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英雄的心路歷程

x_p
·
·
IPFS
·
This isn’t freedom. This is fear.——《美國隊長:酷寒戰士》

美國打從一開始建國,就搭載了西方三大外掛語法:啟蒙主義、經驗主義、猶太敘事文化。甚至連上帝,都被重新定義成冒險與開拓的正當性來源——不是苦難中的救贖者,而是榮耀的加冕者。於是,全副武裝、信心爆棚的美國人,不再需要帝國治理與集體敘事——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每個人都可以開創世界。

自由民主的語法,在美國轉化為一種極致的個人自由冒險主義


美國英雄

美國的歷史相較其他大國較短,好萊塢英雄電影,其實就是美國語法的演變史。美國敘事,就是英雄在理想與創傷之間擺盪的個人主體性戲劇。


超人:美國夢的理想雛形與方向

一個外來的超能力者,來整頓這塊陌生而混亂的大地,而且,他「比美國人更相信美國」,是美國夢的光源。


美國隊長(舊):國家信仰的代言人

國家建構信仰的道具,代表自由、公平、正義。肩負「保衛世界」的責任。


蝙蝠俠:美國夢的陰暗面,試圖修補夢的殘骸,從廢墟中維護正義

「如果正規法律救不了這座城市,那就只能靠我暗中維持秩序」。美國城市開始腐敗、道德焦慮、制度失靈,美國知道自己不乾淨,但還是得努力維持正義的幻影。「我不能殺人,但我必須成為黑夜中的怪物,成為墮落城市的最後守望者」。


鋼鐵人:美國夢的光明面,繼續努力用現實資源打造夢想藍圖

美國的大拓荒冒險精神,由鋼鐵人的科技創新精神繼承,創新技術、數位宇宙、太空殖民變成美國新的開拓場域。雖然美國有很多問題,但我可以用我的錢、腦袋、自由意志、創意來解決這世界的問題。即便我有缺陷,我依然能打造出解放全世界的盔甲。仍然相信,科技與制度變革可以拯救人類。


蜘蛛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美國的良心遺產。

反應青少年的自我認同混亂,城市底層的觀察者。不是飛在天上的大英雄,而是每天在紐約大樓之間搖擺的小人物。世界會崩,但還是要出門打工,自己的工作都不穩定、房租不一定付得出來,但還是要拯救大家。因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英雄不在於出身高度,在於承擔。即使已經知道世界不會變好,還是想拯救「眼前看到的每一個人」。


復仇者聯盟:問題越來越大,越來越困難,怎麼辦?

如果一個英雄解決不了,那就一群英雄一起解決吧!美國第一次感受到,繼續個人主義式的冒險精神,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美國隊長(新):美國夢的見證者,國家信仰的投影

群體英雄內戰,美國隊長開始懷疑體制、懷疑美國政府,整個國家從純信仰走向幻滅,重新學習與自省。美國隊長不是美國夢的創造者,不是美國夢的守護者,不是美國夢的實踐者,而是美國夢的見證者!他是每一位曾經相信美國的人,被動承載信仰,卻主動面對信仰幻滅。他是「理想主義 vs 現實體制」的衝突,他是「理想美國 vs 腐敗美國」之間的張力。他時時刻刻提醒著大家,我們曾經相信過什麼。


當英雄死去:末日殭屍與末日敘事

當制度、價值、秩序全面崩壞,不再有英雄,人們只能各個自救求生存,全面混亂。


末日敘事:陰屍路、The last of us、Days gone

當語法崩解、制度真空、生存依賴,大家都只靠個人主義+冒險精神撐起時,會發生什麼事?原來美國所建立的所有秩序,不是靠語法內聚,而是利益與制度包裝出來的合作假象?

如果美式文化中每個人都以「拓荒精神」為榮,世界崩壞後,這個精神就變成「我打劫比你快」「我活下來你去死」「If you are not us, you are the enemy.」

分派系、打資源、結盟、背叛、建國、內戰,這不就是美國的建國史?

當一切都亂了套,人們不再思考如何拯救世界,只想關心自己所愛的人,在最後的日子裡,追求個人活得體面。所以,遊戲 《The last of us》,喬爾放棄拯救世界,選擇奪回了艾莉。


已經有人在嘗試修補美國語法

遊戲《死亡擱淺》,小島秀夫試圖給予不同版本的美國末日敘事。信任也可以是冒險語法的新基礎。

當西方語法內部開始感受到信任斷裂、情緒枯竭與價值迷失時,Simon Sinek站出來說,我們得找回我們的why,用感性來維護理性制度的運轉。只是他主要著重在企業管理語法,沒有進一步挖掘,整個體系是從那裡開始瓦解的。

諾蘭導演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拿「美國語法的理性架構」去撞擊一個「非美國語法的問題」,看會崩解還是重建。美國語法通常有必須解決的問題、有清楚的敵人、有希望的結尾,諾蘭的電影就偏偏沒有單一的真相、沒有明確的敵人、沒有時間主權、沒有情緒出口。世界已經進入無法英雄化處理的局勢,而美國語法還卡在英雄敘事的解法裡。


記憶拼圖:告訴我們理性、記憶不可靠。

全面啟動:告訴我們情感是可以被理性設計,但可能不受控的導致自我毀滅,最終還是得回歸感覺。因為理性設計得再完美,感覺上就是永遠不夠完美,總少了點什麼,這是最後李奧納多飾演的主角能走出茉兒陰影的關鍵。

星際效應:人的理性算計永遠有破綻,永遠不夠,永遠出問題,即使我們仍相信總會有辦法的,一直以來人類都是如此?當我們被整個宇宙的空間節奏,捲入其中而無法自拔。最後能依靠的,還是人與人之間愛的連結。

天能:當全部的時間節奏都被打碎,所有的理性與感性,所有的一切,包含愛,算是什麼東西?節奏引導一切,節奏蓋過一切。

奧本海默:世界的本質是節奏,不是物質,一切都是節奏與干涉。量子力學的根本悖論,光的二象性,既是粒子也是波,所謂的實體,是「觀測」干涉了「節奏」之後的折射結果。而終極的理性干涉,會創造出無法控制的後果,就像原子彈一樣,理性算出來的東西,看似精準,最後卻吞噬人,壓迫角色的感性流動。西方理性文明的極限,不是理性崩壞,而是理性存在,卻不與感性交談。

敦克爾刻:空間、時間與肉身的交錯,完全的節奏物理實驗場,外在節奏先行,角色被拉入節奏。沒有個人英雄,沒有故事情節驅動,沒有角色驅動,滿滿的環境節奏,毫無意義的死亡跟感知的餘溫。美式理性語法,完全無法處理的非美式節奏。


美國語法的外掛擴充

美國過去的成功,是以自由冒險拓荒精神為基底,外掛三大語法「啟蒙主義、經驗主義、猶太敘事文化」,所以成功。蘇聯共產主義,不是輸給美國的單一語法,而是輸給美國冒險精神+三大外掛語法。日本榮辱精神不是單單輸給美國的自由冒險精神,而是輸給美國冒險精神+三大外掛語法。


但是今天的美國漸漸忘記了外掛語法的功勞?只抓著冒險精神不放?

結果啟蒙主義的民主自由,變成個人至上的自由主義?

經驗主義變成美國冒險的試驗精神,試驗精神又變成冒險對賭精神,美國電影《大賣空》裡,資料造假還是經驗主義嗎?

猶太敘事的彈性變化,曲折敘事不見,只剩下軍事主義式的直球對抗?


當美國不再將冒險精神當做基底,而是置於三大外掛語法之上時,會發現美國的拓荒冒險精神,就像德國黑格爾絕對精神,日本的榮辱秩序精神,都是上不封頂的語法,失去任何制約與牽制。

美國應該意識到,重新將拓荒冒險精神,放回底座當做語法基底,在基底之上外掛回三大語法,甚至再將西方浪漫主義也外掛上去,未來還可以外掛無限語法上去!這才是能夠跟中國太極那種吸納一切語法,相互匹敵的語法模型。

美國語法的重建,不在於拋棄冒險精神,而是重新定位它為承載多元語法的根基,這樣的美國,才可能在世界文明新局之中,再次奏出共振之音。


台灣,沒有主體語法的和平小島

當英雄倒下,美國夢破碎,有沒有可能有一種方式,不靠英雄、不靠拯救、不靠統一語法、不靠集體信仰、不靠強人領袖,卻意外和平、敏銳、開放且富有彈性?只靠每個人不自覺的集體行為,就能建立起秩序?


我想差不多是時候走回台灣看看了?


旭——餘燼‧烈焰

「本文為筆者基於自身感知與觀點,結合與人工智慧(ChatGPT)的持續對話、思辨與交互推演而成。若有偏頗之處,誠盼讀者指正,視為思想實驗的一部分,非終局定論。」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x_p每篇文章皆為拼圖的一部分,若有興趣,最好依照順序觀看。 從各國文化分析到世界語法地圖,從語法出發重新審視台灣價值,摸索全球化語法與下一代文明雛形。 旭———餘燼·烈焰 [email protected] https://taiwansyntax.carrd.co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亞洲版「文藝復興」3:從台灣太陽花到獨立遊戲到柯文哲

台灣文化分析第一篇:浪流連

台灣文化敘事探索
10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