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讀書與讀社會:誰真正令你停止思考?

Tony_Chan
·
·
IPFS
·
「社會大學」的語言陷阱與批判性學習的重建

1. 口號的威力:從「死讀書」到「社會大學」

「死讀書」在華人語境裡一向具有高度殺傷力。它不只是一個學習風格的批評,還夾帶了價值審判:學歷掛帥、脫離現實、不懂變通。與之相對的「讀社會」,則被包裝為務實與機靈,彷彿只要走進江湖、熟讀人情世故,就自動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套二分敘事之所以流行,在於它提供了一種簡單的世界地圖:書本屬於象牙塔,社會才是實戰場。然而,越是簡單的地圖,越可能遮蔽真正重要的地形。

2. 語言陷阱:把「知識」與「現實」錯置為對立

把「讀書」對立於「讀社會」,本身就是一個語言陷阱。它把知識理解為抽象與僵化,把現實理解為靈活與高效,逼迫個人選邊站。於是,凡是引用論證或方法論的人,很容易被貼上「離地」標籤;凡是強調「世界就係咁啦」的人,則自動獲得成熟的光環。這種話語結構不但貶抑了理論的工具性,也美化了經驗的偏見,最終讓公共討論失去校準標準。

3. 「讀社會」往往只是服從性模仿

很多人口中的「讀社會」,其實並非對社會結構的觀察與反思,而是對既有權力運作的被動複製。誰能上位,就模仿誰的語氣;權力如何分配,就順應何種姿態。這種學習機制的核心不是理解,而是服膺;不是批判,而是效忠。它披著「現實感」的外衣,實則關閉了思維空間。從這個角度看,「讀社會」與「死記書本」並無本質差異,甚至更危險,因為它讓人誤以為自己已經看透一切,從而停止提問。

4. 結構如何運作:把習以為常的規則自然化

社會並非一團雜訊,而是由制度、規範與資源分配構成的結構。當我們說「現實唔係你想咁簡單」時,往往是在宣示一套已被自然化的規則:升遷靠人脈、機會屬少數、反抗無用。當這些規則被當作常識,它們就失去被檢驗的機會;當它們失去被檢驗的機會,個體的行動就只能在狹窄的選項中循環。所謂「成熟」,於是退化為對不公平的熟練適應,而非對不合理的有效修正。

5. 書本與現場不是對立:理論是壓縮過的經驗

理論並非與現實對立的空談,而是對大量經驗的壓縮、抽象與可遷移化。一本好的方法書本質上是他人踩坑的總結,讓讀者可以以更低成本避免重複錯誤;一個有效的社會觀點能夠把零碎事件放入結構圖景,讓個體看見自身處境的邊界與可能。相反地,若只依賴現場直覺與人際撇步,知識便難以積累與複製,最終陷入「個案智慧」的孤島。真正的成熟,是在書本與現場之間形成回路:用理論提問,用現實驗證,再以反例修正理論。

6. 香港脈絡:務實話語下的思考凍結

在香港,「社會大學」的說法特別容易獲得共鳴。高成本社會、強競爭節奏與機會集中,使人傾向選擇最短路徑以求生存。然而,當務實變成唯一正確的語氣,提問便會被視為拖慢效率,制度檢討會被等同不識趣,長線投資知識被視為奢侈。於是我們經常聽到:「唔好諗咁多啦」、「世界就係咁啦」。這些語句的社會功能,是把可被討論的議題關上,讓人把無力感內化為成熟的外觀。長此以往,社會的創新能力與公共理性便在日常語氣中被慢慢消蝕。

7. 什麼才算真正的「讀社會」:一套可操作的方法

如果「讀社會」要有真意義,它應該是一種方法,而非一種姿態。方法的第一步是觀察︰把現象拆解為可描述的指標,而不是憑感覺下結論。第二步是提問︰對既有常識提出可被反駁的假說,明確寫下預期與反例。第三步是驗證︰用數據、比較與訪談去檢查假說是否站得住腳。第四步是反思︰當假說被推翻,更新自己的理解框架,而不是固守面子。這種循環讓人既不陷入抽象空轉,也不被經驗牽著走,從而把「讀社會」升級為可複製的知識生產。

8. 心智免疫:辨識令你停止思考的語氣

與其問「書本有冇用」或「社會是否最好老師」,不如先辨識那些讓人停止思考的語氣。當你聽到「現實唔係你想咁簡單」時,問一句:哪一個具體環節不簡單?有沒有可以調整的杠桿?當你聽到「唔好諗咁多啦」時,追問:是什麼成本限制了討論?是否可以分階段實驗?當你聽到「世界就係咁」時,檢視:這是經驗定律還是權力話術?每一次把口號轉化為問題,你就在為自己的思考建立免疫系統。

9. 教育與組織的責任:讓批判能被制度承載

個人的批判能力需要環境承載。教育若只獎勵標準答案,學生很難學會提問;企業若只獎勵服從效率,員工很難練習反思。要讓「讀社會」成為真學習,學校需要提供跨學科專題與可犯錯空間,企業需要鼓勵內部檢討與資料透明。當制度提供可預期的安全網,個體才有條件把疑問說出口,把修正做下去,而不是在高壓環境下把「適應」誤認為「成熟」。

結語:你在讀社會,還是被社會讀取?

真正讓人停止思考的,從來不是書本,而是那種自以為看透世界的語氣。當「社會大學」被理解為服從性模仿,當「務實」被用來封鎖提問,我們學到的只是如何更有效地維持現狀。若要把學習從姿態還原為方法,關鍵不是選擇「書本」或「社會」,而是把兩者連成回路,讓理論校準經驗,讓經驗修正理論。下一次當你準備引用那幾句熟悉的話,請先問問自己:你是在讀社會,還是被社會讀取?只有當提問再次被允許,思考才會重新開始。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ny_Chan少一點抒情,多一點思辨; 少一點速食,多一點結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曖昧時刻|書後感

曖昧時刻第七天|重見自己

曖昧時刻第六天|慾望與愛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