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正傳》:人生不是開掛,而是痛著也要跑下去

watanabe
·
·
IPFS
·
當我說我推薦《阿甘正傳》,不是因為它只是部「經典」電影,而是因為它講了一個我們都不敢相信的真相:人生,可能真的不是努力就會有結果。 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活出意義。

《阿甘正傳》最讓我震撼的,不是阿甘跑了多遠,參與了多少歷史事件,而是——在命運極端不公平的安排下,他仍然堅持「去愛」「去相信」「去做」。

有些人努力一生,卻無法掙脫命運的嘲諷;有些人什麼都不懂,卻因為一顆真誠的心,最終得到了他真正想要的東西。阿甘就是後者。他不算聰明,但他記得母親的話、記得珍妮的笑、記得每一段路的感覺。他沒有質疑命運,卻活得比誰都清楚。

珍妮的漂泊、母親的堅韌、命運的冷酷,以及阿甘那句:「我不知道我們是不是都有命運,還是只是隨風飄盪。但我想,也許兩者都是。」

這些,都深深地打動我。

我推薦你看這部電影,因為它讓人想哭的不是悲劇本身,而是在殘酷命運裡仍能長出善良和信念的那份奇蹟。這不是一部讓你變聰明的電影,但它會讓你變得更柔軟、更誠實地面對這個世界。

他不是聰明人,但他做到了連聰明人都做不到的事。

從小學跑進大學、跑進越戰戰場、跑進蘋果的股票市場,再跑進美國人的集體記憶——有人說他的人生是「天選之人」,但他自己只是想「跑一跑而已」。

在軍營裡,布巴告訴他夢想開一艘捕蝦船。於是他記住了這句話,等到布巴死去,他真的照做了。命運的擲骰子對阿甘來說不是選擇題,而是填空題:有人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他就去做。很多人笑他傻,但他是這個世界裡最不會「裝聰明」的人,所以才活得最真。

我們都看過主角光環,但阿甘的光,不是榮耀的聚光燈,而是「你怎麼還能站起來」的那種光。

是那種經歷母親死、愛人離開、孩子出生,一次又一次悲傷後,還能坐在長椅上微笑地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的光。

而我特別愛的,是那份黑色幽默。每當阿甘講出一句「然後我見到了某某總統」的時候,畫面彷彿是在說:你們那群人鬥來鬥去、改變世界,我這個傻子只是活著,但我活得更像一個人。

阿甘的成功不是奇蹟,是一種反諷——當世界叫你放棄思考、拼命表現時,真正的自由也許是「不假裝自己知道一切」。

阿甘救了丹中尉,那是一場戰爭裡最「錯誤」的正確決定。

丹本該死在越南,死得英勇,死得像他家族一樣,把自己的名字刻進紀念碑裡。那才是他期待的命運,是他認為唯一的「光榮結局」。但阿甘偏偏救了他——斷了腿、活著、回到美國,一切都變得荒唐。

他成了活下來的死人,在紐約街頭酗酒、怨天尤人、詛咒阿甘,也詛咒上帝。他不恨阿甘,只是恨命運沒有照劇本走。

但也是阿甘,讓他重新有了腳下的地板。

當阿甘實現布巴的夢想,真的開起了補蝦船,丹中尉也來了——滿臉鬍渣、拄著義肢,像是拖著一段不肯結痂的過去。但他登上了那艘船,像是試圖抓住什麼……不是成功,而是某種活著的證明。

那一幕,我永遠忘不了:風暴中,丹中尉站在桅杆上,對著雷電怒吼——那是他第一次,真正地和上帝說話。不是祈禱,而是質問。那一晚,他沒有死,風也沒把他吹走。也許他從來沒要一個答案,只是想有人知道他的痛。

然後,風平浪靜,補蝦生意也奇蹟般地起飛了。

後來的丹中尉,不再是那個迷路的軍人。他變成了一個戴著鈦合金義肢、出現在阿甘婚禮上的人,帶著未婚妻,還有一點平靜。他說:「阿甘,你不知道我多感激你救了我。」——那句話沒有哭腔,但比任何哽咽都重。

我喜歡丹中尉,不是因為他完美,而是因為他真實。他代表的是那種在現實裡被命運打爛、卻又想辦法站起來的我們。

在阿甘這個故事裡,不是每個人都要當英雄,但丹中尉讓我們看到:有些人沒死,就已經是勝利了。

珍妮,就不用多說了。她像一首歌,旋律飄忽,時而靠近,時而遠去。雖然一路上離離去去,甚至在最後也離開了人世,但無論你怎麼看她的人生選擇,都無法否認——她始終是阿甘心中最重要的那個人,是他的北極星。

她不像阿甘那樣單純地走直線,她的人生是彎曲的、混亂的、破碎的。她想飛、想逃、想擺脫命運給她的爛牌,也曾經一錯再錯。但她也努力過,疼痛過,活得赤裸且真實。珍妮從來不完美,卻因此更貼近真實的我們。

她說:「你願意原諒我嗎?」那句話,在很多人生命裡,也許一直說不出口。可她說了。她選擇在最後回到阿甘身邊,帶著兒子,帶著遲來的安定,像終於願意停下來的風。

她沒有留下很長的時間,但她留下了阿甘這一生最溫柔的回憶。

雖然大多數的人生命中沒有那麼多動人的色彩,但不管是什麼樣的人生,即使不會被拍成紀錄片,你依然閃耀著。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