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D的“自省”是假象:他们真的在反思吗?

果也
·
·
IPFS
普通人的自省,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而NPD的“自省”,是为了把所有的错推给别人。篡改记忆、投射羞耻、包装成受害者,这一切都不是成长,而是人格障碍的自我防御。在现实关系中,与其纠结对方是否NPD,不如专注自身边界感的建立以及学会自我关怀。

灵感来源:Npd真的不能自省吗?

这可太会了,只是“自省”可能和普通人以为的不一样:

1 普通人谈了一段失败的感情,会自省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下一段感情改进;NPD谈了一段失败的感情,会觉得,自己就是受害者,前任对不起自己,自己容易受伤害,所以要多留后路,永远留后路......

2 普通人做错了事,会反思,以后不再重复错误;NPD犯了错,会篡改自己的记忆,最后回想起来全是别人的错,这样经过了自省的过程,实现了虚假自体的整合:坏的投射出去,剩下的都是好的。

3 普通人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会内疚;NPD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不能接受这样的羞耻感,于是通过自省以后,这件事变成了对方做了对不起我的事,实现了我是受害者小可怜的转变。

......

普通人自省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而NPD自省,是通过垂直、水平分裂*篡改事实和记忆,把好的安到自己头上,坏的全部甩锅给他人,来维护自己全能的虚假自恋。

*垂直分裂:记忆上的篡改,比如坏的改成好的;水平分裂:个体间的投射,比如自己做的事安到别人头上

所以他们的‘自省’,其实是通过分裂和投射,把一切整合成对自己有利的叙事。要不为什么要叫他人格障碍呢?

在这里,还是要区分一下高自恋人格和自恋型人格障碍,前者还会有部分自省能力,而后者就是无懈可击的自我防御。

健康人群到自恋型人格障碍是连续谱系,也就是连续过渡的,没有100%健康的人,能达到人格障碍的人也没那么多,大部分是介于中间。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追求给别人贴上人格障碍的标签:严谨地说,这需要精神科医生确诊;从人际关系来说,它会让人更非黑即白地看待问题,而可能给人际关系带来不和谐的恶化,如果这种趋势加剧,说明个体在往更自恋的方向滑动。

所以,当我们去学习NPD时,也要警惕自己陷入类似的误区,总的来说还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建立边界,同频相处,原理让自己内耗的人和事。

学习NPD知识然后有了更好的边界感+更好的自我关怀=有效学习。

学习NPD知识然后到处在生活里去鉴别NPD=无效学习,甚至反作用。

因为,追求成功鉴定NPD=要求自己不断被伤害=实质上受伤=自虐。

学习NPD知识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是审判他人。

2025.9.29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果也果也|创作《失恋者的自救日志》,分享有毒人格、亲密关系与自我疗愈的文字,愿你在阅读中找到温柔与力量。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没有天赋,也能靠热爱写作吗?

非线性思维与表达落差:从 INFJ 的“发呆”说起

为什么老一辈带孩子看起来轻松,而现在的父母几乎要被压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