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京到台北:不忘初心的那個買辦少年依舊風華正茂🤗
「三民主義者,謂民族、民權、民生三者缺一不可,並進齊修,乃為本義。」
——孫中山,《三民主義》講稿,1924年
一個買辦體制的真正魅力,不在於它多能討好列強與財團,而在於它能反覆穿上不同顏色的外衣,讓被治理者以為自己在做選擇。從南京到台北,這位風華正茂的買辦少年,只是學會了在鏡頭前扮演各種角色:保守的自由派、改革的建制派,偶爾還穿上街頭戰士的制服。
然而,這一切角色,其實都是同一個劇本的分鏡。
今日台灣政治舞台上,自由派的角色早已制度化成一種功能——充當制度洩壓閥、代言民主表演、在可控範圍內引導激進情緒。他們獲得一定程度的NGO資源與輿論庇護,只要他們不去質疑遊戲規則本身。
「吾人所欲之自治,乃吾人自立自決之權,不容以名目予奪而變其本質。」
——林獻堂,1931年,《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當年反抗日本殖民體制的士紳們,若看見今日台灣的選舉邏輯,也許會驚覺,那種「可以投票但不能改規則」的設計,比專制還精緻。
國民黨與民進黨從來不是體制外反抗者,而是體制的歷代代理人。民進黨的崛起本就是國民黨內部在1980年代所策劃的制度壓力釋放工程之一。那場「民主化還是赤化」的選擇題,從來不是開放真正多元的開始,而是一次替代性方案的包裝。
「民主制度若變為操控技巧,其虛偽將更甚於專制。」
——雷震,1960年代,私人日記
所謂的制度輪替,不過是精英輪班。買辦少年依舊懷抱理想,只是理想已從民族解放轉向跨國資本的融入。今日的財團與媒體,不過是昔日列強與軍火商的在地版本。
「容忍比自由還重要,沒有容忍,就沒有真正的思想自由。」
——胡適,《容忍與自由》
而今日的輿論場,容不下對劇本本身的質疑。你可以批評政府太貴、太慢、太軟,但你不能質疑這整場戲是不是為了遮掩真正的制度不公。
中華民國憲法明載:
📘 第七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一律平等。📘 第十條:人民之生計,應予保障,並促進社會福利之均衡發展。
然而,當權者將「平等」限定於程序參與,而不涉及資源分配;將「生計保障」轉嫁為市場競爭與企業補貼,這不但違憲,也違心。
於是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場以憲政為基礎的民主建設,而是一場政治舞台劇。
結語: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孫中山
我們應當回歸真正的三民主義——不只是表演選舉與政黨輪替的民權主義,更是實踐社會公平與經濟正義的民生主義。
在這條路上,不論是南京的陰影還是台北的霓虹,都不該掩蓋買辦體制下的現實。我們所需的,不是另一位笑容可掬的少年🤗,而是一場真正以人民為主體的制度覺醒。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