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七
思考“排外主义”/“xenophobe”
连“我不是排外主义者”这句话,有时都可能成为一种排外的形式。当结构早已刻印于我们的身体与话语之中,反抗是否还能成立?连“反对结构”的姿态本身,也可能参与了结构的再生产。正因如此,酷儿作为一种不断质问边界、也质问自身是否在画线的实践,或许是通向反思的入口。这篇文章是一次从自我出发的结构性反思。

“纯粹的女同恋爱”是谁制造的幻觉?
女同应该怎么谈恋爱?我们什么时候从“性别气质”规训中挣脱出来
跨儿学习会之“更衣室迷思”:到底被看的是谁,被警告的是谁——女同包括跨女同是否果真是“拥有凝视权力的人”?
在三个副标题中难以取舍,最后选择了以上这个,另两个如下 ・为什么女性主义需要跨性别 ・我为什么恐惧“女性空间” 1,迷思的起点:事例分享,“女性性指向”的可视化恐惧? 在一次以跨性别议题为主题的讲演会中,有一位听众分享了她曾经在职场中遇到的真实案例:她的上司是一位MtF的跨性别女性,后来正式出柜并更改了姓名。这位上司的…
女性主义批判:拒绝成为“合格主体”——为什么“去主体化”是当代女性主义的必要姿态
上篇:女性主义所面对的三条恶龙 1,自我意识过剩?你没担当? 看到这样一段话,成了我整理这篇笔记的契机—— “很多年轻女性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自我意识过剩,却没有主体意识。反过来因为没有主体意识,她们无法真正确立自我意识,最终只能靠‘作为客体被认可’来寻找满足。”“真正的主体意识,是你为自己的一切选择负责,而不是一味怪别人、怪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