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書書後感|標記回憶|一日見一生。
上次的三日書裡三日書書後感|給自己的情書|回信 ,我盡量避免只談單一事件,像是刻意飲一口時光,拒絕那種將記憶匯聚為一個尖銳的單點敘事。我希望自己像行者般,從一天的片刻仿佛看見整個生命的一角。就像清晨第一縷光影,在我手心閃爍,也照見了我一生的輪廓。
但既然人的行為是慣性的,因此一生都可以在一日的縮影裡看到,我們經常覺得這是一個迷思,但卻又不無道理,人喜歡從一個橫切面去理解另一個人「哇,原來這個人就是這樣啊」覺得那其實太過武斷了,怎麼可能用一天就定義一個人?但其實,那橫切面的狀態,何嘗不是那個人的狀態呢?
人生的轉折像宇宙中的星辰,光芒萬丈卻難以量化:哪一次是真正改變命運的推手?回首才發現,其實那些日常波動:習慣的轉念、一個陌生人的眼神、一場突來的雨,都是微小的浪花,但無聲推動我前行。若說有哪一日能象徵我的這輩子,那一定不是轟烈宣告的時刻,而是沉默裡默默重複的行為。就像不為人知的軌跡,日復一日,揉合出我的輪廓。
當我開始寫三日書、寫下當下的念頭時,我發現:那一天的我,其實毫無保留地暴露了我。我的節奏、我的煩躁、我對時間的焦慮、我對他人回應的方式,那都不是偶發的,而是一種軌道。我只是從未停下來觀察它的軌跡。
那麼為什麼我不能就寫最近的我呢?不是題目撞到我,而是我自己就是題目本身,也是答案本身。
是的,真相一直在眼前,總是會被視為太過平凡,或太過貼近而不值得書寫。現在我卻明白:平凡正是最誠實的題材。我不只是觀察者,更是被觀察的對象。我書寫如今的自己,是在翻開我的謎,也是在回答提問。我每一季都在製造一個紀錄,無論是小小的日常成就、內心的微小勝利,還是一種追尋目標的樣態,它們都是我的方法,也是一種奇蹟的紀念。
好文章要有情節、有高潮、有他者的介入,現在才明白,最難的敘事,是坦然面對自己。我不是主角,我是整齣劇的線索,是不斷回頭檢查自己是否「還像自己」的觀眾。這些日子,我越來越習慣把自己放進書寫裡,哪怕只有一點點,哪怕只是凌晨三點洗完臉抬頭看鏡子的角度,那都足夠成為一行字。
從人生轉折開始,太多了我真的記不清,人生軌跡
我沒有太戲劇性的起落,也沒有可以說嘴的苦難,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小心翼翼地走鋼索。每個選擇,看起來都只是腳尖的微調,但累積起來,就是我現在站的位置。那些我記不得的轉彎處,其實都還在,只是藏在生活太細的縫裡。也許正因為太細,我才總懷疑自己是不是其實什麼都沒經歷過,但一旦回頭,才發現驚險的,不是事件,而是我竟然還走在這裡。
想不到內文的那句「人生勝利組」的拷問,居然有幸讓三位哥接住了這段話,現在是覺得有點離題,我想多講一點信任,卻變得對人生有點不信任會往哪裡,但其實就放著吧,走著走著就會找到答案。
關於高光,也是喜歡追逐成就的人,
所以,比起破紀錄這件事,我更喜歡創造奇蹟,搜集很多極端的數據,包括一個月裡面最低溫最高溫,工作表現也是,用不著最近,我的每一季都有一個很特別的紀錄,標誌著我喜歡追尋著目標的樣態。
但那些紀錄,從來不是為了證明什麼。不是為了炫耀、不是為了贏過誰,而是為了安撫那個總覺得還不夠的我。奇蹟不是發生在高光時刻,而是我明明那麼疲憊,卻還願意把報表完成,把信回覆完,把自己收拾乾淨,繼續做一個可以被信賴的大人。那種奇蹟,無聲無息,但比什麼都真實。
而每天晚上,我的恐懼,也是我一直前行的馬刺,我害怕時間不夠用。
我別喜歡 @JK_talk 哥留言寫下的。
恐懼像為你前照的光,讓你看的到去路。到了夜晚,臨睡前,他又成了你自照的光,看見那個堅強的自己。
這段話像是我長期未曾說出口的心聲。恐懼不是敵人,它反而成為我最溫柔的同行者。夜裡我經常在腦袋還轉動時就被身體拖進夢裡,但那些無法完成的想法、未竟的情緒,總會在夢裡以另一種形式回來提醒我:你還在努力,你還想前進。恐懼其實很像光,只是角度不同,它既能逼我清醒,也能照亮我未曾看清的自己。
夜幕降臨,房間的燈光把我走進床邊的影子拉得長長的,像夜行者手中的火把,照亮我尚未踏過的道路。白天裡,我追求時間的足夠,擔心一切尚未完成的字句、一份還沒寄出的書寫、一個尚未達成的目標。
而當我躺到床上,那道光又轉向內心,輕聲問:「那個堅強的你在哪裡?」在黑暗中,我看見了自己:即使心有恐懼,也依舊會點起一盞燈。那盞燈,不是明亮照人的標誌,而是內心的微光,提醒我:我依舊在前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