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为何专能在华夏嚣张?
IPFS
一、修身训练:弱者必须顺从
“修身”并不是培养独立人格,而是把人修剪成顺服的样子。
在家:父母是强者,孩子必须听话。
在校:老师是强者,学生必须听话。
在社会:上级是强者,下级必须听话。
千百年来,这种逻辑反复灌输,孩子们学到的第一课不是平等,而是:弱者必须逆来顺受。
二、逆反与认同:霸凌的悖论
然而,孩子的心里并不甘心。
在父母面前,他不能抗争。
在老师面前,他不敢反抗。
唯一的出口,就是同龄人。
于是,霸凌出现了。
霸凌既是“逆反”——我要翻身做强者;又是“认同”——强者就该压弱者。
这便是校园霸凌的悖论:逆反即认同,认同即复制。
三、校园里的尊卑剧
在校园中,这一逻辑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学霸压学渣,成绩成了尊卑。
强壮压瘦弱,拳头成了尊卑。
家境好压家境差,金钱成了尊卑。
每一个孩子,都在排演一场“小型封建剧”。霸凌不是破坏秩序,而是同龄人自建的“修身秩序”。
四、为何华夏束手无策?
在别的文化里,霸凌常常被视为问题去矫正。但在华夏,却往往被看作秩序的延续:
孩子打人,被说成“孩子天生顽皮”;
欺负同学,被解释为“团体磨合”;
老师和家长劝受害者“忍一忍”,因为“忍”正是传统的美德。
结果,最荒谬的逻辑出现了:
孩子的霸凌行为,恰恰符合传统美德。
于是,面对霸凌,社会只能装聋作哑,束手无策。
结语
霸凌不是修身的对立面,而正是修身的影子。
它不是孩子偶然的恶行,而是圣贤文化的必然遗产。
霸凌为何专能在华夏嚣张?因为这里的霸凌,不是罪恶,而是“美德”的另一张脸。
——2025年8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