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毁了他?还是我们毁了他?——一个高考失常孩子的真实命运
前几天看到个新闻,说是一名男生高考失常,回家被爸妈扫地出门。原因不复杂,说他平时总抱着手机,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高考失利,全家怒火中烧。那天晚上,他的行李就被扔出门口,人也一起被赶了出去。
你看这新闻,第一反应大概是:活该啊,玩物丧志。可是你再琢磨琢磨,这个“活该”,真的是谁活该?
他当然有错,但他一个人能撑起整个错?
说到底,这孩子只是那一批被手机吞噬、被父母“放养”、又被高考系统吞吐出来的“普通样本”。他不是个例,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人的缩影。
谁给了他手机?
孩子沉迷手机,听上去像是个人的问题。但你想过没有,谁把手机递给了他?
说得再直白点,是谁在他哭闹不休时,把 iPad 塞给他让他闭嘴?是谁在工作太忙时,默认让“抖音”和“王者荣耀”当起了保姆?是谁在他升入中学后,对他关上门不闻不问,以为“自己学”就是独立?
我们对孩子的沉迷视而不见,对他们的孤独不闻不问,最后只盯着成绩,才把这事推成了“你不争气”。
但这不公平。他不是不争气,他是从一开始就没人教会他怎么呼吸的人。
“高考”,是最后一把刀
很多家庭都有这样一种隐秘的共识:只要孩子高考考得好,之前所有问题都可以一笔勾销;但如果考砸了,之前所有的宽容都会反噬回来。
手机沉迷,曾经只是“少玩点”的口头训话;高考失利之后,立刻升级成“你就是废物”的最终判决。
你会发现,那个被赶出门的孩子,他不是第一次失败,但这是第一次,他发现原来自己没有退路。
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培养一个人,还是塑造一个“工具”?我们在高考这条高速路上,把太多孩子推得太快、太急、太孤独,最后再说一句:“是你没考好。”
那时候,这话已经不是批评,是追杀。
不是他一个人输了,是我们集体装睡
这个新闻的评论区,大部分在骂孩子懒散、父母没教好,也有人骂社会、骂体制。但很少人说自己。
可真话是,这孩子的命运,其实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挂着钩。
学校只看分数;家长只看成绩单;社会只看“是否考上大学”;媒体也只爱报“学霸逆袭”的故事。你什么时候听说过一个手机成瘾的学生,他后来被温柔挽救了?
几乎没有。大家都忙着指责、评判、快进,没人问问:他到底为什么离不开手机?他到底有没有试图自救?他有没有在深夜里偷偷删除游戏 App,却没熬过第二天的数学卷?
我们从来不问这些。因为太沉重了,也太真实了。
最后的话
我不知道那个被扫地出门的孩子现在在哪。
可能他正在网吧里,一边吃泡面一边刷短视频;也可能他正走在回乡的绿皮火车上,望着窗外发呆。
他不是被手机毁了。他是被一个把手机当玩具、把高考当人生终点、把孩子当项目管理的系统一步步耗光的。
我们对他最大的亏欠,是从没真正蹲下来,听过他一句话。
---
如果你觉得这样的孩子“活该”,那我们迟早也会为这个系统交上“活该”的学费。只不过不是你、不是我,而是下一个被赶出门的小孩。
如果你愿意为真实说话的声音留点空间,欢迎请我喝杯咖啡。你的一点支持,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底气。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