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尼基計畫:或許,電影本身正是魏斯·安德森的祈禱,即便少有人回應,他依舊繼續做著,那上帝可能建議他去完成的創作。

影論寫作
·
·
IPFS
·

近年電影市場充斥舊片翻拍、續集延展甚至經典重映,因此每當看到少數的原創作品,總讓人感動。
魏斯·安德森(Wesley Anderson)始終是這樣的創作者,但也總迎來尖銳批評:美學形式大於敘事、家庭題材宛如心理創傷般不斷重複,以及過於鮮明的作者痕跡。這些特質引發了愛恨兩極的討論,但即使被批評為走火入魔,我們都無法否認-「魏斯·安德森宇宙」已愈發成熟。

新作<腓尼基計劃 The Phoenician Scheme, 2025>延續了<小行星城 Asteroid City, 2023>與<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 The Wonderful Story of Henry Sugar, 2023>的舞台劇感,但故事講述的卻是一個關於各國企業利益的故事;這類平面化、戲劇化的表現形式,反倒襯出世界局勢像是兒戲般的大秀-關乎全人類福祉的事務竟成為幾個巨頭間的賭注,諷刺地提醒觀眾:那「不似真實的真實」,正持續在電影之外上演。

其中再次出現的「家庭」主題,與<天才一族 The Royal Tenenbaums, 2001>、<月昇冒險王國 Moonrise Kingdom, 2012>從(長不大的)孩子角度書寫父親的缺席、父愛的失能有所不同,本片如同<海海人生 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 2004>,直接以(某種失敗的)父親為主角;如果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強調子女有主導自己人生的權力,不必受父母過度干預,同樣地,父母也當享有自己的人生,不必然是奉獻者。Zsa-zsa Korda(班尼西歐·戴托羅 Benicio del Toro 飾)正是如此:身為生理上的父親,他沒有理所當然的父愛,不以成家為目標,而只以「立業」滿足自我,最終成為富可敵國的商業巨頭與軍火商。

他對「人類種族延續」毫不在意,去掉「大我」只為「小我」。然而在一次次暗殺、九死一生的經歷中,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所經營的,不過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事物,人的一生如此脆弱短暫,他無法透過任何方式真正「延續」。

在第六次飛機失事後,他開始思考「繼承者」的必要。現實是,他能留下的僅是財富與事業,那些塑造「他」的記憶、體驗與情感,卻會隨死亡一併消逝。或許正因此,他略過九個兒子,選擇唯一的女兒-實習修女 Liesl(米亞·薛爾波頓 Mia Threapleton 飾)作為繼承人。雖然片中從未明說原因,但 Liesl 作為「後代」,在生命延續的角度上為他的存在留下印記;(疏離的)父女情誼,也彌補了他長久以來愛的缺失,而Liesl 對宗教的嚮往則呼應他對金權的信仰,這些都與他瀕死的反思互相對比:祖母不再認得他,彷彿切斷他存在的正當性;三名前妻蔑視他的金錢奉獻,在他心中種下懷疑;與上帝辯證奴隸代價與基督代償時,理解了死亡乃是一切的工價。

Zsa-zsa Korda 與 Liesl 代表了屬世與屬靈的兩個極端。隨著從實習修女到繼承人練習生的過渡,Liesl 妝容愈加豔麗、佩戴鑲滿珠寶的十字項鍊、開始飲酒抽煙。這些變化,與其說是「變壞」,不如說是將極端的神性調整得更貼近人性。甚至那毫無個性的修女服,也因她的轉變反倒穿出了她的味道;到片尾,她脫去修女袍換上尋常洋裝,但她依然是她-仍有信念,卻不再侷限於某種信仰。

隨著 Liesl 對母親死因的執著,她逐步懷疑 Zsa-zsa Korda 可能不是自己的親生父親,這也推生出最動人的一幕:兩人歷經一連串冒險後,Zsa-zsa Korda 在即將揭曉生世真相前一刻對她說出:「如果妳不是我的女兒,我可以收養妳嗎?如果妳願意的話。」Liesl :「可以。」「既然如此,不論發生什麼,我們都會沒事的。」這番對話動搖了他對「血緣」與「傳承」的必然性。同時,他以「腓尼基計畫」作為人生成就的證明,卻在力挽狂瀾的徒勞後未竟其業,徹底推翻了Zsa-zsa Korda的屬世信仰。

到頭來,Zsa-zsa Korda 成為一個全然的失敗者。
沒有了他,腓尼基計畫依舊繼續,世上從來沒有什麼非他不可。正因如此,他才終於放下執念,不再追求「必須成就什麼」。最後,貧窮反而成了新的契機,他開啟了另一種創業人生-與非親生的 Liesl 共同生活,不是傳承給誰、而是為自己重新創造能被記憶的方式。那無關血緣、不依靠富裕,也不追求赦免與救贖,連同人性裡自相殘殺、逞凶鬥狠的缺陷,都可能一筆勾銷。

總帶著哀愁的魏斯·安德森,在這部片中卻流露出難得的寧靜與溫柔。他將個人主義從屬世與屬靈的二元對立中解放,選擇相信人的覺醒永遠不算太晚,甚至有可能凌駕於文明的衰退。一如 Liesl 所言:「當我祈禱時,無人回應,我就假裝祂回應了,然後做我認為上帝可能會建議我做的事情。」或許,電影本身正是魏斯·安德森的祈禱。即便少有人回應,他依舊繼續做著,那上帝可能建議他去完成的創作。

(本文原刊登於Vocus)

同場加映:

無法死透的亡魂<繼承風暴>:有些繼承,是種心理恐怖片

愛失能<天才一族>:家庭帶給孩子的創傷

浩瀚之中,我們在此相遇<小行星城>:因疫情,從家庭跨出去開始與世界連結

創作是,不用雙眼就能看見<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創作,是完成自己唯一的方式

喊我親愛的<卡吉麗昂/億萬富翁>:奇怪家庭不是魏斯安德森專屬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影論寫作看電影的人/讀字的人/寫字的人。 經營 IG【影論寫作】一直用「影論」而非「影評」,因為更想理解:為什麼人們會喜歡,或不喜歡一部電影。這個帳號獻給不願只被電影娛樂的人,同時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失控夜班:本片選擇「反映多於反應」,而使它與「最佳」之間產生了距離

電影們
4 篇作品

女生向前走:她們不是病,而只是太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