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亿年的心灵——元心理极简史
用身心关系来定义何为心理,这种流行了两千年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未免片面而肤浅。
生理与心理,或身体与心灵的分化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至今不超过两亿年历史。那么,历史更加悠久的物种,爬行类、两栖类、鱼类以及无脊椎动物、植物、单细胞生物,它们是否就没有心理了呢?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加周延的,更具概括性的定义——
所谓心理,即感应分离。
与心理相对的并非生理或身体,而是化学。
在一般的化学世界中,感受就是反应。当一种物质感受到另一种物质时,化学反应已经发生了,两种物质均消解,化作了全新种类的物质。
而对于生命或心理而言,则无需如此。
心理的历史即生命的历史,大略可分为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四十亿年前最早的生命即单细胞生物出现。
细胞膜的产生不啻于开天辟地,使得细胞内外的化学物质首次得以在不发生反应的情况下互相影响。
细胞膜由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分子一端伸进细胞内部,另一端联通外部,犹如一个开关,只有特定种类的被称为激活剂的化学物质才能开启和关闭它。开关外端结合激活剂的部分称为受体,内端的反应物称为效应物。受体空置时效应物处于失活状态,受体与激活剂结合时效应物被激活。
关键之处在于:失活不等于关闭,激活也不等于开启。
细胞要保持内部化学稳定需要且只需要少量的特定种类物质:缺乏会致死,摄入太多也会死,过犹不及。细胞膜的构造为之提供了巨大的灵活性。根据具体化学反应的不同,细胞膜对有些物质在激活时开启,在失活时关闭,对于另一些物质,则是在失活时开启,在激活时关闭。而一般化学反应的规律是:可反应的物质浓度越高,化学键就越被激活,反应就越是剧烈。这就是生物化学反应与一般化学反应的本质差别。前者使得生命可以适应外部环境中物质浓度的巨大起落,既不容易把自己“饿死”,也不至于把自己“撑死”。
这便是最早的心理功能,它并不在细胞内部,而是位于细胞膜之上。
原始心灵的本质在于区分内/外,由此破天荒地分开了感受和反应,使得生命可以“品尝”化学物质,自主“选择”是否摄入。可视其为一种辨毒能力。
第二阶段以动物的活跃为标志,发端于距今六到五亿年间。
在捕猎游戏中,多细胞生物进化出了专司感觉和运动的神经。神经的首要功能在区分本己/异己:捕食和躲避异己,同时也要防止敌我不分,防止自己的不同器官之间彼此攻击,自相吞噬。
第三阶段距今五到四亿年,与脊椎动物的诞生大约同时。
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结成了大型的神经团也就是脑。脑位于机体深处,本身不直接参加感觉和运动,而是统合调节直接参与感觉运动的外围神经。由此,意识诞生了。
意识或脑是动作的内化,是虚拟的试误。有意识行为的速度慢于更原始的无意识行为,能耗也大得多,其适应性在于能应对更复杂更高风险的情况。有了意识,你就不需要每次都把手(爪?触手?)伸进火里才发觉火是烫的,你可以通过观察提前就知道。
第三阶段新的心理分化主要有两组:意识/无意识、感知/行动。
第四阶段是哺乳动物的活跃期,不早于距今两亿年。
哺乳动物进化出了超越其他物种的社会性,主要是两大社会认知功能:联合注意和互相注意。两者分别是思维和情绪的起源。客体恒久性源于联合注意,稳定的依恋源于互相注意。更早时,思维与情绪一直是同一种功能,尚不存在客观冷静非功利的认知,一切认知活动均直接、即时地为生存服务。直到心灵发展到高社会化阶段。
高社会认知还具有四元符号结构:身—心—人—我。
从“他人”的维度来看,身体与内心显现为一种符号关系,身体为符形,内心为符义。
以“自我”维度观之,内心为符形,身体为符义。个体的一切感知无不表现了相应身体活动状况。
以“身体”维度观之,他人为符形,自我为符义。个体只有通过对于他人身体的感知才能构想出具身化的自我,也就是获得对于自己的第三人称视角。
以“内心”维度观之,自我为符形,他人为符义。“我”的内心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无时无刻不指向他人的内心。“我思”虽然不是“他思”,但却始终意味着“他思”。
后世的四种哲学观点,唯心论、唯物论、主观论、客观论即分别源于上述四大关系,皆为执其一端(最多不过二端),而忘其全体,在无矛盾中求矛盾,可谓失其根本——迷失了哺乳动物的健全精神。
第四阶段的心理分化更加繁多,如上所述,重要者有思维/情绪、身体/内心、他人/自我三组。
最后的第五阶段又称高等哺乳动物阶段,目前只有灵长类、鲸目和大象进入了此阶段,至今不超过两千万年。
标志性事件是认出了镜子(或水面倒影)里的自己。这表明个体具备了反省意识。
如果说意识是动作的内化,是虚拟的动作,那么,反省意识就是社会认知的内化,是虚拟的社会认知。
经充分内化之后,反省意识突破了社会认知早先的各种限制,比如:“他人在场”和“即时性”。
第一个限制导致个体与他人的视角时常互相混淆,“不分彼此”。旧心理学称其为“集体无意识”。更好的表述是皮亚杰的三山实验:低龄儿童和低等哺乳动物已能互借视角进行认知,但分不清所用视角究竟来源于谁。
反省意识克服了这一局限,它不仅能娴熟运用合作视角,还能分清视角中的哪些成分是能直接与他人共享的,即客观视角,哪些成分是我自己或别人所独有的,无法直接为旁人所用的,即主观视角。个体由此学会了独自思考。
对第二个限制的突破使得个体获得了主动思考的能力。社会性的内化使得认知客体和情绪客体获得了“内在恒久性”,个体随时可以唤起它们,可以任意回忆、预想乃至虚构各种念头。故曰:反省意识是一种二级意识,是以意识本身为对象的意识。
心理或生命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第五阶段的分化最多,基本且重要者有:客观/主观、印象/观念、回忆/想象,等等,人类的一切文化成就皆构筑于其上。
由意识至反省意识,从初级意识到二级意识,这一趟升级用了足足四亿年。而近两千年的哲学常将两者混为一谈,且忽略了升级的必经之路——高度社会化,故而犯下无数错误,生出了诸多无妄谬论……俱往矣!看在四百万加二十个世纪的份上,该翻篇了。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