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電騙 4|詐騙國際化 反思跨國營救背後 各國政府後續

香港紀事
·
·
IPFS
·
錯綜複雜的跨國政治及利益輸送、加上疫情和科技改變詐騙模式,形成的地下世界似乎仍牢不可破。

(原文刊載於集誌社)

文字|AC

今年 3 月,六名港人被擄後獲救,從被販運到被禁錮以至獲釋的過程外界所知甚少。到底東南亞詐騙的起源是什麼?國際營救行動背後是否存在各方角力?《集誌社》記者追溯緬甸電騙的歷年事件,包括牽涉在內的國家、政府、公司和個人,並訪問曾經接觸受害人的非政府組織成員和在港緬人,以一連四篇報道重新定位香港在事件中的真正角色。
今年 1 月,內地演員王星在泰緬邊境失聯,引起廣泛關注;多名港人家屬其後向泰國駐港總領事館請願,指希望獲泰方協助營救被困家人。(資料相片)

在香港,近年打擊詐騙的行動主要集中在防騙和營救人質,但如果詐騙集團利用香港建立利益輸送網絡「踩過界」,解決問題的關鍵會否其實近在眼前?

詐騙罪案佔比急升 破案率維持約一成

資料顯示,警方早在 2017 年成立「反詐騙協調中心」,人手編制更由 2019 年的 40 人倍增至 2023/24 年度的 90 人。警方僅表示中心屬「防止及偵破罪案」總開支的一部分,這部分開支本年度修訂預算增加 8.8%,即 4.595 億元。不過,詐騙案佔整體罪案的比例仍然由 2018 年的 15.4% 急升至 2023 年的 44.1%,相關案件達 39, 825 宗。其中,電話騙案和網上求職騙案的數字和涉及損失金額都大幅上升,其破案率則維持介乎 10.6 % 至 13.2 %。警方今年再增加 28 個紀律部隊職位負責反詐騙及網絡安全,按薪級推算估計每月額外開支約 117 萬至177 萬元。

本港執法部門對騙案來源了解和投入資源總額,歷年來有增無減,但香港人仍持續被誘騙到東南亞。今年初,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承認騙徒在本港有勢力,營救行動牽涉多地並不簡單,但遇到困難並非當局不盡力營救的原因,會盡一切方法協助所有被禁錮港人回港。

1 月中,一名被禁錮港人返港, 25 歲事主在去年 10 月中被誘騙至曼谷「送鑽石」到台灣,後被送到泰、緬邊境禁錮。(保安局 Facebook 相片)

3 月 7 日,六名被誘騙到緬甸園區從事非法工作的港人獲救。政府的新聞公報提到,由保安局、警務處及入境事務處組成的多部門專責小組前往了泰國與緬甸邊境接壤的湄索地區,「聯合營救行動」牽涉四個司法管轄區,參與單位包括中國公安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及駐清邁總領事館、泰國司法部、國防部、軍方及警方、以及緬甸有關當局。香港方面除了保安局專責小組外,特區政府駐曼谷經貿辦亦有參與。

參與營救港人行動者:當局取態被動

香港政府參與了一場罕見的國際營救行動。獲救的六名港人,包括三男三女,年齡介乎 29 至 44 歲,保安局指他們被非法扣留五到七個月不等。按照獲救時間往前推,六人很大機會是在 2024 年 9 月 至 11 月期間開始在緬甸被非法禁錮。被扣留期間,中國男演員王星年初被指失去聯絡,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巨大迴響,最終他八日後返國事件告一段落,但再次令香港社會關注東南亞詐騙問題。

今年 3 月,六名被誘騙到緬甸從事非法工作的港人深夜回到香港。

回應記者時,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拒絕透露營救行動的細節,強調是次行動有「隱蔽性」,以免影響拯救人命。他強調「我和特區政府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要盡快救回人命。人命是最重要的。」

有不願具名、曾參與營救香港受害人的行動者表示,在電騙被大肆報道前,當局的取態較被動,「香港政府當時只係去收呢啲 case 而無直接去干預,到真係開始喺個新聞入面報道得比較多關於詐騙園區嘅時候,其實我哋都發現香港政府係無辦法直接同緬甸或泰國政府及警方交涉,佢哋只能夠透過中聯辦接觸當地領事館,然後再同當地部門聯繫。」她同意營救過程繁複,最棘手在於請求中國駐仰光及曼谷大使館寫信給緬甸警方要求放人。在接觸到的個案中,其他同期被禁錮的人,因為所屬國家的領事館「反應快」而提前數月獲釋。即使非政府組織能接觸軍方、泰國反人口販運隊伍等,當時香港方面負責相關事宜的警務人員亦相對非常冷淡。

她表示緬甸、泰國、星加坡、馬來西亞及台灣的非政府組織,連同中國大陸以至香港義工,存在共享資訊的網絡,「唔單止被販運嘅受害人,而係佢被販運咗過去啲詐騙園區,嗰啲詐騙受害人嘅資料,其實都喺個網絡到有流傳嘅。」令人惋惜的是,擁有相關資訊的非政府組織及香港警方之間當時並沒有足夠互信。她表示現在由於營救規律和路徑已被建立,加上各國政府間加強溝通,相信情況已有改善,但問題本身有待解決,「end up 如果你唔去打擊佢源頭嘅話呢,佢基本上都會一路係呢個 pattern,就係救下人放下人,跟住佢又昆啲人入去,然後繼續有呢個強迫勞動加詐騙嘅情況出現。」

受害人家屬今年 1 月到緬甸駐香港總領事館遞信,最後僅能將有受害人資料信件放在大樓門外採訪區;有曾參與營救香港受害人的行動者表示,在電騙被大肆報道前,當局的取態較被動。(資料相片)

泰國營電力公司斷電六個月 成效待評估

隨住東南亞跨國詐騙產業鏈曝光,東南亞各地政府在輿論壓力下開始積極行動,但仍未能完全瓦解當地的人口販賣、禁錮及詐騙情況。

在港緬人表示,其實直至 2010 年開放電訊市場前,在緬甸使用手提電話仍然是十分昂貴和受限制。由 2021 年 2 月政變開始至 2022 年中,互聯網近乎中斷電力亦不穩,當地人依靠通話服務,直至 2022 年後當局恢復互聯網,但設下防火牆。他表示,此時開始他留意到在社交網絡湧現大量面目模糊的「內容創作者」分享中文短片並間以博彩廣告。問題是,如果電力和網絡不穩定,為何線上詐騙活動當時仍然處於高峯期?其中一個可能,是詐騙集團已經有方法自行供電及連網。

2023 年 6 月,泰國國營電力公司在緬甸軍方要求下截斷通往緬甸水溝谷和雷格高的電力供應,但當地賭場未受明顯影響。泰國湄索警方確認供電合同已經到期屆滿,很有可能是指國營電力公司與索丁溫較早前簽署的合同,泰方同時亦指克倫邊防軍已準備後備電源代替泰方供電,並準備好緬甸人及外地勞工通過包括泰緬友誼大橋等湧入當地。今年 2 月 5 日,泰國再宣布截斷包括緬甸妙瓦底一帶的電力、互聯網及燃油供應,內政部長在國家電網監察對緬甸境內五個地點截斷供電的過程。《曼谷郵報》報道指水溝谷的燈光即時較平常黯淡了六成。

根據中國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SDGSAT-1)在 2 月20 日完成拍攝的影像顯示,當地多個園區夜間的燈光亮度顯著下跌,其中亞太新城下跌 52.24%,而 KK 園更下跌 89.14%。不過,據報在泰國截斷供電後,妙瓦底仍然有亮燈,而後備發電機的聲響,在泰國的湄索亦能聽得見。在妙瓦底不少房屋有安裝太陽能板和發電機,但用電量高的醫院和學校較受影響,大批電單車駛往油站。最終緬甸受影響城市如大其力(Tachileik)向老撾進口電力並實施電力管制,泰國當局表示措施會暫行六個月以評估成效。

2025 年 2 月,新華社報道泰國截斷五個邊境地區供電,又引述泰方指有例子顯示當地用電量明顯減半。(新華社相片)

星鏈之下焉有完卵?

除了柴油推動的發電機,另一項維持運作的工具便是馬斯克旗下的星鏈(Starlink)系統。早前已有報道指出民地武和詐騙園區有使用星鏈,有非政府組織估計緬甸全國有超過 3,000 隻星鏈接收碟。就在二月泰國對緬斷電前夕,有泰國國會議員要求馬斯克重視有關情況而未獲回覆。

由美國《連線》雜誌取得的手提電話連接數據顯示,單在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二月,泰緬邊境就至少有八個詐騙園區使用星鏈設備登入超過 4 萬次,當中有 24,000 項記錄來自 127 部位於 KK 園內的裝置。在泰昌園區的一個屋頂,有數以十計的星鏈接收碟,有受害人聯絡在美國加州的律師,後者再聯繫星鏈的法律代表。去年四月,泰國海關檢獲 26 隻星鏈接收碟,其後泰國警方根據相關線報在五月採取連串行動,於全國多處檢獲多四隻星鏈接收碟及 27,019 張來自香港的 SIM 卡。行動亦搗破泰北接壤緬甸兩處「機房」,除檢獲大批通訊器材外,還包括五十對手銬,並拘捕五名緬甸公民。

馬斯克旗下星鏈(Starlink)系統覆蓋全球逾 140 個國家和地區,傳媒揭發詐騙園區亦使用星鏈設備。(Starlink X 相片)

不過,詐騙問題呈現國際化的趨勢。聯合國毒品及犯罪問題辦公室在今年 4 月提供的技術報告指出,由於電騙集團轉移至更偏遠和缺乏互聯網基建的地方,同時跨境網絡遭截斷,迫使他們由固網轉至非法網絡及星鏈。聯合國的報告直指,詐騙集團迅速發展數碼基建,轉向自行建立的生態系統,包括線上支付、加密通訊及加密貨幣等規避主流平台,並由招攬華人轉向更多不同國籍,擴展至其他潛在市場。為對沖風險,詐騙的營運已經深入東南亞最偏僻和脆弱的地帶,甚至開始觸及南美、非洲、中東、歐洲和太平洋島國。

聯合國毒品及犯罪問題辦公室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代理代表 Benedikt Hofmann 形容,詐騙問題有如癌症擴散,當局只治理一個區域,但問題根源永不消失,反之轉移。辦公室亦提出多項建議包括強化監管框架及政府統籌跨部門行動等,但評論指其中一個挑戰是需依賴聯合國成員國合作,而詐騙活動卻勾結鄉紳。聯合國亦表示,詐騙問題面臨關鍵轉折點,打擊無效將可能為東南亞以至全球,帶來前所未有、可能無法彌補及以年計的後果。

政局動蕩,不少緬甸人逃難到泰緬邊境。在港緬人形容,這條邊界的性質「令所有事都陷於灰色地帶」。(資料相片)

電話信號穿梭園區、軍政部門的灰色軌跡

錯綜複雜的跨國政治及利益輸送、加上疫情和科技改變詐騙模式,形成的地下世界似乎仍牢不可破。研究推算超過 95 萬人在 2022 年逃離緬甸。在港緬人指,1962 年政變後軍方奪權管治多年,官方敘事是為了保護緬甸免受外國干預,但民眾更鄙視國內管治者的腐敗。對於國家的未來,他憂慮緬甸變成非常威權且嚴密監控的半封閉國家。在內戰不休的情況下,像 KK 園的出現亦只會給予「克倫民族聯盟」理由去對抗緬甸邊防軍和助燃局勢。

緬北與中國接壤的果敢地區,2023 年出現中國公民遇害的「10.20 事件」,中緬及後聯合打擊當地控制大規模電信詐騙活動的「四大家族」,多名頭號犯罪嫌疑人被押解返中國。克倫民族解放軍(KNLA)其後控制緬甸軍政府在妙瓦底的最後據點。在港緬人認為,除非中國掃蕩妙瓦底或緬甸內戰勝負已定,否則這些園區恐怕會繼續存在。

泰緬邊境過往一直容許人口自由流動,一個家庭可以同時住在兩邊。他解釋指,雖然黑市等不法活動並非新鮮事,但往來的人數增加及方向轉變,以及詐騙所帶來的種種醜聞,令當地人陷入與別不同的情況,「我不認為他們支持詐騙,但我認為是這條邊界的性質導致所有事都陷於灰色地帶,在這條邊界,並非所有事都是黑白分明。」

美國智庫 C4ADS 今年 3 月發表報告,分析電話定位數據和詐騙園區人士行蹤;圖為東美園區的電話信號分佈圖。(C4ADS 網站相片)

科技可以操控人心,卻也可以揭發惡行。透過取得手機廣告所收集的緬甸電話定位數據,有美國智庫在今年三月發表報告,顯示 2024 年來自緬甸水溝谷、KK 園、東美園區及泰昌園區的電話信號,頻繁來往屬於不同犯罪集團的詐騙園區與當地政府大樓,行蹤遍及緬甸首都內比都多個政府部門、緬甸中央銀行、總統府、以至部長官邸。凝視深淵的人還沒有意識到,深淵也在凝視著他們。當研究人員在地圖上畫出其中一部裝置的路線時,發現該裝置在 2024 年初先後出現在 KK 園和亞太新城,到 7 月又再出現在東美園區,期間亦間隔來往泰國、馬來西亞及柬埔寨,下半年開始出現在香港和台灣。而在香港,追蹤位置遍及九龍和新界,但我們只得知裝置在香港最先出現的位置其實是 —— 元朗。

世界上大多數邊界的設計,不過是為了河水不犯井水,卻偶有一些邊界的訂立,刻意模糊得讓人難為正邪定分界。


集誌社官網
集誌社Facebook
集誌社Podcast
集誌社Instagram
集誌社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香港紀事轉載各平台書寫香港紀事的文章及報導,包括社會時事、社區故事、文化歷史等。目前轉載平台包括「集誌社」和「法庭線」,並已獲授權,名單將繼續更新。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工廈劏房|業租破產 租戶被逼遷 陷居住困局 團體倡增中轉屋助安置 房屋局:沒計劃

書展受壓|香港書展「下架書」 散書祭遇「不可抗力」 「無處不閱讀」被指煽動

721六年|連續兩年無新拘捕或檢控 至今暴動等罪成21人 當晚做了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