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閱讀,人人都能超速學習
前言:學壞師的閱讀方法
我唸文科出身。深切體會到求學時期為了應付考試,把比字典還厚的文學、歷史科筆記從頭到尾背誦,硬塞資料進腦袋的弊病。撇開把資料硬塞進腦袋的痛苦不說,這種一定要把資料從頭到尾讀一次的執著為害多年。使自己的閱讀一直處於低效。直至去年開始經營說書頻道,情況得到大幅度改善。我本身是個喜歡閱讀的人。看見自己閱讀效能不高,會去想辦法提昇。要是不怎麼喜歡閱讀的人,再沾染求學時期那種一定要從頭到尾閱讀的執著,不難想像閱讀會是多麼痛苦的事情。無怪乎很多人離開校園之後就永世不碰書本一下。畢竟這樣的夢魘誰會希望再來呢?
常見的閱讀痛點
我請了Perplexity AI替我從各大華文討論區中,找出網民經常吐槽的閱讀痛點。有兩大痛點極具代表性。就是讀畢完和讀畢懂。讀完一本書說不出其所以然的,也歸類於讀畢懂的行列。
就這些痛點,相信提出一些問題能有效舒緩。首先是讀畢完的問題。我們是否必須從頭到尾讀完一本書裁算讀完呢?讀完的執著其實也牽涉到重量的問題。有的人喜歡與人比較誰的閱讀量大。彷彿人家每年讀五十本書,而自己讀一百本,就必定比人優越。但賞心一層。倘若讀完一百本書之後,把書本內容全部拋諸腦後。相比起讀五十本書的那個人,能夠把書中知識學以致用,行為、態度以致生活面貌都因而改變。究竟誰的閱讀效能較高呢?
極簡閱讀法幫助我們內化讀到的知識
這個方法來自一本叫《極簡閱讀》的書。坊間教導高效能閱讀方法的書很多。但它們往往說得太複雜。或者務求把閱讀不同種類書籍的方法都羅列出來。於是你會見到什麼十分鐘閱讀法、找不同閱讀法、分析閱讀、主題閱讀等。閱看月眼花撩亂。更糟的,就是越看越焦慮。
《極簡閱讀》只有三個步驟,而且說明適合工具書。閱讀和執行起來都非常簡單。閱讀新手能輕鬆辦到。害怕閱讀燒腦的人,聽了可能也願意嘗試一下。
極簡閱讀的三個步驟,以英文字母表達,分別是R I AA。它們各自代表一個英文字。
R: reading。第一步當然是閱讀。但作者建議的閱讀方式,不是不加思索地把一本書從頭到尾讀一次。作者建議讀者先提出自己想獲得解答的問題。然後就自己想解答的問題,從書中尋找相關的內容來閱讀。這種方式大幅度提昇了讀者的主動性。因為讀者是先有要解決的問題,再去找書讀。閱讀的動機首先已經加強了。當閱讀是因為要解決某個自己很想解決的問題,閱讀過程也會用心得多。
I: interpretation,就是解讀。這個步驟與閱讀不同。當閱讀了相關的內容之後,有時候會得到啟發;有時候會顛覆原有的認知;有時候會令自己產生更多創新的解難方法。解讀的步驟,就是把透過閱讀得到的啟發、認知改變,以及產生的新靈感記錄下來。
A:: action,就是行動。單靠閱讀和解讀兩個步驟,不足以完成整個學習流程,把學到的知識內化成為自己的能力。要做到這點,必須把閱讀過程中得到的知識、啟發變成實際行動。試想,若讀完食物與營養的書,知道應該如何均衡飲食,但平日飲食依然保持高糖、高鈉、高脂肪,那又何來真正的學習呢?把透過閱讀學到的知識化為行動的例子很多:閱讀人際溝通的書之後,照著書中的指引在日常人際溝通當中多加練習,例如練習傾聽和表達同理心。這就是把閱讀化為行動的例子。而當實際行動出現之後,改變也會水到渠成了。
上述的三步驟極簡閱讀法也叫便利貼閱讀法。作者建議用不同顏色的便利貼,把解讀和行動的內容寫下來,貼在相關的書頁上,方便有需要時重溫。
結語:我們已經是成年人,學習方式也應改變了
回到最初的問題:究竟我們是否需要從頭到尾讀完整本書呢?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硬背資料,是用來應付學校考試的策略。這種學習方式對於解決問題能力,可說是一點關係也沒有。上述的極簡閱讀法,從頭到尾都沒有要求讀者必須讀完整本書。而事實上,哪怕只在書中找到一個有助解決問題的知識點,而自己又能得到啟發,並且採取實際行動來推動改變,這已經值回書價了。
閱讀這本書,我發現作者提倡的極簡閱讀法,與傳統的閱讀方式在根本上的不同,就是傳統閱讀重視輸入,即把資料全部塞進腦袋。而極簡閱讀法,卻重視輸出。記下閱讀得到的啟發(解讀),以及寫下行動計劃並且執行(行動),都是輸出。很多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研究都證實,輸出對學習的幫助遠比輸入大。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消除閱讀的壓力,增加閱讀的動力。若現在不用讀完整本書,而自己又能快速學以致用從而得到滿足感,閱讀又怎會是苦差事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