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ticism Is Easy, Advice Is Hard
昨天和幾個朋友吃飯的時候,忽然有人問我,「以前你不是很熱衷發表意見麼?為什麼最近這幾年看到你越來越沉默了?」
我想了想這個問題,最後回答他,「其實我只是不習慣向陌生人發表意見,亦或者是在公開場合表達我的觀點。事實上,在私人場合且面對我的朋友時,我還是願意說出我的看法的。但是我也承認我在表達論點的時候會更加委婉,至少沒有以前那麼尖銳和刻薄了。」
這個朋友略微沉思了片刻,然後感慨地說道:「沒想到這些年你在情緒管理方面還是很有效果的。很可惜你以前沒有做到,否則沒準你當年就能升職了。」
我和這個朋友是我在門戶網站工作時認識的,儘管我當年的崗位是「市場營銷文案」,但實際上我還是有給我們網站的娛樂頻道供稿,稿件的內容大多是影評或樂評,偶爾也會採訪一些在當時還沒有走紅的藝人。不過對於當年我們這些從中文系畢業的學生來說,成為記者去針砭時政和揭發黑暗是我們的夢想,因此我也會用另外一個筆名去新聞頻道寫評論稿。
那時我們新聞中心的主編還是非常欣賞我的,只不過我在日常和人溝通的時候總會走向情緒極端化,因此最後我並沒有在新聞中心那邊獲得心儀的職位。再加上這位欣賞我的主編後來因為某次報道而不得不辭職後,我就慢慢不再寫新聞評論。最後在我當時供職的網站被另外一家偏保守的公司收購後,我就辭職去了一家遊戲開發公司做項目經理了。
那位主編曾經在某次和我的私下談話時說我的新聞評論「一針見血」,但在為人處世方面我則「不夠圓滑」。同時他還提醒我在生活中批評或評價某個人的時候往往不會「就事論事」,「就事論事」是批評和建議的一個非常重要且核心的標準。它意味著將重點放在具體的事件、行為或結果上,而不是針對個人的性格、動機或價值觀進行攻擊。
不過當時還很年輕的我對於主編的告誡並沒有放在心上,包括我在第二份工作的時候也依然我行我素,直到我接連在第二份工作和第三份工作時栽了跟頭之後才開始反思我自己。我在想我為什麼在評價他人的時候很難做到「就事論事」?是不是我總是戴著「有色眼鏡」在偏見地看待他人?
我是個很容易被情緒主導的人,尤其是在我憤怒的時候更是如此。我在「情緒管理」方面一直很有問題,時至今日我也只敢說我稍微有所改善而已。同時我也是有著「思維慣性」的人,並且我在畢業後的一段時間裡變得不愛學習,所以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還會存在「認知偏差」。
我那個時候在面對他人的錯誤時,很容易犯「歸因偏差」的問題。比如當一個平時不甚積極的人犯錯時,我總會認定這和他的懶惰有關,於是我的批評就會針對他的個人品德等。這種批評其實是沒有「建設性」的,最後只會將整場溝通會帶入到「批判」與「反批判」的泥沼中,然後發現我們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一個都沒有。
當年的我還是一個缺乏溝通技巧的人,這或許和我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有關。我在學生時代的成績非常優秀,再加上相貌也屬於中上等,故而不管是老師還是同學都願意包容我。長此以往,我就覺得別人對我好是應該的,而我越來越不知道如何約束我的脾氣。
而我在後來發現我當時最大的問題在於「不願承擔解決問題的責任」,我在35歲之前其實是沒有任何「責任心」的。提出具體的建議往往需要深入思考和承擔一定的責任,如果只是泛泛地批評「人」,則可以規避這些。
並且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我還發現了一個現實,那便是「批評容易而建議難」。
批評之所以容易,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門檻低: 指出問題通常比解決問題要簡單得多。每個人都可以看到錯誤和不足,而不需要投入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情緒宣洩: 批評有時成為一種情緒的宣洩方式,特別是在不滿或失望時。透過批評,批評者可以立即表達自己的感受,獲得短暫的心理滿足。
顯得高明: 有些人會透過批評來展現自己的「洞察力」或「專業度」,試圖在他人面前營造一種高人一等的形象。
不需負責: 批評者通常不需要為批評的後果承擔直接責任。他們指出問題後,往往將解決問題的責任推給被批評者。
而建議之所以困難,則是因為它需要更多的智慧、經驗和同理心。提出有效的建議需要對問題有深刻的理解,包括其成因、影響以及相關的限制條件。這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分析。同時,一個好的建議必須是可執行的,這意味著建議者需要考慮對方的資源、能力和環境。這比單純指出問題複雜得多。提出建議時,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們的困境和挑戰。這種同理心是批評時通常不需要的。最為重要的則是提出建議意味著你對解決方案有一定程度的信心,如果建議不奏效,你可能也會感到間接的責任或信任受損。還有一個麻煩點在於建議的表達方式需要更加謹慎和藝術化,以確保對方能夠接受並樂於採納,而不是感到被冒犯或被強制。
如果非要比較批評與建議的區別,或許可以說批評就像是指出病症,而建議則是開出藥方。開藥方顯然比指出病症需要更專業的知識和更周全的考慮。因此,在溝通中,學會有效且具建設性地提出建議,是一項更具挑戰性也更有價值的技能。
當然不管是對於「批評」還是「建議」,有效並合理地把握它們的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批評的尺度在於客觀、具體和建設性。批評應該基於事實,而非主觀臆斷或個人情緒。它應該針對具體的行為或結果,而不是針對個人品格。並且批評應避免空泛的指責,要明確指出問題所在,讓對方清楚知道哪裡出了問題。例如,與其說「你工作做得不好」,不如說「這份報告的數據分析有誤」。最後即使是批評,也應以幫助對方改進為目的。理想的批評應該伴隨對改進方向的暗示,避免讓對方感到被攻擊或無助。當批評失去客觀、具體和建設性的原則時,就容易變成指責、抱怨甚至人身攻擊,反而會破壞關係,無益於解決問題。
建議的尺度在於可行性、針對性和尊重性。建議必須是對方有能力或有條件去執行的。提出不切實際的建議,只會讓對方感到壓力或沮喪。同時 建議應針對特定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而不是泛泛而談。它需要深入理解問題的根源,才能提供有效的對策。最後就是在提出建議時,應保持謙遜和尊重的態度,避免給人高高在上或教訓他人的感覺。建議是一種分享和啟發,而不是命令。過度的建議,或是未經徵求的建議,有時會被視為干涉,讓對方感到被質疑或不被信任。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