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擊毛摯
從台語的老鷹,ba7-hioh8 談起! 順便討論,「鷹擊毛摯」,的毛字!
有興趣者可以加看黑鳶完整版:
俗稱的老鷹,又叫黑鳶 Black kite(學名:Milvus migrans),很有意思的,老鷹的老字怎麼來的?而,台語的老鷹為何叫作ba7-hioh8!? 來看教育部字典紀錄的各式腔口及說法:
華語詞目老鷹
鹿港偏泉腔鴟鴞 ba̍h-hio̍h
三峽偏泉腔鴟鴞 ba̍h-hiō
臺北偏泉腔 鴟鴞 ba̍h-hio̍h
宜蘭偏漳腔 鴟鴞 lāi-hiō
臺南混合腔 鴟鴞 lāi-hio̍rh
高雄混合腔 鴟鴞 na̍h-hio̍rh
金門偏泉腔 覓雞鷹 buā-kue-ing, 鴟鴞 muā-hio̍h
馬公偏泉腔 鴟鴞 muā-hio̍h
新竹偏泉腔 鷹仔虎 ing-á-hóo, 鴟鴞 lā-hio̍h, 鳶 thong51-bi11
臺中偏漳腔 鴟鴞 lā-hio̍h; nā-hio̍h
由這些腔口的差異,可以歸納兩點:
前字的變化,ba7, la7, na7, mua7, bua7, nah8, lai7, bah8應該同源。後字比較沒有爭議,hio7, hioh8 為口氣的自然變調!hiorh8是泉腔的-r音特色!
thong2-bi7, 比較罕見的說法,可能是某小地區的世俗稱呼! bi7 字跟 ba7字可能有關!
甘字典:boah8
bo̍ah-hio̍h 就是 bā-hio̍h ê 意思.
親像 bā-hio̍h teh bo̍ah雞 ê 款式; (引誘, 迷惑 ê 意思.)
bo̍ah-á 就是 鱷魚; bo̍ah-á 齒=伊 ê 嘴齒.
這裡又出現一個音,boah8(抹音),當動詞,或動名詞,代表抓攫的動作。是從 ba7, bua7等音變化而來!
有個詞:拏雲攫石,拏,攫是同義字,捉拿的意思!「拏」《說文》牽引也。《增韻》攫也。《史記·霍去病傳》漢匈奴相紛拏。《註》相牽也。《漢書註》亂相持搏也。一作挐。 又拘捕罪人曰拏。俗作「拿」。 拿,有na5, na2(白音)nah, nah8 是高低音的入聲,nah的置前變調就是na2!!
來看一個成語詞:鷹擊毛摯。就文字對仗來說,摯,是「執」字! 但相對鷹來說,是「鷙」字!不過,以對仗的思路來說還是鷹對毛,擊對鷙!那麼問題來了,「毛」字作何解啊? 當一個字,從字面字義無法理解時,在古文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從音入手,因為古人很喜歡,或習慣用諧音字!這個毛字現代音 ㄇㄠˊ, 羅馬拼音就是bau5. 切音bo5, boo5, mo1. ,到這裡還看不出來有何關聯,再來看另外一個字「肉」,它的台語音是bah. ,源自「毛」這個字音,有個成語叫「茹毛飲血」!這個「毛」就是「bah」音,也就是後世的「肉」字!因此,這裡的「毛」要念bah音! 那是不是關聯到老鷹的台語詞「ba7(bah8)-hioh8」了!這個「毛」也是「鷹」的類屬!
毛 ba7, bah8, boah8,bau5
指「苗」字! 古人,冬獵曰狩,夏獵曰「苗」,也有獵的意思!另外 「貓」也是「苗」音符,台語音ba5, 有名的戲劇,「狸貓換太子」,狸貓發li5-ba5音! 台語詞:厝內無 ∼ niáu鼠會翹(曲khiau)腳;好 ∼ 管百家。 大貓就是虎! 解成「鷹擊虎執」!
指「毛」,相對羽為飛禽,毛為走獸,如:《禮記·樂記》:「羽者嫗伏,毛者孕鬻。」(鳥,孵卵,獸,懷胎,繁衍後代),最猛的飛禽為鷹,最猛的走獸,無非是虎,也就是大貓!
指「茅」字!指「茅鴟」,貓頭鷹! 既是「貓」也是「鷹」! 有後造字「鶜」,【廣韻】鶜鴟,鳥也。【爾雅·釋鳥】狂,茅鴟。也就是「鵟」釋義:1.貓頭鷹。《廣韻·平聲·陽韻》:「鵟,鴟屬。」《爾雅·釋鳥》:「狂,茅鴟。」清·郝懿行·義疏:「茅鴟,即今貓兒頭,其頭似貓,大目,有毛角。2.一種狀似老鷹的鳥。羽毛褐色,尾部稍淡。常在高空飛翔。以鼠類為食,是田間的益鳥。俗稱為「土豹」。結論,這裡的茅ba7音,指類貓頭鷹類的猛禽。(註:粵語的老鷹稱,麻鷹maa4 jing1! 麻也是反映閩語的ba7, bah7, boah8等音)
指「ba7-hioh8」的 ba7字! ba7 na7, lai7, 是「獵」字來源! 台語的打獵是,「phah-la7」,la7音!
指「覓」字,切音bit, 白音ba7, 其實就是「獵」字,就如,狩獵,(巡守,獵取),兩個動作是連貫的,所謂的「覓地ba7-te7」,就是「獵地 la7-te7! 」 ba7-hioh8, 作 「覓鴞」,也可做「獵鴞」!
教育部字典lai7,台日典ba7都採「鴟」字,是訓讀了!「鴟」是tshi音!音符「氐」是「低」,「底」的源字! te7/ke7 。當動詞時是「向下」義,是tshih, 鷹屬類,常有向下俯衝覓食的動作,所以命名「鴟」!台日典:tshih:(1)俯頭。頭 ∼∼;船 ∼ 落海;飛行機 ∼--落-來。台日典採用「鴟」是正確的!教育部採用後造字「𩑾」則專指低頭皃!
另外一個boah8音,可以聯想到「魅」字!這個魅字:
魅 boah8 (取 末音)
傳說中作祟害人的鬼怪。如:「魑魅」、「鬼魅」。《文選·鮑照·蕪城賦》:「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風嗥雨嘯,昏見晨趨。」《洛陽伽藍記·卷四·法雲寺》:「當時婦人著綵衣者,皆指其狐魅。」
迷惑。《說郛·卷六○·玄中記》:「能知千里外事,善蠱魅,使人迷惑。」
這個就是甘字典中對boah8的記錄釋義。 很有意思的,鱷魚,俗稱「boah8-a2」,也是取其山精水怪的意思! 另外,貓頭鷹的大眼睛,也是有「迷惑」的意涵在內!先以眼光迷惑獵物,再行捕獵,一抓一個準!所以這個ba7, 也有可能從boah8來!至少,個人覺得台語的鱷魚俗稱,應該跟「魑魅」有關,魑又名螭,龍子而無角,合乎鱷魚的外型描述!
鷹的同義字
「鴟」 ㄔtshi:《玉篇》鳧屬。鴟鴞,惡鳥,捉鳥子而食者。又角鴟,一名鵂鶹,一名鵋䳢,一名鵅。《爾雅·釋鳥》鴟鴞,鸋鴂。又茅鴟。
「鴟」本作「𨾦」,今所謂鷂子,又名鷂鷹、老鷹、鳶鷹,指一種猛。《說文》:「𨾦,𨿠也。从隹氐聲。鴟,籀文𨾦从鳥。」段玉裁注:「𨾦,俗呼鷂鷹。」參見「鳶」。
「鷹」Ing《玉篇》鷙鳥。李時珍曰:鷹以膺擊,故謂之鷹。《左傳·昭十七年》爽鳩氏。《註》鷹也,一作鶆鳩。從 鳥,雁聲,gan7, gian7
「鶆」Lai5《爾雅·釋鳥》鷹鶆鳩。《註》鶆,當爲鷞字之譌。《左傳》作鷞鳩。
「鳩」ㄐㄧㄡ Kiu《說文》鶻鵃。似山雀而小,短尾,靑黑色。鳩佔鵲巢。(鵃:【說文】鵃,鶻鵃也。似山鵲而小。一名鶌鳩。【爾雅·釋鳥】鶌鳩,鶻鵃。【本草】其鳴云:鉤輈格磔,自呼也(鷓鴣)。故,鵃,鳩兩者同音,前者tiu.(台語bang5-tang-tiu-a2芒丹鳥)
「梟」ㄒㄧㄠ Kiau/hiau(白)《說文》不孝鳥也。《詩·大雅》爲梟爲鴟。
「鳶」ㄩㄢ Uan/ian(白)《說文》鷙鳥也。《玉篇》鴟類也。
「鷙」ㄓˋTsi3《說文》擊殺鳥也。《玉篇》猛鳥也。
「鴞」ㄒㄧㄠ Iau5《說文》鴞鴟,鸋鴂也。
「鷂」ㄧㄠˋiau7/iau5《說文》鷙鳥也。卽所謂鷣負雀也。
「鵂」Hiu/Kiu 《廣雅》肥鵂,鴟鵂,怪鴟也。
「鶹」Liu5 《玉篇》鶹鷅鳥。又名鶹離。《陸璣疏》自關而西,謂梟爲流離。亦作留離。又鵂鶹,怪鳥。一曰鴞。一名鵋䳢。
可從各式各樣的類義字,看出都系出同門, -iu, iau(梟,鴞,鷂,鳩), 一組,-ing(鷹), ian(鳶) 一組,tshi(鴟), tsi (鷙)一組。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所各自創造出來的形聲字! 比較有意思的是「鶆鳩」,鶆音就是 lai7, 鳩音,kiu, tsiu, 就是hiu ,hio的音! 是不是很像lai7-hioh8! 「鵂鶹」鵂hiu, 鶹lau5,->la7, 留也是「老」的諧音! 鵂hiu也是 hio7, hioh8諧音!
粵語的老鷹叫做「麻鷹」maa4-jing1 ,這裡的「麻」對應閩語的 ba7,麻的滑音就是老字。
tong2-bi7 啄魅
魅:音媚(bi7)。《說文》鬽,或作魅。《左傳·文十八年》投諸四裔,以禦螭魅。《註》螭魅,山林異氣所生,爲人害者。又《宣三年》螭魅罔兩。《註》怪物。《史記·五帝紀註》螭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
螭:tho/thi 《正韻》亦作彲。《史記·周本紀》如豺如離。 又與魑通。《左傳·昭九年》以禦螭魅。《註》山神,獸形。《前漢·司馬相如傳》蛟龍赤螭。《註》文穎曰:螭爲龍子。《說文》:若龍而黃,或云無角曰螭。醜知切 thi。
魅,又音末,boat8。甘字典:ba7=boah8. ba7-hioh8 =boah8-hioh8. 2.引誘, 迷惑 ê 意思. 這義就是「魅」字!
啄,這個字音為 tok, 揚入轉字為tong2, 另外還有一個音是teh。台日典,啄食,例:∼ 五穀;∼ 菜。甘字典,teh:鳥 teh 物, teh 五穀, teh 鳥á 卦. (以文鳥啄卦算命)
ba7, bah8
廈英字典:
(?)to seize and pull(抓拔). gō͘-cháng-thâu (五總頭)hō͘ lâng bā-khì, to be seized by the root of the queue.
覓:to search or make inquiries for what is not known.bā thâu-lō͘(覓頭路), to look out for a situation.
甘字典:
(鴟)bā-hio̍h, 就是 會 boa̍h 雞 ê 鳥名.
覓:查考, chhē, 問, 覓 頭路; 覓船, 覓食.
台日典:
bā鴟:(1) 用五指掠。 (2) 捕抓。(1) ∼頭鬃;五cháng頭hō͘人∼去。 (2) Bā-hio̍h ∼ 雞仔。
bā覓:探chhōe。
教育部字典:
bā擸:抓【動】緊緊抓住頭髮或衣物。例:bā thâu-tsang 擸頭鬃 (緊抓頭髮)
擸:《唐韻》良涉切《集韻》《韻會》《正韻》力涉切, 𠀤音獵。《說文》理持也。 切音liap8, 白音 lah8 (我的音感是la7) ,這個字也是台語的liah. 抓·拿的意思!,或者是(挐,拏)Na5/Na7, 白音nah/na2 《甘字典》Ná拏:khiú-la̍k, 牽引, lia̍h-tio̍h。
用五指抓拿(頭髮),台語還有一詞是tsang, 是「鬃」的衍生音字,另造方言字「㨑」:【字統】㨑,摵也,俗謂之捉頭。
總結:
老鷹,的老,可能跟麻有關(粵語),麻源於ba7音,可能跟毛,茅,苗,貓有關,貓鷹,貓虎, 變音作老鷹,老虎!
中文有麻臉一詞,台語叫niau-bin7, niau, 就是貓,貓臉,點點斑斑,是謂醜,出麻子,斑痕累累,類似貓臉,故言麻臉! 是故,麻跟貓有語源關係!
「鷹擊毛摯」的毛,是ba7, bah, bau5 的音!
學到的台語字:
tshih𩑾: 頭低,低下,趨下。(例句:頭tshih落)
ba7: 覓,獵(la7) (ba7土地,ba7頭路,ba7厝)
hioh8, 鷂,鳩,鴞,梟。
boah8-a2: 鱷魚。(khok8-hi5/goh8-hi5)
khok, 攫kok (抓起來,khok-起來,中文寫扣起來是錯誤的) 或用梏kok字!
tsang, 「㨑」,五指抓。
gín-á(倪兒) :小孩。(教育部採字囡,ㄋㄢ吳語。指小女孩,或泛指小孩子。如:「小囡囡」。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三.太湖漁戶》:「漁家日住湖中,自無不肌粗面黑。間有生女瑩白者,名曰白囡。」
附錄:台語俗諺
「鷹仔虎,háⁿ (嚇)死烏鶖」(松雀鷹贏過烏鶖)
「烏鶖皇帝,bā-hio̍h 乞食」(烏鶖在空中纏鬥贏過黑鳶)
「三隻鳥,一隻鷹;三個gín-á(倪兒),一個海瑞兵。」(童念謠)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