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回忆:讨论及意义
有关于中国女性本身的讨论日益不绝,但就讨论意义本身的延伸却不见踪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丰富的讨论,却无法见到对讨论及方法论的反思,正式的讨论永远在回避问题的所在,而非正式的讨论则漏洞百出毫无根基可言,以此可判断中国女性的意义潜能尚未被挖掘。
看见中国系列之一(转)
出于疑虑他走到了该名戴口罩学生的旁边,询问他是哪个学院的学生,为什么会选择来旁听他的课程。但该生不出所料,支支吾吾,程立即明白他的来意,遂高声呵斥其离开。事后,经多方复盘,这名看似是学生的人其实是学校安插在课堂的“信息员”。
进行一场有公共话题的聊天就那么难吗?|接力访问032 Wen
缺乏公共话题的聊天,对一些人来说,就是一种生活缺损。

危险!国人对公共空间的想象
他们说:“参与政治会让自己陷入危险之地。”
對話樹洞用戶:由樹洞想象匿名平臺的公共討論(上) | 圍爐 · CUHK
去年9月,由香港中文大學學生運行的「馬料水bb機」(即「樹洞」)微信小程序上線,並成為了內地生廣為使用的即時討論社區與信息交流平臺。樹洞小程序采用「前臺匿名、後臺實名」的形式,使用者在發布內容時可選擇展示自己設定的昵稱或者隱藏昵稱。樹洞的話題範圍廣泛,包括分享日常心情,討論社會時事,測評課程信息等等。

Citizen沙龙文字整理+PPT | 方可成 x 刘致昕:我们与真相的距离(下)
重新发布此版本为讲者确认过的完整版。墙内公众号的删减版本目前已遭到 404 处理,读者们可以分享 ipfs 链接给有需要的伙伴。

要不要在校友群分享讨论政治议题?
公共空间的讨论实在是一件艰难的事。
围炉小炒 | “讨论”之后
“讨论”一词在不同语境下含义丰富,在涉及公共事件、时事热点及与之相关的观点态度的交谈时,它并不同于强调抒发个人认识和见解的评论,也不同于在双方互动中交流情感的议论,而是涉及到公共话语理性的问题。借用徐贲在论述公民说理的话来说,“说理的目的是共同探索,因此,说理成为一种公民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式。

United States Will Be Better without Judicial Activism
原文由本人首次发布于校报社论板块。链接:https://dailyillini.com/opinions/2020/10/22/opinion-remove-judicial-activism-restore-political-balance/—————————————————————————————————————————As we mourn the passing of former Associate 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 her judicial philosophy and that of her potential successor, Justice Amy Coney Barrett, once again gain national attention. Great as 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 may be in her perseverance with issues of feminism, gender equality, and minority rights, I disagree with her philosophy of judicial activism and believe the United States may be better without it.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also known as the trias politica, may be the most geniusly designed government in human history; for it has embodie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our democracy for over two centuries and allows our…
我亲爱的朋友,你知道吗?
与你相比起来,我有太多不成熟的地方。与人相处分寸感的拿捏,甚至与自己相处的方法,你都比我高明很多(特别是跟女性朋友,这应该是我如今还是单身的缘由)。我非常的同意你对我的评判,与你相比起来,我真的是太急躁了,连度假都很像是在赶着上班一般的匆忙,而不能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去享受这份难得的清净。

香港公共讨论中不同角度的可能——由谈港大副校长任命开始
【按:这篇短文最初是为投稿给《南华早报》的读者来信写的,缘由是香港大学新任命了两位副校长。最初的文稿是英语。但因为《南早》要求提供详细住址和电话,且词数上限在400词,所以我决定自己翻译修改出来,发在这里。在港大读书四年,无论是大学还是香港社会里的事都大概有些了解和看法;去年开始...
关于不爱国的“公知”,一段80后与00后的对话
未来的你们,还会成为今天的我们吗?一次闲谈中,一位学新闻传播的00后小友,和我聊起在当今的中文互联网世界里甄别信息的困难。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每天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与情绪,每个人的表达都带有立场与政治偏向。要从大量的信息中排除各种干扰,获得一个客观的判断真的太难了。

我们的教育在向反智的道路上狂奔
昨日,也即是2020年5月15日。我与【凌于深渊】先生在【Telgram】上的讨论中,初步涉及了关于【教育制度】所创造的【权威信仰】这一话题。而于今日,我看到了【深渊】先生早些时候所发起的【学科分化是否让交流的距离更远?】这一讨论。恰逢话题,且容我整理思绪,从而表达我的看法与想法。
他们所说的字母圈到底是什么 ?
作者: 猫猫,设计师,捆工,偶尔写点字。SM、BDSM、Kinky 这些术语在中文语境下被翻译为“虐恋”(台湾翻译为“皮绳愉虐”),时至今日,“虐恋”作为一种对关係中行为的描述,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虐恋文化”究竟起源于何时?法国哲学家和思想史学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文...

“不好的”BDSM去哪儿了
作者: Gandalf,KF创始人 近几年,每当公共事件中涉及到BDSM相关情节,都会随之引发一系列对于BDSM概念的科普。譬如最近被广为讨论的屈楚萧事件,在事发后便有很多媒体和独立作者发文,阐明究竟什么才是BDSM。这些文章的出现,一方面帮助大众理解这一概念,为BDSM去污名...

讨论活动(1):学科分化是否让交流的距离更远?
我不擅长写活动文案,所以就让我们少谈情怀做动员,简单直接地进入主题吧。活动灵感和规则讨论可以看这篇文章:活动意见征询|尝试发起一次平和理智的讨论 活动目的:尝试了解,在大部分参与者都努力保持冷静,充分运用理智的情况下,会呈现出怎样的讨论氛围,能诞生什么有价值的成果。
Matters 的公共讨论空间去哪了?
Matters 具有的资源十分的吸引人:永存,理性的读者,有价值的创作者……但是现在这里已经没有话题广场,更不是公共讨论的空间。现在倒是存在着各种个人空间,私有空间。也许 Matters 应该把你们的标题改一下:一個自主、永續、有價的社交創作互動空間如果 Matters 没有关于...
方方日记该在海外出版吗?|面面观No.27
对方方日记的争议已持续多日,成为疫情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朋友圈撕裂事件。过去一段时间,争议达到白热化,在4月22日甚至成了微博热搜第一位。/ 图源网络 /1月25日,武汉封城后两天,被禁足城内的武汉作家方方开始记录封城后的生活,并在网上发表。

学会有效的网络对话|蓝方专栏
注:本文首发于《财新周刊》2020年第12期。C计划的小学员们,最近在微信上建起了自己的聊天群。这群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很多是刚刚拥有自己的手机,不少人是为了提交网课作业才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微信账号。加入群聊天,对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都是件新鲜的事。

無味记录2020414-公共讨论
作为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我几乎没有参与过公共讨论,不要说在一些社区、论坛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即使技术相关的论坛乃至朋友的群组也很少参与讨论 。这是我的成长环境和性格双重因素决定的。所以当面对公共讨论这个议题的时候,多少有些力不从心。我们需要对自己在社交媒体的言语负责,我们也要公共空间表达的对社会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