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書書後感|給自己的情書|回信
我到現在還是覺得,有點神奇。
那些寫下去的句子,有一種輕輕的、慢慢浮起來的奇妙感,是放的有點久的一杯水,卻意外在其中嚐到久違的安靜。文字的編排,像是音符一樣不知道怎麼就讀出來了,像是當時的我藏在某個靜靜的地方,悄悄地對我說話。不急不緩、沒有鋪排地,那些文字自己找到出口,受到了邀請,因此藉題發揮。
隔幾天回去讀,會有一種陌生的溫柔,這是我寫的嗎?這麼剛剛好地共同理解著那個自己?也好幸運的和螢幕前的你產生共鳴。有些句子像是一封寫得不自覺的,但也許有點用力過猛的情書,寫給那個還在練習呼吸的我。我沒有忘記自己怎麼走過來的,也沒忽略那些沒有說出口的疲憊,都在輕描淡寫裡,深深地刻印在每一秒裡。我想,我是真的有試著對自己好一點,不光是表面的照顧,而是一種說出來,讓它留下來能捧在手掌心的善意。
甚至還有人願意留言的文字,那樣更讓我感覺,這份心意被世界接住了。
這樣的文字,不只是日記,它們可以和別人說話,甚至不需要聲音。當你們讀的時候,如果有一句不小心剛好說中了什麼,那就算是我們的相遇了。
這三篇,其實寫的都是我已經寫過的題目。
時刻,一餐飯,還有書,在過去七日書的主題裡出現過,而這些題材本身就是我的生命,它們都出現過,一次又一次。說是重複也可以,但這次是再次看見,也許那就是照見著本性的一個小練習。
我原本想要寫得特別不一樣,換湯不換藥,至少換一種風格,偷偷給自己一點要求:這三篇,不能只是重寫,而要像是在日子裡重新照面。於是我選了「一個午後的時差」,「一頓疲憊的晚餐」,「一本讀著也在讀我的書」。
它們不算稀奇的主題,甚至平常得像是什麼都說不上來。但就是在這些看似重複的情境裡,我好像重新練習了一次:溫柔地站在自己身旁。
也許書寫這件事,並不是找新的題目來填滿,而是把舊的、寫過的、熟悉到不再被感覺的生活,再拿回手上細細看一次。也許有點像整理老照片,第一次翻的時候是記錄,第二次翻的時候是懷念,但第三次,已經變成一種願意了。
陪那個還在寫、還在想、還在累積著平凡日子的我,再走一遍。並且拍拍肩膀對自己說聲辛苦了。過著過著,這些日子像是咀嚼的很久的白米飯,也漸漸嚐出不同的滋味了
寫著寫著,我才發現,我好像一直都在對自己說話。
那種明白地安慰自己,總算不再自我苛責:教訓、說理,而是某種更隱微的呢喃,一種只有我聽得懂的語氣。也剛好你們也聽得懂。
曾經以為,寫作是為了留下什麼。但現在的我,好像更覺得,是為了讓什麼被接住。那些句子,那些經驗,不只是記憶的重建,也不是美感的堆疊,而是我在找一種方式,把當時的我托住。
一個疲憊的我,一個孤單的我,一個正在努力變得自在的我。
所以當我說這三篇像是一封情書,其實不只是比喻。它真的有某種溫熱的重量,就像信封上有一行小字:「寫給還沒完全被懂的你」。那個「你」也我自己,也是也許和我一樣,曾經感到不被接住、不被解釋的一個人。
我寫這三篇的時候,沒有要去討好誰。甚至連自己都沒有討好,只是誠實。而誠實這件事,有時候比溫柔還難,但也比溫柔更能讓我留下來。我只想知道,那個當時的我,是不是在這樣的書寫裡,有被好好地抱住了。如果有,那這些字就不是為了完成一篇文章而存在,而是成為了我可以安然留下來的一種方式。
「一日見一生」。
那個週末下午怎麼度過,一頓飯怎麼吃,一本書讀到哪裡放下,或放不下,那其實就是我當時的樣子。沒有比那個更真實的「我」了。
這三篇,寫的都是那個「一日」。但那日子背後的我,卻是一個月的我、一年的我、一路走到這裡的我。它們不只是生活的切片,也不是什麼生活方式指南,而是某種日常的剖面圖。在那些圖裡,我看見自己怎麼面對過去,也看見自己還在學著怎麼好好生活。
寫下來以後,我才知道我其實不是在寫生活,而是在寫「如何還留在生活裡」。有時候我不太確定自己是不是在遠離世界,還是正在貼近自己。但這三天的寫作,讓我至少確定了一件事:我願意把這樣的自己記錄下來,即使什麼也沒解釋清楚,即使每一篇都像是某種未竟的練習。
也許就是這種「未竟感」,讓我想再多留一天、多寫一點、多看清一點。不是為了抓住什麼,而是為了不再那麼怕那些我曾經覺得不值得被記下的日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