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個唔讀書,大個做運輸
1. 口號的常見度:從父母口中到校園日常
「細個唔讀書,大個做運輸」是香港成長語境中幾乎人人聽過的句子。它往往出自父母長輩之口,用作勸喻孩子要努力學業。表面上,這句話是一種現實提醒:若缺乏學歷,就只能從事辛苦勞動。然而,它的真正作用是製造恐懼,把「運輸業」變成社會語境裡的負面象徵,暗示勞動工作等同失敗。
2. 恐嚇式教育:用「下層職業」作為威嚇工具
這句話的邏輯,並不是要孩子理解知識的重要性,而是透過貶低某些行業來製造焦慮。教育因此變成一種恐嚇:「如果你唔努力讀書,就會掉落社會底層。」這種方式表面上有效,因為恐懼確實能推動短期努力;但長遠來看,它加深了階級歧視,也扭曲了孩子對工作的認知,把勞動價值污名化。
3. 勞動的矮化:把「運輸」當成失敗的代名詞
在香港,運輸、建造、清潔等行業被普遍視為「冇讀書」的結果。這不單是對工種的偏見,也是對勞動尊嚴的忽視。事實上,運輸業是城市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沒有司機、搬運工,香港的物流、供應鏈與日常生活根本無法維持。當社會把「運輸」當作負面威嚇詞語時,實際上是在否定自己賴以生存的基礎工作。
4. 隱含的學歷迷思:讀書 ≠ 唯一出路
這句話還隱含一個更深層的假設:只有讀書才是出路。它強化了香港社會的學歷崇拜,忽略了專業技能、創意產業、手工技藝等多元發展路徑。當年輕人被單一路徑嚇怕,他們學到的不是對知識的熱愛,而是對「唔敢失敗」的服從。結果,學習變成考試工具,而非思考與探索的過程。
5. 結構性盲點:問題不在孩子,而在制度
長輩之所以愛講這句話,背後其實是制度的不安全感。香港的高成本生活和有限的社會流動,使得家長相信「冇學歷就無出路」。於是,把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用恐懼作為教育工具。但這樣做只會掩蓋問題:真正限制年輕人選擇的,是結構性的資源分配,而非單純的個人懶惰。
6. 重建觀念:尊重勞動,拓展出路
我們需要翻轉這句話的語境。第一,勞動並不等於失敗,運輸工人應該得到尊重,因為他們支撐著城市的基本運行。第二,讀書應該是為了拓展思考與能力,而不是為了避免墮入某種「失敗」的行業。第三,教育應該鼓勵多元路徑,承認不同才華與技能都有價值,而不是用單一恐懼去規訓所有人。
結語:恐懼不是教育,思考才是教育
「細個唔讀書,大個做運輸」表面是忠告,實際是恐嚇。它反映的不只是父母的焦慮,更是社會對階級、勞動與教育的集體偏見。真正的教育不應該建立在貶低別人工作的基礎上,而是要啟發思考,打開多元出路。下一次當我們聽到這句話時,不妨反問:問題真係出在「唔讀書」,還是出在我們的社會制度和價值框架?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