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真相:分封、宗庙与被偷换的语言
一、大树与枝杈:百姓的起源隐喻
一颗树再大,力量也有限。将枝杈裁剪下来,种到远方,大树才能迅速长成森林——这就是百姓最初的由来。
天子的家族就是这棵“大树”,嫡系便是树干,庶系就是枝杈。将庶系分封出去、落地生根、建立新庙,原本一株孤立的大树,便能迅速演化为覆盖四方的“森林”。这片森林,就是“百姓”——天子庶系的姓氏群落。
二、姓的真义:不是DNA,而是宗庙传承
姓,并非现代意义的血缘标签,而是“跪拜同一宗庙祖先”的共同体标识。
《说文解字》:“姓,人之所生也。从女,从生。”
《礼记·大传》:“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
只要换庙就换姓。庶子被分封后不能再拜天子的祖庙,必须新立宗庙,于是诞生新姓(注:天子的庶系儿孙虽然现实中不同姓,但在大的血脉上却是“同宗”。如,鲁与吴虽然各拜不同的庙,也非同姓,但却有着同一个远祖——姬,故还属“同宗”,不能通婚)。
三、《王制》:分封与“百姓”的制度来源
《礼记·王制》:“天子地方千里,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意思是:天子掌控方圆千里土地,可以分封不同规模的诸侯:
若封公侯:可封100个;
若封伯:可封200个;
若封子男:可封400个。
天子将庶子分封出去,成为小国之君,庶子立庙、取新姓,从此对天子是“臣”,不是“子”。当天子分封的庶子规模达到百个量级时,“百姓”这个称呼便在现实中真正的诞生了。
只有天子才有能力分封出“百姓”,而其他的贵族,虽然也可以分封庶系儿孙,但想分出上“百”个封地,基本上做不到。
故,最原始的“百姓”——只有天子的庶系儿孙才敢承当!
四、“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百姓与天子的绑定
《礼记·曲礼下》有:“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
这里的“纳”即“献纳”。指外家族诸侯、大夫献女儿给天子当妃媵,以示臣服并借机提升自家身份的依附策略——这些外家族妃媵所生的庶子,日后可被分封出去,形成“百姓”——故称为“完备百姓”。
五、百姓 vs. 民:两个世界
百姓最原始的含义仅限于天子的庶系后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家的变换,导致“百姓”也越来越杂。后期,则除了天家以外,所有贵族基本上都被称为“百姓”,或者士大夫阶层都被通称为百姓!
在先秦:
百姓:有姓、有庙的低等级贵族。
最底层的民:无姓、无庙,只能为宗庙体系提供血供和劳力。
——这才是先秦古籍中通用的定义!
将“民”与“百姓”偷换使用,不仅是汉儒的阴险话术,更是后儒无知传抄的恶果。
六、儒家的语言骗局
汉以后封建制解体,庶子分封制消失,儒家故意把“百姓”和“民”混淆,把本来属于贵族内部的“忠、仁、礼”扩展成全民伦理。
七、结语
“百姓”只是天家的“民 ”,对王朝以外的人,却是高高在上的权贵!
儒家故意将“百姓”与“民”混为一谈,不只是学术谬误,更是文化话术的偷梁换柱!
—— 2025年07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