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说AI让人变笨?

花生配啤酒
·
·
IPFS
·

近日,多家媒体引用MIT的一项研究,纷纷抛出耸动标题:

「使用AI让人变笨」、「AI腐蚀大脑」、「人类智力退化进行中」、「小心大脑變廢」。

听上去仿佛AI成了毒品,是压垮人类大脑的最后一根稻草。但问题是——这真的是MIT原本研究的意思吗?

你是不是真的看過了MIT的完整研究文章?

或則,在AI工具橫行的時代,用一用ChatGPT、Perplexity、Grok 等工具幫你完整總結文章的要點?

我明白,我明白!大家都很忙,但是你有沒有一刻想要去懷疑過這個標題的真實性?

尤其是,在你早已經知道,這是一個標題不聳動就沒有流量的年代,這是一個媒體們早就半放棄職業操守的年代。


MIT原文到底說了什麼?

MIT的完整研究是《Your Brain on ChatGPT: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

研究設計讓參與者用三種方式完成寫作任務:

全靠自己(human-only)

使用Google搜尋

使用ChatGPT生成建議

然後用EEG腦電圖追蹤他們的腦部活動,並比較四輪任務下的表現。

研究發現:

使用ChatGPT的參與者腦部連結最弱,

判斷力、記憶、批判性思維區域活性下降,

這種狀態會隨著使用次數逐漸累積,形成"認知債(Cognitive Debt)",

最終導致創造力、準確性與責任感下降,錯引、自我矛盾明顯增加。

研究者直白指出:AI帶來的是短期效率,長期退化,而不是我們以為的「聰明外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媒體標題怎麼說的?偷換了什麼?

這場研究的原意其實是:過度依賴AI會讓你"不再思考",而不是AI讓你變笨。

媒體卻換成了:「AI讓人變笨」、「用AI會毀掉大腦」,這就是標準的主詞偷換與科技污名化。

這就像你不會說:

Google地圖讓你失去方向感,

計算器讓你忘了心算,

外賣平台讓你不會做飯。

這些工具只是提供了便利,而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選擇了認知成本最低的路徑。久而久之,思考能力自然退化。但問題不在工具,而在我們是否願意動腦。

說穿了:

AI只是工具,你怎麼用,才是重點

是你選擇不思考,AI才有機會侵蝕你的能力

問題從來不在技術,而在人類面對工具時的心理懶惰與逃避

所以直白一點講:

當我們不假思索地相信「AI讓人變笨」的標題時,或許正反映了我們自己的認知惰性——放棄了獨立判斷,選擇了盲從熱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樣才能不被AI「削弱」?三個具體建議:

先想再問:別把AI當起點

AI的本質是「生成」,不是「反思」。在用它之前,你必須先問過自己:「我真正想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雙軌驗證:AI + 常識 + 對比邏輯

問完後,請務必回來檢查:「這說法合邏輯嗎?和我知道的事有矛盾嗎?有盲點嗎?」

反方挑戰:讓AI批評自己

最聰明的提問方式是:「請從反面立場批評你剛剛的說法」。這能幫助你打開思維空間,不被單一路徑綁架。

———————————————

結語:真正讓你變笨的,不是AI,是你不再提問的那一刻

MIT的研究不是在說「AI是毒藥」,而是:「你以為自己在用AI,其實是讓AI幫你逃避思考。」

未來,不是「AI vs 人類」,而是「善用AI的人 vs 被AI牽著走的人」。

你可以不会写代码,但你不能没有判断力;你可以不懂深度学习,但你不能停止提问。

真正让你变笨的不是AI,而是你在面对未知时,选择了盲信而不是质疑。

请记住:AI不会篡夺你的C位,你自己才是把椅子让出去的那个人。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花生配啤酒冰鎮!絕對要冰鎮的啤酒才最對味!不接受任何反駁,除非你請客,那就你說了算。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地方會死,但不是我來救》

《哪一代人最難活?ChatGPT vs Grok 雙視角對辯》

《被神格化的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