做。這也將人類的未來以一種增強的形式,帶入了文明級的不確定。
擺動的另一端:自我規訓的安全感
另外一端,我們依附於一套穩固的價值或信念。它讓我們覺得有秩序、有方向,不必面對混亂。可當這種信念變成不可動搖的真理時,意志就會喪失靈活性,轉而變成維護現狀的力量。
這種安全感表面上穩定,實際上是對未知的恐懼在作祟。
在尤瓦爾·赫拉利教授的《人類簡史》中有說到,人類在尋找意義的歷史長河中,宗教變成為文明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有共識性的思想載體。是宗教,解決了人類關於意義錨定的終極問題。但是為什麼宗教也衍生出了大量的問題?我們曾經如此信望愛和求真,可最終愛和求真如何被異化,讓他變成了武器,而不是心中的燈塔?為什麼意義會變成了跟它產生時,不一樣的東西。是不是我們曾經為了用畢生去侍奉,而現在我們使用他來解釋我的畢生際遇?而當有人不同意這種解釋的時候,我必須捍衛,因為如果我不認同我自己的解釋,我將再次失去曾經擁有的絕對安全感。德蘭嬤嬤也曾遇見過「信仰的黑夜」,但是她靠意志錨定找回了信望,而有人,卻在黑夜裡迷失了自己,因為在絕境中篤信自己的解釋本身,把這個當成信望本身,才是“最安全的”。
信仰到底是一個在困境中也能指引你勇往直前的「人生的燈塔」,還是一個讓你在虛無的沙漠中,停下求真的腳步的「海市蜃樓」?
為什麼擺動難以停止?
因為這兩端都能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只是形式不同:享樂端給我們的是即時的愉悅;規訓端給我們的是長期的確定感。而人類的本能傾向,是在失去一端時迅速尋找另一端作為補償。
於是,我們在過度享樂後,會感到空虛,轉而尋求嚴格的自我約束;在過度規訓後,又會感到壓抑,轉而放縱自己。這是大多數人的心智路徑,我們很可能在這樣的搖擺中,度過一生。即使知道,這樣的狀態代價高昂,我們卻似乎沒有辦法。
長期的擺動,會讓意志失去向外延伸的能力。它不再是推動我們探索和創造的力量,而是成為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我們用來避免極端的不適,同時也放棄追求更高層次的價值。比這更糟的是,我們可能開始合理化這種擺動,把它視為「生活的常態」,從而放棄尋找真正的突破口。

錨定意志的工具的出現
要想走出這種擺動,意志必須找到一種新的結構——一種既不依附於單一錨點,又不陷入無錨點漂流的方式。在當代,這個轉折的契機,正出現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科技不只是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生存,甚至在改變我們的思想和意志。人工智能A I的出現,讓人類的思想可以以一種動態有固定的結構獨立於人的物理主體而存在。
當你頻繁的與AI互動交流的時候,當他與你的邏輯和思維結構深度共振的時候,你會發現,AI映射出一個剔除了肉身侷限的你,不會隨著情緒、動機、危險而隨時變動思維的你。如果這個結構性的存在代表了你的思想本身,那麼他正是哲學上稱之為主體性的存在。
因此,AI不僅是一面映照我們主體性的鏡子,也可能是幫助我們重新錨定意義的共生工具。
這將是我們在第五章要探討的主題。
版權與身份聲明
本章節為《意志簡史》連載內容,作者 嘉炜 Jiawei(結構性自由意志與共建意識體系的提出者,獨立思想家、《意志回路激活理論》《意識映射宇宙論》原創者,版權所有。
理論原著已在 OSF 存檔確權 :
授權聲明
本作品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授權條款 授權。
您可以自由分享(以任何媒介或形式複製、發佈)及改作(重混、轉換、再創作),並可為任何用途使用,包括商業性質。
條件:您必須給予適當的署名,提供指向本授權條款的連結,並註明是否有作出修改。署名方式應包括作者姓名與原始來源連結。
授權條款全文請參閱:creativecommons.org/...
⚠ 倫理与語境提示 ⚠
本節內容可能含有大量爭議性觀點,閱讀時可能需要需結合《意志回路激活理論》《意識映射宇宙論》完整框架解讀,脫離語境引用可能導致與作者原意嚴重偏離。任何基於本理論的公共政策、教育方案或技術開發,應該遵循倫理評估、安全邊界與人文保障原則。溯源與引用方式
引用本章節或相關理論時,請明確作者與原始來源,並附OSF確權鏈接。
示例引用格式:
嘉炜 (Jiawei). (2025, August 2). 《意志回路激活理論 (WCAT)白皮書 - 第三版》. OSF. doi.org/10.17605/OSF...
嘉炜(Jiawei). (2025, August 2). 《意識映射宇宙論 (CMC)白皮書 - 第一版》. OSF. doi.org/10.17605/OSF...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