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姓之民:宗庙之外的“氓”与“丑”
IPFS
一、“民”的本义:刺盲与屈服
甲骨文、金文中的“民”,像一只被刺瞎了眼的眼睛。
《说文解字》:“民,众萌也。”按许慎的解释,民,从目,贯之——“贯之”就是“刺穿、堵住”,表示“让他们不看、不问、只服从”。
二、“民”也叫“丑”
“子”是“君子”,而“丑”就是“小人”。
“丑”字象形蹲伏,手脚收拢,正是屈从之状。
三、无姓、无庙、无地
没有领地:只有贵族才有封地,“民”只是土地上的劳役。
不能建祖墓:祖墓是“姓”的起点,民无地,就无墓。
不能立宗庙:无庙就无姓,永远只能拜别人的庙,献别人的祭。
四、“民”的相对性:儒家偷换的核心陷阱
“人”与“民”是对立词。
《书经》《左传》里,“人”常指“有地位的人”,而“民”是低位、被驱使者。
在天家眼里,百姓是“民”,要尽“忠”。
在“民”眼里,百姓是“君子”,是高高在上的权贵。
儒家偷换术:把“百姓”说成“民”,再把“仁”“礼”“德”套上去,让民误以为自己被“仁”所庇护,实际上只是被要求“忠”。
五、结语
在古代,“民”不是“百姓”——两者的身份可谓天差地别!
百姓,乃天家的庶系儿孙,高高在上;民,只不过是百姓的奴隶!
“民”,也叫“氓”或“丑”。他们没有领地,不能建祖墓,不能立宗庙,只能跪拜别人的祖先。他们不是宗庙的子孙,而是宗庙的祭品;不是有姓之人,而是无姓之“丑”。
—— 2025年07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