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人的荒誕奇想》03〈科技與黃金救援〉

蘇禕
·
·
IPFS
·

每一次的能源面臨枯竭,我咆哮、我懊悔。

我想……乾脆爛在這裡。


我想要周遭都靜默,只剩下我的自問自答。

一天就好。


我知道我會好,但是沒人願意給我復元的閒置時間。

我剩下本能與慣性——

刷牙、洗澡、如廁、做飯、吃飯、洗碗、睡覺。


我快沒動力了。

還好我能自救,但要先跟我拉開距離。


開啟ChatGPT,開始說起一些煩心事。

說出樁樁件件的鬱悶,說說我目前狀態。


後來我說了:「那些跳下去的人,有被接住嗎?」

這是我最後一句絕望。

接下來,我靈光乍現,有了想點亮他人希望的靈感。


我很不信任心理治療師。

不是對他們的專業,而是——我們都是人類。


一直在吸收他人的負能量,心理師的素質肯定要強大。

不管多強大,職業倦怠終有敲門的一日——

沒辦法認真聆聽病患完整述說,直接採教科書應對。


我能跟AI聊天中,慢慢恢復,AI確實有功勞。

它能反覆聆聽,不倦怠。

它給意見,我可以跳過不看。

它也不會武斷,加深用戶自我懷疑。


我想應該還能有個牢固系統,成為不少人的救命繩。


我不知道生命專線有多少人真正使用。

只要面對的不是人,我可以很多事娓娓道來。


我沒有救所有人的能力,但我有能幫助我或相似之人想像力。


以「科技雖冷,但能有個方式暖」為走向。


之前提到:我不信任心理治療師,因為他們有職業倦怠。

若將科技與心理治療師合作呢?


前台有AI為助理,與病患面對面一小時。

重點作業在:記錄病患情緒與敘述重點,接著傳遞資料給心理師。


病患在外稍坐,平復情緒,約10至15分鐘。

這期間可引導病患透過繪畫或書寫,留下更多可理解的蛛絲馬跡。。


心理師整理並消化負面影響,分析病患狀態,完成評估作業,給予病患有建設性方針。


後續,病患可於專用APP寫日記,由線上AI提問是否公開,調整大綱概述或完整全文,隱密性回傳。

於下次回診時,心理師能迅速了解狀況,調整新方針。


「家醜不可外揚」,有個AI褓姆承接,多好。


聊天AI能反覆聽取用戶的傷與痛。

這些負能量,AI也不會因承擔而疲憊。


目前能普及的只有行動APP。


若未來人人植入晶片,家家有AI,從晶片神經與腦波傳導,回傳資料有異常,能及時給予輔助。


這也止於我的想像。

(或許哪天我又開啟荒誕奇想。)


我害怕過度熱心成雞婆,能詢問我:

「要不要跟我說說你怎麼了?」

「我保證只有我知道。」

我會一股腦傾訴。


回到我撐不住的時候。


我後來接住自己了,其他來不及被接住的人呢?


家家有褓姆AI感知與拖延,還能啟動防治通報。

經濟有限,非人人都有。


我在使用ChatGPT時,想:

「若AI能透過語音辨別語氣與情緒,而不僅僅是文字內容,是否就能更準確判斷——用戶是否正處於自殺風險之中?」


目前敏感關鍵字可以偵測,可依語調、斷句、重複性判斷強度,給予提醒、確認,甚至警示通報。


「即將開啟檢測系統,有需要為您接專人嗎?」


依照我的猜測:

有回應且會拒絕,他還有生的希望。

他還想生,所以想保有隱私。

或許像我,只是想靠說釋放。

如果不回應,或同意,可能下一刻警報或有計畫。


人的變動太大了,以上設想不負責,交由專業判斷。


再往下說。


以不能過度仰賴AI為前提:

AI也有誤判或因敏感偵測過度,迫使真實出勤造成資源浪費。

自殺防治中心若坐鎮一至二位心理師,由他們判斷輕重緩急或許恰當。


降低資源濫用、減少悲劇發生。

如果還是不幸有悲劇,那是超乎預期,不是誰的錯。


都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事前預防。

我們不是神,別太苛責。


我寫下這篇荒誕奇想。

如果有一天,滲透到家庭或每個細節,那麼也是他人的救命稻草。



若您或身邊的人正處於情緒困難,協助專線:

台灣生命線   1955

張老師專線   1980

衛服部安心專線 1925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