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齡不是沒能力,是這個社會撤掉了舞台
每次看到政府或媒體在講「中高齡就業」這個議題,我心裡其實是很不舒服的。因為只要你實際去參加一次所謂的中高齡就業博覽會、政策推廣活動,或者看一下那些媒合平台上的工作內容,就會發現——那些工作,基本上都很 low。說白一點,就是連年輕人都不想做的工作。
所以問題到底是什麼?
年輕人不要的工作,最後都丟給中高齡,這不是很可笑嗎?
現在社會一直在喊缺工,沒錯,真的缺工,尤其是餐飲、零售、照顧服務、庶務行政等等這些產業。年輕人不想做、流動率高,老闆也沒辦法,只能轉向中高齡。於是,政府就說:「我們來推動中高齡就業,讓他們重返職場。」
但你仔細想一下這件事,就會覺得非常荒謬。
這些是什麼樣的工作?是低薪、無前景、體力要求高的工作,是那些「連年輕人都不想做」的工作。那中高齡為什麼要做?當然就是因為缺錢。什麼樣的人到了五、六十歲還在缺錢?通常是一輩子都在缺錢的人,是那些從年輕做到底層勞動,沒辦法累積資產、也沒有一技之長的人。他們沒有選擇,只能被迫繼續拚。
不是年紀讓人低就,是階級從來沒翻身
這樣的人不是「到了中高齡才變弱勢」,而是從來都沒有離開過弱勢的狀態。中高齡就業,只是把一個被勞動剝削一輩子的人,再推入下一輪的體力榨乾而已。這叫「政策」嗎?我覺得更像是一種社會性補破網。
真正有專業、有資產、有選擇的人呢?他們根本不會出現在這些政策的目標族群裡。他們有辦法五十幾歲就退休,甚至過得比上班時更自由、更有品質。你覺得這些人會去參加中高齡就業博覽會嗎?他們連自己的原專業都可能不想再碰,怎麼可能去做外送、門市助理或照服員?
所以,這個社會的真正問題不是「缺工」,而是「缺對人力的正確配置與想像力」
我們不是沒有中高齡人力,而是不知道怎麼善用他們的經驗與能力。你說要延後退休,但真正能工作到七十歲的人,是那些還有腦力、還能創造價值的人,而不是做了一輩子身體活、快要沒力氣的基層勞工。
政府如果真的想解決問題,就不該只把中高齡丟進去補那些「大家都不要做」的洞,而應該好好問一句:「這個人有沒有什麼可以留下來的價值?他的經驗能不能被轉譯成教學、顧問、導師、設計者?」
社會應該幫助中高齡轉型,而不是讓他們下沉。
那些「不想做的人」不是懶,是他們看得比你清楚
很多中高齡根本不是不能做事,而是看得很清楚——那些工作根本不值得做。不是所有人都應該忍氣吞聲接受社會施捨給他的「就業機會」。尤其是那些曾經有過專業、有過視野、有過思辨能力的人,你要他們去做一份完全沒有意義、沒有累積性的庶務工作,那不是就業,是羞辱。
結語:別再說中高齡者「不配合」,是社會從來沒給他們舞台
中高齡不是沒能力,而是這個社會早就撤掉了他們的舞台,然後把舞台上的殘骸搬一塊出來說:「你看,我還是有給你機會啊!」
你給的是什麼樣的機會?是沒有尊嚴、沒有未來的殘局。這不是就業政策,是社會對底層的長期剝削與遺棄。
🔻最後我只想說一句話:
「台灣不是缺人,是缺腦。」
缺的不只是腦力,更是重新想像人力價值的腦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