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印象 地中海三部曲 | 马拉加海边的青年
抵达马拉加码头时已是暮色降临,地中海深邃的蓝摇曳着远方交融的黄昏与紫霞。
岸边的缆桩有节奏感地向远方延申,零星有游船停泊。人们一簇一簇地坐在桩边,双脚垂落,与海面保持着微妙的距离。我穿梭在他们的闲谈声中,看到一位穿着朴素的卷发青年独自安静地倚靠在缆桩,蜷曲起双脚,将一片白纸抵在他的斜挎包上,用铅笔在写字。他多大了?是否在给远方的恋人写下旅途中的见闻与思念?还是借助这一刻的自然意趣写下他心中的文学?想在他身后驻足片刻,却又怕破坏这样美的场景,便装作漫不经心地继续踱步向前。但这一刻仿佛一张构图完美的照片,印在我的旅行记忆中。
那是神性和诗意降临的时刻,可能也只会发生在马拉加的海边。

去马拉加之前,我都不曾好好听闻过这座城市。不过这样刚刚好,像不可能通过简历真正认识一位值得深交的朋友,只有直接面对真实的人本身,才可能触碰到一丝双方都感到默契的时刻。
站在码头回望来时的路,星星点点的灯光亮起,将这座山海之城的肌理勾勒得十分明晰。海边是逐渐暗下去的天光,山上是被灯线勾出边缘的城堡。旅人白天爬上城堡看海,晚上逛到海边看山,在白昼与夜晚的交接,也是二重唱更换主旋律声部的时刻。
立在山海之间的,是一座彩色透明的魔方。这趣味尤富的当代建筑标识着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入口,内里乾坤,极大的空间给予不同类型的艺术装置充分与观者对话的可能。视觉的、触觉的;逻辑的、想象的。对人类、社会、自然的复杂思考借助艺术装置呈现,避开了文字线性的桎梏,打开了多维体悟的可能。看展时体力上的疲惫像是僧人的苦行,既提供了具身的在场体验,又借之以达到精神的纯粹世界。
艺术在这座城市像是与生俱来的气质。“没有体会过马拉加阳光的人,就创造不出立体主义的绘画艺术。”作为毕加索的出生地,马拉加的阳光、空气与海水的明媚为大艺术家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当我真正漫步在街巷间,抬头低头与这城中随处可见的鸽子交会而过,不禁猜测可能这就是他和平鸽的灵感来源?很难分辨是马拉加的天时地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最直接的可能性,还是艺术家的添油加醋促成了马拉加在发展道路上继续自证其艺术品格,又或者是人与地的共谋,为此处的居民与游客提供了自在的、放松的、若有似无、不将其当一回事但又自然融入其中的艺术氛围。

到底什么是马拉加的阳光呢?坐在食铺沿街的遮阳棚下,点上几盘风味小吃,就能在美食与闲谈中观察天光折射在街道与建筑中时时刻刻变化不停的色彩。它好亮,却不刺眼,如坦荡荡的胸怀,又通过细微的转变向你倾诉着幽微的小心思。若想要真正看懂它,就不得不来上一大瓶血红色的桑格利亚,透过玻璃瓶身和透明液体观察,透过微醺的眼睛和心境,看到摇摇曳曳的光撒到你的心上。

而且一定要伴随着污渍的地面、残缺的海报、不规整甚至有些破败的街景、上错菜但快乐的服务生、周边高谈阔论的食客、乞讨的老人、放声高唱的素人、参加本地学校活动的学生、不遵守交规的行人……一盘又一盘小菜安抚着你的胃,绝美莫测的光线迷乱着你的眼,耳朵不会有片刻闲暇,喉头永远被果酒润泽,从任何一处开始走,无论往哪个方向,闲庭信步之间,一定有令人着迷的时空景象。
这一切仿佛成为一种格调,但马拉加又不屑于将其称之为格调,只是单纯的、彻底的松弛。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