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再也无法忍受中国式租房:从大理到东南亚的觉醒之路
这一年,我旅居马来西亚、巴厘岛、越南会安,也回到中国大理短暂租住。当我从阳光、尊重、温柔服务的东南亚旅居生活中回到这个“你还想怎样”的租房现实里,才意识到:我再也无法忍受低质量服务所带来的羞辱与压抑。这不是一篇吐槽贴,而是一份边界觉醒的记录。当电饭锅成为引爆点,我终于开始为自己争取一个“被尊重的居住体验”。
什么样的女生最容易被嫉妒?从心理边界看“远距离嫉妒”与“核心关系嫉妒”
被嫉妒并不全是因为优秀。远距离的嫉妒只是比较,而真正具破坏性的,是核心关系中的嫉妒——来自父母、伴侣、或亲密朋友。当一个人边界感不足,把高自恋人格放进核心圈,善意就会被误读为弱点。对这样的嫉妒,应当零容忍。真正成熟的方式,是允许口头的羡慕存在,同时坚定守护自己的能量与尊严。
NPD 幸存者为什么吃的是哑巴亏?
NPD 幸存者往往觉得自己吃了“哑巴亏”。但从成长的角度看,接受这个“亏”,恰恰是边界感重建和自我修复的标志。与其继续缠斗,不如承认“有时候,认输才是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镜像神经元的负面塑造,让自己走上一条新的神经通路,最终从创伤中走出来。
NPD的“自省”是假象:他们真的在反思吗?
普通人的自省,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而NPD的“自省”,是为了把所有的错推给别人。篡改记忆、投射羞耻、包装成受害者,这一切都不是成长,而是人格障碍的自我防御。在现实关系中,与其纠结对方是否NPD,不如专注自身边界感的建立以及学会自我关怀。
法棍的脆皮之争:是没教养,还是生活里的小自由?
撕掉法棍的脆皮,是没教养,还是对生活品质的小坚持?一场关于食物偏好的争执,背后可能是童年经验、羞耻感和投射在作祟。生活里,有些差异无法真正理解,但可以互不干涉,这是维持亲密关系稳定的关键。
讲感情不是错,但不分场合地讲感情是一种自恋
很多人面对职场、社交或亲密关系的失落时,会悲叹“人和人之间果然只有利益”。但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有没有感情”,而是你是否清楚:在什么场合做什么,是“应该”的,而不是仅仅“我能”。本文从情感咨询出发,分析“非黑即白思维”与“受害者叙事”背后的自恋机制,指出成熟的善意不是泛滥的好心,而是识时务、有边界的自我负责。
高功能自恋者如何伪装亲密?识别悖论与直觉的力量
高功能自恋型人格(NPD)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往往不是粗暴地索取,而是润物无声地操控。他们擅长伪装、擅长共情、擅长“绑定”,在一段关系中慢慢侵蚀你的自我感。真正能识别他们的人,往往已经付出过惨痛代价。而没经历过的人,通常还会替他们找借口。本文试图打破这个识别悖论,从直觉、创伤绑定、关系症状等角度提供判断线索,帮助你在“看不…
和高自恋者断交的八种情境与建议
和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相处,是许多人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断或不断,都有代价。本篇从亲属、婚恋、职场到朋友圈,系统梳理了不同关系情境下应对NPD的策略与取舍逻辑。不是爽文,但有现实解。核心建议是:边界永远比标签更重要。
“自私的独生子女”?错了,是他们不用假装大方
“独生子女特别自私”,这句话背后,其实是一种对边界清晰、自我感强的人格的误读。在没有兄弟姐妹争抢、没有必须压抑自己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人,学会为自己说话、主动争取本来就是应得的权利。撒娇、表达、被爱、获得,不是“自私”,而是“不需要装”。
为什么善良的人容易得抑郁症?
“所以不是善良这个品质致郁,而是背后的思维方式、防御投射方式与当下生活的不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