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還是海歸的自以為是?
今年回到台灣後,我第一次以「病人」的身分走進台灣診所。原本只是抱著認真諮詢、評估的心態,沒想到最終帶走的,既不是治療方案,也不是專業建議,而是一股說不上來的挫敗感與困惑。
這是一間以皮膚療程聞名的診所,網路評論不少,也有人推薦,所以我事先預約、抱著期待踏進去。沒想到從報到開始,節奏混亂又匆忙:候診時間遠超過預約是小事,但真正開始諮詢,不到幾分鐘,醫生只問了最基本的家族病史,就立刻開始拿出過往客人「治療成功照」展示。那些成果確實誘人,也讓我想深入詢問療程內容、時間與費用。
院長拿出一張小紙條,寫了所謂「體驗方案」的內容與價格(包含口服藥+6次雷射,約9,000多元),並強調後續費用需等體驗後再評估。我覺得價格並不算便宜,因此繼續追問:「如果整個療程要做滿一年,大概要花多少?」對方卻始終不願具體回答,只重複「要看體驗結果」。當下我隱約察覺,這可能就是他們的策略:先讓你花錢體驗,再慢慢追加課程與產品。
於是我明白表示,希望療程內容與收費能更透明,結果院長與護士立刻以「時間緊湊」為由,請我「先付體驗費用,下次再詳細講」。我被匆匆推到櫃檯,拿著同一張紙等我簽字。我遲疑地看著櫃檯人員,說:「醫生今天其實沒有檢測過我的狀況,我想先確認是否適合這個課程。」就在這時,診間裡傳來醫生的聲音:「沒關係,先讓她付掛號費,下次再來。」最後,我只付了掛號費離開。
離開後,我收到客服訊息,道歉說今天太忙沒檢查,但話鋒一轉,仍是希望我儘快回診。我直接表達失望與拒絕,客服又說掛號費其實含「藥」,建議我回去拿;我告訴他們,醫生從未提過,也不需要。對方接著又說願意退掛號費……整個過程彷彿在補漏洞,卻看不見真正的醫療專業與誠意。
我在 Google 留下一則評論,提醒自己也提醒他人。不久診所回覆評論,話裡話外暗示「是我一直問價錢」「沒聽懂說明」,甚至連續多次修改回文。隔幾天又用私人帳號訊息我:「看到妳的 Google 留言了喔」,整個操作令人匪夷所思。我隨性回覆後,選擇封鎖他們,只剩下一個問號留在心裡——是我太敏感,還是他們真的不習慣病人發問?
我知道我的評論多少會影響他們看板,但說實話,正是因為有能力辨識這類行銷套路,才有機會拒絕不必要的花費。我擔心的是:那些個性單純、信任醫療的人呢?
想到過去在東京看牙醫的經驗更是形成強烈對比。當時我諮詢幾家牙科,有些確實也不喜歡初診就問價格,但在我表明「評估比較用」後,他們還是願意整理詳細費用表。最終,我選擇了一間價格偏高的診所,不是因為便宜,而是在整個諮詢流程中,我被當成值得尊重與充分告知的「大人」。
拍 X 光、初步口內檢查後,再由業務小姐帶我到包廂裡,逐項解釋材質與方案差異,甚至主動提醒哪些昂貴項目其實不一定需要。他們不迴避價格,反而讓我感到安心、有被誠實以待。於是,我選擇了信任他們。
回望這次在台灣的經歷,我開始反思:是我多年來習慣了國外那種透明、客戶導向的服務文化,所以不懂得適應台式「先體驗再談」?還是其實,這已經不是文化差異,而是一種不把病人當作有選擇權的「消費者」,而是「急著推銷的對象」?
我沒有寫出診所名稱,也不想一竿子打翻所有辛苦的醫療人員。只希望記下這個疑問,也提醒每個正在尋找療程的人:
👉 在決定要不要之前,我們有權知道完整的資訊,這不是奧客,這只是最基本的醫療尊重。
如果連這樣的價值觀都要被視為麻煩,那真的會令人對台灣的醫療文化感到失望。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