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大不了的小洞 (可能還有點味道)

KJOH
·
·
IPFS
·
我在我的小小世界裡面,藏著一個幾乎沒人會注意的小洞口。裡面裝的不是阻礙,而是我的小趣味,把它反覆的拼湊成完整等它偶爾缺口,這段過程是我的遊戲時間。

沒有人會發現,低頭看我的小小世界裡,有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破洞。

它不是牆上的裂縫,也不是內心的黑洞,而是我鞋子外側,一個圓潤邊緣慢慢磨出來的、極具隱蔽性的開口。它安靜地存在,沒有發出任何求救訊號,甚至連一絲布線都沒外露,那一點歲月的小咬痕,它就是我的私密觀察站,是我生活裡的一點可愛失序。

每當我撐起它的邊緣,就能瞥見一點襪子的顏色,像是打開一道只有我知道的窗,鞋子卻總能若無其事地恢復原狀。我反覆拼湊它、拆解它,玩一場私人的拼圖遊戲。每當它裂出新的縫隙再復原,我就重新開始,當個頑固的孩子,樂此不疲。

那個洞,不是為了裝進什麼難以解決的問題,也不需要被縫補起來成為什麼所謂的「體面」。它剛剛好,大到可以露出襪子的花紋,小到不會真的讓腳趾受涼。每天我都會偷偷確認它還在,還會忍不住用手指從外側輕壓它一下,確認一個熟睡中的朋友還有沒有在呼吸。

而它最迷人的地方是:只要我不撐開,它就不會露餡。只要我低頭撥一下,它就會短暫地讓我看見一小片裡頭的世界,再迅速合上,好像從沒發生過。我覺得那是我日常裡最微小、卻也最療癒的「遊戲時間」。

那是我腳掌可以悄悄呼吸的小縫,也是我無聊時的幽默實驗室。我喜歡在鞋裡面,反覆動動腳趾頭,左右挪動,往復完成多次回合極小範圍的捉迷藏。我暗自竊笑這段過程,是我每天偷渡給自己的微型遊戲時間。沒有規則,也沒有觀眾。

但現在有了。


那個破洞不應該存在,它意味著鞋子的壽命即將完結,也許遲早被社會淘汰,我應該要去買一雙新的、完整的、不露餡的。

但那終究只是應該,而不是必然或是想要,來自更深層次的內在驅動。

我遲遲不捨得丟。那個洞是一種共犯關係,一種我與這雙鞋子之間的小默契。我穿著它走過濕冷的早晨,踩過一灘灘看不見底的水,但只要那個洞還在,我就知道它是我的,不是誰都能理解的「穿」感。這個每天陪我上班卻從不打卡的室友,默默存在,不吵不鬧,只偶爾偷露一點襪子,提醒我:「嘿,我還在喔。」

那破洞真的很小,小到只有我自己知道的位置,連低頭看都要喬個角度。它是我腳底下的呼吸孔,是我的迷你探頭攝影機,是我無聊時最忠實的搞笑搭檔。我每天在裡頭偷偷動腳趾頭,左右挪動,練習一種只有腳才懂的慢速探戈。有時甚至想:這破洞會不會其實是通往異世界的入口?只是我還沒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

有時候,我故意在地鐵裡翹起腳,偷偷看看是不是有人會發現那小洞底下的襪子花色。沒有人發現。只有我知道,今天穿的是藍色格紋,昨天是深灰色的無印,偶爾我會挑最花俏的來搭配它,參與一場只有我知道的時尚惡作劇。完全沒人看我一眼,只有對面的阿姨看著手機玩消消樂玩到眉頭緊皺。我突然覺得,那個小破洞似乎比我還懂怎麼低調地活著。

這種小小的壞心眼,讓我在無聊的通勤時刻,感覺自己活著。甚至擔心,一旦破洞被補上,我的腳趾遊樂場就關門了,那我還玩什麼?

這破洞,不是要補的,是要養的。


我還是繼續動著我的腳趾頭,在用隱形語言跟這個世界說話。

那個洞應該是我鞋子裡的通風口,沒錯,走沒幾步我都能想像從裡面冒出的腳氣,可以驅散什麼妖魔鬼怪。每天走路走久了,腳趾頭開始熱得像在開家庭派對,這個洞就默默打開空調,幫五個兄弟姐妹散熱。不需要風扇、不用電費,純靠物理磨損與時間智慧,開創出一條專屬氣流走廊。

那條走廊的管理員。每天定時檢查它有沒有堵塞、是否保持原貌,偶爾還要用腳在裡面晃一晃、動兩下,測試空氣流動性。別人看我發呆,其實我是忙著用腳做空氣實驗,畢竟這是我每天移動最有意義的研究之一。

也許這是什麼靈魂的出入口,令人失神。

現代化的鞋子被設計成緊實、包覆、防水、防撞,彷彿我們的腳每天都在參加什麼極限挑戰賽。但我的鞋,因為那個洞,得以偷偷喘口氣。那是一個外界不知情的空氣流通口,不用高科技、不需氣墊設計,純靠歲月與磨損打開了一個天然氣窗。對我來說,那不只是透氣功能的意外收穫,更像是一種輕微的抗命,對工廠,對材質,對每雙被設計得無懈可擊的鞋子規矩。

也許正因為這個洞不夠正經,我對它才特別感情深厚。每當我的腳在裡頭動一下,空氣就像會偷偷鑽進來和我腳指打聲招呼。有時候走路走久了,汗微微冒出來,反而會想:「還好有這個小洞,不然今天腳肯定悶壞。」這樣一想,就覺得它根本不是缺陷,是我鞋子裡的一種幽默感,不張揚,不表演,但隨時準備好讓我偷笑。

但真的,千萬別讓人知道,那股味道。

在隱形舞台,只有我知道:裡頭那幾根腳趾,正暗暗排練一場關於靜默與晃動的劇碼。當世界太吵,我就低頭望一下鞋邊,是給自己一個不被打擾的小暗號。


腳與洞之間的荒謬默契。

也許連接著腦洞,腳趾頭的左右移動,乍聽之下非常無聊,比打哈欠還無聊的那種。但對我來說,那是我每天最有參與感的一場默劇。舞台設定在鞋子裡,燈光昏暗(基本沒有光),觀眾為零,演員也只有我自己五根腳趾頭,還都沒有台詞,但戲感十足。

有時候是集體滑動,像在玩手風琴;有時候是逐一登場,一根腳趾偷偷往左,另一根再小心翼翼往右,像在上演一場高張力的內部鬥爭。我不確定這樣的活動是否對健康有益,但我能保證:對心情極有幫助。尤其在會議上快睡著時,腳底那幾根默默動起來的腳趾,就是我精神上的最後一道防線。

最有趣的是,這些小動作從來不被發現,卻給了我極大的自由感。哪怕全身筆挺坐在辦公室椅子上、假裝認真聽簡報,其實我的腳趾早已在鞋裡完成兩輪熱身、三段慢舞,甚至偶爾發生一點爭吵——我敢說,我的大拇趾真的有在罵人。

這些腳趾表演,我從不公開,畢竟它們害羞,也沒有經紀人。


這比滑手機好玩太多。至少它不會跳出廣告,也不會叫我更新版本。這是屬於我自己的app,一開就是即時連線,不用流量,沒有推播,但能讓我在最無聊的時候偷偷笑出聲。

有時候我會對這破洞心懷感激。它不像什麼「人生轉捩點」那麼誇張,但它真的改善了我生活裡某些枯燥的邊角。像是那種在診所等號的二十五分鐘,或是報表跑完loading到百分之九十九卻卡住不動的時刻。我一低頭,就能進入我的「洞中世界」模式,腦袋切換頻道,不需設定密碼。

而且說真的,玩腳趾頭這件事,怎麼可以這麼療癒?它沒有任何實際成果,不能PO成文青照,也不會讓我人生變得偉大,但就是好玩。真的。好。玩。有時候我懷疑,這是不是一種變種的冥想。別人打坐、點香、聽海浪聲;我則是在捷運上動腳趾,聞自己鞋裡的空氣,進入心流狀態。

那一刻,我跟那個破洞,像是全世界最合拍的搭檔。


那個洞根本是我腳底下的秘密出口。不是用來逃跑的,是讓我在太正常、太井然有序、太準時出現的日子裡,可以稍微滑出一點點偏差,一點點亂流,就像正在飛的飛機偷偷打了個小盹,不會墜機,但足以讓人驚醒一下:「欸,我還活著耶。」

這種微小的偏離,反而讓我覺得日子比較像是我自己的。因為不是別人給我的安排,也不是日曆上的必經行程,是我選擇自己要在鞋子裡挪動腳趾頭,是我自己決定今天要不要讓襪子探頭出來透氣。沒人可以干涉,沒人可以評論,連AI都沒辦法偵測出這種娛樂行為。

有一回我坐在會議桌前,對面在報告什麼KPI指標、年度策略,我其實一句都沒聽進去,也聽不下去,講太多次了,我的膝蓋都會背了,腳趾都能默默為這些樂曲演出有趣的表彥:腳趾左、腳趾右、停、旋轉、收回,啊完美!像是小型腳指版芭蕾舞。等我回過神來,整場會議也差不多結束了,而我覺得我過得比他們都精彩。

這個破洞不大,但它給了我一個微型的、只屬於我的逃生艙。它不讓我脫離社會,卻默默開了個後門,讓我在正經八百的生活裡偷偷滑了一下。

那一下,很爽。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KJOH靠嘴巴吃飯,可是語言一旦說出來就會變成石頭,太重的無法承受會砸傷自己的腳。換個方式吧!文字躺在某個載體上面或許就輕多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潮濕微霉的自我

週末慢讀日記:在速度之外尋回節奏

狐狸、木匠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