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生產沒有那麼可怕」 梁德珊用鏡頭記錄身體選擇的勇氣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
·
·
IPFS
·
會陰切開背後,其實不只是醫療技術的選擇,更深刻地交織著生產經驗、恐懼、創傷,甚至是身體自主的選擇。

(原文刊載於生動盟官網)

在台灣,會陰切開率一直居高不下,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這並不是生產必要進行的醫療處置,很多時候,是可以避免的。

獨立記者梁德珊,透過她的紀錄片製作過程,帶我們看見會陰切開背後,其實不只是醫療技術的選擇,更深刻地交織著生產經驗、恐懼、創傷,甚至是身體自主的選擇。

以下是我們整理出的德珊分享中的三個重要觀點:

重點一:生產經驗,決定了下一次是否還敢生

德珊提到,她在採訪過程中遇到一位媽媽,第一胎在醫院經歷了痛苦且充滿創傷的生產經驗,甚至一度讓她不敢想像再懷孕。然而,當她在第二胎選擇由助產師陪伴,迎來截然不同的溫柔生產經驗,她才驚覺:「原來生產沒有那麼可怕,好像還可以再生一次。」

對許多人而言,生產經驗的好壞,不只是當下的影響,更會左右她們是否願意再度走上生育之路。

重點二:溫柔生產經驗,卻常被質疑「太理想化」

德珊觀察到,在影片留言區常出現一些分享正面生產經驗的媽媽,然而這些故事卻經常遭遇質疑:「那是特例吧?」、「是不是太過美化了?」等等,但她理解這樣的反應,因為當自己曾經歷過痛苦的生產,要接受別人有溫柔且順利的經驗,的確不容易——那會逼得人們不得不面對自己曾經承受的苦。

對許多觀眾而言,「溫柔生產」或許是第一次接觸到的概念,而生產這個議題,對每一位女性來說,總會在不同人生階段被重新看見、討論。德珊也相信,會選擇在家溫柔生產的人,一定是在醫師詳細評估後,確認安全無虞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未來,她也希望能夠帶領大眾釐清:我們該如何理解與面對溫柔生產的風險。

重點三:生產恐懼,滲透在整個社會對於孕產的想像

最後,德珊分享她最近正在做的另一個報導,是關於「代孕」,在這過程中她發現大家會覺得台灣很多人認為生產是一件恐怖的事情,那為什麼還要積極推代孕,但仔細看會發現其實這是兩個議題,可以看出,當台灣在講所有與生產有關的議題時,都會連結到對於生產恐懼上。

如果我們可以把生產變成一件沒那麼可怕的事,會不會讓更多人願意去思考成為媽媽的可能?

透過梁德珊的分享,我們看見生產經驗不只是醫療行為,更牽動著個人經驗、社會文化與身體自主。或許,讓生產不再是那麼可怕、那麼孤單的一件事,不只是醫療環境的改革,更是一場關於理解、陪伴與重塑想像的行動。願這樣的對話,能夠讓我們一起走向一個更溫柔、更有選擇權的生產未來。

會陰切開影片連結:


支持生動盟的工作:reurl.cc/qOzaOE

生動盟官方網站:www.birth1020.org/

生育改革政策白皮書下載:reurl.cc/E12XaK

生產講座/課程申請: neti.cc/WNKWrBx

陪伴孕產旅程的行動手冊:neti.cc/gYmv9W7

聯絡我們:bratw2015@birth1020.org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簡稱生動盟)2014 年由一群長期關切孕產議題的女性所成立,針對台灣現行的生產模式,提出改革建言,進而推動友善生育的立法及相關政策、自然流產與生育統計的相關研究,推廣友生產教育以及兒童身體教育。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自然流產該是「喪假」還是「產假」?

致懷孕的妳我:美好和價值不是由外觀來定義的

遇見丹麥媽媽團