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晨
第十五篇〈溝通,也是一種修行〉
週末本想完成清單,卻在一次小誤會裡學到了更多。溝通看似能化解誤會,但人心難測,我也只能盡力讓氣氛平靜。或許,生活真正要教我的,不是如何做完所有事,而是學會理解——那也是一種修行。
第十四篇〈獎勵與陷阱〉
昨天小有盈利,本以為是好的開始,卻成了今天的陷阱。一整天盯盤,連清單都只完成了一半。很多時候不是做不到,而是自己拖自己後腳。改變從來不難,難的是決心。我要提醒自己:不要再讓同樣的失敗重演。
第十三篇〈拖延與專注〉
今天算是個平靜的日子。寫下清單,大部分完成了,但還是被分心拖延耽擱了一些事。靜坐時突然意識到,很多時候口中的「休息」,其實只是另一種拖延。練功和靜坐雖然無聊,卻是我變好的基礎。到了中年,怎麼還能繼續蹉跎?至少,我開始記錄情緒,也算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第十二篇〈時間一秒一秒過〉
生意失敗後,倉庫裡還壓著一批貨,壓力始終在。或許正因如此,加上我原本有投資和交易的背景,才讓我更想精進,把交易當作出路。今天雖然列了清單,但還是忍不住動了「牛刀小試」的念頭,結果清單完成不到一半。時間一秒一秒流逝,如果我再不克制自己,恐怕連最基本的責任都會被拖垮。
第十一篇〈清單遇到現實的第一撞〉
今天我比昨天更早寫好清單,以為能有更好的一天。卻因為一張舊桌子,讓兩個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出現了矛盾。我夾在中間,感覺自己很無力,但也感激她選擇沉默與克制,不讓我更難堪。清單沒完成,但我知道,哪怕一小步,也要繼續走下去。
第十篇〈對抗慣性的第一步〉
昨天我還在問自己:生意失敗,真的值得我用一生去賠嗎?今天偶然讀到一篇文章,說把情緒寫下來、列一張清單,或許能帶來改變。那一刻,我覺得這可能是我的希望,甚至是我的救命稻草。行動力依然不理想,但至少我跨出了第一步。因為我不想再讓母親、老婆和家人看著我,眼裡只剩下不安。
第九篇〈慣性與84000秒〉
今天靜坐時,我突然想到:很多事並不難,只是被慣性牽著走。就像呼吸,本來自然,但在運動時卻會急促,如果能控制,其實不必那麼辛苦。人生也是如此——一點小小的不幸,就能拖垮整天。生意失敗呢?它真的值得我用一生去賠嗎?或許改變的第一步,就是提醒自己:情緒是可以選擇的。
第八篇〈銀行之後的一天:不安心的母親〉
去了銀行和負責人談了債務的事後,今天醒來心情比昨天輕了一些,像是終於把一塊石頭放在桌上,不再只是背在肩上。可一想到母親,心裡依舊酸。四十三歲的我,仍然讓她不安心。所以我寫下這些話,提醒自己不能再原地打轉。哪怕只是一小步,也要往前。
第七篇〈一場銀行談話,與母親的沉默〉
昨天的信讓我輾轉難眠,今天我逼自己走進銀行,卻只聽到冷冷的數字。回到家,我告訴母親不要再替我扛,但我自己也沒有能力還清。她依舊沉默,只用眼神看著我。四十三歲了,卻還在交叉路口徘徊,連「兒子」這個角色都做不好。
第六篇〈如果十多歲的我遇見四十三歲的我〉
十多歲時,我喜歡藝術與時尚,卻因為一封遲來的通知,將就選了電腦課。二十歲做工程師,三十歲轉向時尚,打拼十年,最後失敗收場。如今四十三歲的我,常想:如果十多歲的自己遇見現在的我,他會失望嗎?還是會拍拍我的肩膀,告訴我:「至少你還沒放棄。」
第五篇〈一封信,與沉默的現實〉
下午回到家,母親拿著一封銀行寄來的信。信已經被拆開,她看過裡面的內容,眼神沉重,卻一句話也沒說。 我一眼就知道,那是關於債務的。幾年前生意失敗,留下的數字像陰影一樣,一直壓著我。每一封信都是同樣的內容:催促、威脅、提醒,卻沒有出口。 母親的眼神裡有擔憂,也有無聲的質問。而我卻脫口而出:「別再開我的信了,如果沒打算幫我還,就別看…
〈靜坐裡的聲音:我是誰?〉
那些年輕演員的身影,今天依舊停留在我心裡。他們二十多歲,卻能在劇裡演出三十、四十歲的穩重與責任。他們只是演戲,卻能把角色演好;而我,真實地活在這些角色裡,卻一次又一次做不好。 午後靜坐時,我閉上眼睛,腦中浮現的不是平靜,而是一連串問題。「我是誰?」這句話像一個破碎的迴音,一直反覆。腦子裡閃過幾個角色:— 媽媽的孩子;— 她的老公;— 姐…
〈螢幕裡的年輕人,與螢幕外的我〉
等到八點才起身,草草吃了一點早餐。本該開始新的一天,但我卻又回到床上,滑起了手機。 不知不覺,我停在一段短劇前。劇情其實不算複雜,卻讓我心裡被觸動。 那些年輕的演員,才二十出頭,卻在劇裡演著中年角色。他們的眼神裡有沉穩,動作裡帶著重量,甚至比我這個真正的中年人還要成熟穩重。為了演好角色,他們鍛鍊身體,把自己「撐大」成三十…
〈一個中年清晨:答應了,卻沒做到〉
昨天晚上,我對她說,我要和她一樣早起。我們的生活作息能保持一致,應該會更好。她笑了笑,沒有多說什麼,但我知道那是一種期待。 清晨六點半,她準時起身出門,腳步利落。我也跟著醒來,甚至還走到門口,和她說了聲再見。可門關上的瞬間,我卻倒回床上,直到八點才真正起身。 承諾和現實的落差,就這樣在一個清晨裡暴露出來。看似小事,卻讓我覺…
〈熹晨的第二幕:為什麼我要開始寫〉
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刻:走到某個年齡,回頭看過去,卻發現自己好像還在尋找。 我已經不算年輕了,卻常常在清晨問自己:「我是誰?」我是家人眼中的角色,是朋友熟悉的面孔,是寵物依賴的主人,但這些身份之外,還有一個我,始終沒有答案。 或許,答案不會立刻出現。但我想,至少我可以開始寫,把零碎的想法、日常的片段、被短劇觸動的情緒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