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幾?——從數學迷思看人類知識的幻象》
哲學數學思辨系列(1)
引子:「如果全世界都說1+1=3?」
假設有一天,全人類突然齊聲宣稱:「1+1=3」。他們寫下來的數學公式都這麼顯示,教育、制度、甚至電腦都接受這個定義——但所有物理現象依舊默默地依循「1+1=2」的邏輯在運行。那麼,數學是人類的發明?還是自然本有的發現?
我的回答是:「可能皆是」。在某些情況下,1+1 等於 2 是現實運作的真理;但在另一層語言與符號的系統中,1+1 可以變成 3、甚至101(因為“+”看起來像中文字的“十”)。數字與公式是載體,意義取決於它被放置的上下文與語境。
就像中文的「給」,拼音在「給予」中會轉為「ji」,而不是「gei」。字面上看似相同,實則根據搭配而意義不同。那麼,數學真的是客觀嗎?還是集體幻覺下的語言遊戲?
這讓我想起佛教中的「共業」觀——當一群人集體地認定某種信念,它就會在共業中生成一個世界。而「數學的共識」也許正是某種語言共業的結果?
---
無限,是幻覺還是循環?
我曾說:「無限是兜不出去的圈。」這句話聽起來像是一種悖論。但想像一下:你拿著放大鏡觀察海岸線,每次放大,都能看到更細的曲折,永遠無法精確量度它的長度。這是「無限」,還是「循環」?
如果我們無法證明無限的終點存在,那麼我們對「無限」的信念,是否也只是因看不到終點而產生的幻覺?看不到,不等於存在。也不等於不存在。
這與佛教中「煩惱即菩提」的觀念相似——循環中的無明,其實就是覺醒的起點。如果我們能看破這個「量不完的海岸線」,或許便能理解無限不是某種距離,而是心性的投射。
---
什麼是負債?什麼是惡業?
有人問我:「負債是真實存在的嗎?還是人類虛構出來的概念?」
我說:如果「賺錢」是真實存在的,那麼「負債」當然也是真實存在的。否則,我們就必須質疑整個金錢系統的本體。與其說它們是真實或虛構,不如說——它們是成對出現的「概念對偶」。
就像「善業與惡業」:惡業,是不是一種比「空性」更少的狀態?一種負值的狀態?這讓我聯想到佛教中所說的「更深的執著」,有時連空性都變成執著的對象。
---
「1+1」到底等於幾?
如果「+」在A系統代表加法,在B系統代表乘法,那麼「1+1」的答案將截然不同。答案不在數字裡,而在語言系統所設定的「規則」。
這就像佛教所說的「色即是空」——符號本身無自性,它的意義依賴於因緣與使用方式。人類喜歡尋找絕對真理,卻常忘記:語言與邏輯也是一種共業,是一種使用工具,而非永恆真理。
---
結語:不確定,也是一種智慧
許多人問我:「妳為什麼總是對自己的答案不確定?」
但我認為,不確定不是弱點,而是深思的起點。蘇格拉底說:「我知道我無知。」而我則說:「我知道我不確定。」這樣的中立,不是搖擺不定,而是一種持續開放的心智姿態。
在這場語言、數學、宗教與現實交織的荒謬劇中,我願保有一份懷疑與謙遜,繼續思索這些看似簡單卻無解的「1+1」問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